[錯別字案例] 教選民「敦倫」 好大膽的政見

今日聯合報中彰投新聞,「教選民「敦倫」 好大膽的政見提及幾個錯別字。先將正確詞語意義刊於此,新聞附後供參。

新聞中的相關字(釋義參酌教育部國語辭典)如下:

敦倫 :原義為「使人倫的情誼和睦。」,而夫妻為五倫之一,我國傳統民風保守,夫妻閨房情事,不好口頭直宣,故以「敦倫」一語借代之。

敦親睦鄰:厚待親人,和睦鄰里。

弱勢:力量薄弱或處於不利形勢中。

弱視:病名。視力減弱,但眼睛並無器質性的損害。常因酒精中毒、斜視、結膜炎、遠視等引發,可利用藥物、開刀或做視能訓練以恢復視力,越早發現痊癒率越大。

巡狩(ㄕㄡˋ):舊稱天子巡行諸國。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巡所守也。」

巡守(ㄕㄡˇ):舊稱天子巡行諸國。今日則多做為巡視守衛之意。

[@more@]

教選民「敦倫」 好大膽的政見

記者江健男/彰化報導

明天將投票的基層選舉,由於候選人國文程度參差不齊,縣選委會還大費周章地逐字審查候選人政見稿,仔細訂正錯別字,才印妥選舉公報。

縣選委會昨天已點交選票給各鄉鎮市公所,投票通知單及選舉公報則已送達各家戶。選舉公報上各候選人自行填寫的學歷經歷及政見內容,文字通順,但這是縣選委會人員逐字細心推敲,並徵得候選人同意修正後的成果;部分候選人原稿上的文字,讓選委會人員看得啼笑皆非。

二林區1名鄉民代表候選人在原稿上寫著「教化民眾敦倫」,讓選委會人員看得滿頭霧水,經聯繫當事人詢問語意,才知道他的政見是要促進民眾「敦親睦鄰」,只因忘了這句成語怎麼寫,才隨便寫上要教民眾「敦倫」。

還有候選人政見原稿只因一個錯別字,意思完全走樣。例如有候選人聲稱將照顧「弱視族群」,選委會人員以為他特別關心視力欠佳的人,經聯繫後才確認他是要照顧「弱勢族群」。另1名候選人的經歷欄上,填寫著他擔任社區「巡狩隊」幹部,也讓選委會人員嚇了一跳,原來此君是熱心公益的社區巡守隊幹部,可不是到處狩獵的城市獵人。

【2006/06/09 聯合報】

新寮瀑布探路觀感

新寮瀑布步道是最近熱門的景點,自從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於去年底重新整建,並於本月一日開放以來,已經吸引很多人潮,甚至於林務局還得採取假日入園三百人的限制,來維持當地的生態環境。

先前已經從網路一些部落格寫手(rainlan’s pLog丹的攝影空間)的介紹中感受此地的美好,但百聞不如一見,加上學校福利會要找場地辦活動,身為主委的我總得去探探路。因此今天約集了幾位同事,先行踏查。

因為怕假日入園人數限制,我們約好提早出發,七點半從學校驅車,走深洲大道前往。新寮瀑布步道就在仁山步道附近,因為上次辦過去仁山步道健行,等於是循舊路前進,沒有花太多找路的時間(交通路線可參考這張地圖),不過深洲大道上的測速實在太密集,不敢開快,且有幾部車要跟車,大約八點半才到。

車輛可以沿新寮溪旁的新寮二路直開到步道入口處,只是PapaGo X中的圖資竟然沒有這條路,所幸沿路的標示是很清楚的。這是入口處照片。

因為假日到訪的車多,入口處有限的停車位,實在難停。有些人是將車子停放在旁邊邊坡上去的林務局冬山工作站的辦公室前,也有的人停得遠些,再徒步走來。

迎面而來的是穿著黃背心中山社區的志工,他們在發放入園證。每人一張。

(入園證正面正面及入園證之背面背面)。

若是團體前來,由代表人依人數簽名領取入園證,讓成員佩戴進園。若三百張入園證發完,得有人出園繳證,才能再放人入內。原來所謂的園區入園人數限制是類似匝道儀控管制的方式,而非整天只能三百人,害我白擔心了。

進入步道,有面導覽地圖新寮瀑布入口處導覽地圖,看看路程並不遠,單趟900米。繼續往上走,有一小段路旁鋪有木屑,走起來軟軟的很有彈性,觸感不錯。入園前段的木屑步道(我這張是回程時補拍的)

不久後便到了戲水區。此地水不深,可以下去泡泡腳。憶嵐小姐跑第一,那我們就偷拍一下她的背影囉。新寮瀑布入口處不遠的戲水區我東張西望,看看解說牌,說此處有株牛乳樹立在溪邊牛乳樹告示牌,於是找到這樹,留影存真。立於溪中的牛乳樹留影

沿途的路都很好走,但因前幾天下過雨,比較潮溼些,要小心滑。不久又來到一座木梯木梯,只要上了梯,就可以窺見一處水聲潺潺的景象。

登木梯後所見的新寮溪景

再往前走不遠,看到指標牌,

三叉路,往右方觀水區下去有一條跨越溪流的繩子

在此應該往左邊「飛瀑吊橋」走,不過右邊名為「觀水區」,是觀看什麼呢?去看看吧。

路漸漸往下走,到了溪邊,溪床不深,但水流已湍急,你可以見到一條牽引到對岸的細繩索,拉著繩過涉過溪水應該很有趣。只是大夥都穿球鞋,無一能下水,只好請子琦當當模特兒,留下一張示意圖。

觀水區的繩子,圖為我的同事子琦老師

繼續走著,路上我看到一隻長腳蜘蛛在一面解說牌上爬,可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想說拍張像片回去問生物老師,結果我不小心按到錄影,錄了一秒吧。繼續想拍蜘蛛,它卻很頑皮地亂跑,我連拍幾張都模糊,就讓你們看動畫吧。

終於快到終點了,又是一面指標牌。

觀瀑平臺與飛瀑吊橋的路口指標

向左走是觀瀑平臺,向右走則是飛瀑吊橋。我們向右前進,這座橋是每次最多限制六人上去,依序通過,瀑布就在不遠處。底下這張像片就是站在吊橋上拍的。

新寮瀑布(於過了飛瀑吊橋後,穿過欄杆所拍)

通過吊橋,我們瞻望瀑布的氣勢,傾聽它的澎湃。在此地設有告示牌,請遊客勿在此戲水,以策安全。我們鑽過欄杆邊的縫隙,更為貼近瀑布。這裡空氣清新,而且陰離子很多,對身體健康很好。我說:「咱們吐納一下吧。」這樣大家就很俊、美。

那就來拍美女吧。(俊男因為要拍美女,只好犧牲一下,無法入鏡。)

新寮瀑布前同事留影(由左而右為憶嵐、秀香之子、秀香、黑妞)(由左而右:憶嵐、秀香子、秀香、黑妞)

看完了瀑布,要打道回府了嗎?才不呢!觀瀑平臺還沒去呢。只是從飛瀑吊橋這邊來的人絡繹相屬,逆向而行實在是等太久了。導覽地圖上顯示,繼續走下去,通過另一座吊橋,就會接回原來的路徑,反正路也不遠,我乾脆就多繞一下。

不過這段路我走得卻很不舒服。原因是有個菸槍在前面走,他破壞了整個空氣的清新。我快步超前,意圖擺脫菸害,可惜菸槍不只一支,前面還有著呢!

真不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來到大自然,就是要得到大自然的好,卻反其道而行,甚至是破壞了自然。殊不知除了留下菸臭味,在山林區吸菸,可能還會造成森林火災。我本來想要拍下這兩位仁兄的尊容,讓大家一道唾棄之,但我一聞到菸味就覺得暈眩,就罷了。

另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是,在我前往觀瀑平臺的路上,看到兩位婦女,手中各捧著一大把採集來的植物,看起來像「過貓」蕨吧。她二位就東指西指,說這裡很多,那裡也有,下次要帶塑膠袋來裝。就是有這樣的人,認為野生的很好,野生的沒有人管,於是任自採擷。像這種特意保護的步道區域,實在不應該有這種事發生。若大家有樣學樣,環境還能看嗎?只是園區只是管制人數,社區志工恐怕也沒有公權力可以制止,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揚長而去。

盜採仙草的白娘娘與青蛇娘娘(這就是兩位「盜仙草」的白蛇娘娘與青蛇娘娘,就不知採回去的草是要餵那些許仙了。)

終於回到了觀瀑平臺前的指標牌,先要爬一段木梯,這梯子還有點陡。不過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不賴。

由觀瀑平臺上往下拍的上臺樓梯

我氣喘吁吁上了平臺,請看!這就是在觀瀑平臺上所見,另一個角度的新寮瀑布。(我拍得不好,不過癮者請看「丹的攝影空間」所攝的較佳)

觀瀑平臺上所見的新寮瀑布

出到管制口,繳回了入園證,還有很多家庭、遊客正要入內。回頭看看入口牌,忽見上方的山頭似有纜車。

於入園管制處抬頭所見的纜車(力霸水泥運礦石用)

好奇詢問一下社區志工,他們說那是力霸水泥廠的運載礦石纜車,沒有載人啦。

此地環境甚佳,我還看見老鷹盤旋。下回正式舉辦,再攜家眷前來。夏天是適合來此的季節。

[@more@]

[錯別字辯正]「屢屢」還是「縷縷」

[案例]

近日閱讀全教會推薦好書活動的一本從天國來的信,(韓人鄭永愛著,2006/4一版二刷,新苗文化),本書第43頁最下面那行:「那些植物散發出的屢屢清香」,有點問題。

[@more@]

[說明]

文中的「屢屢」,應作「縷縷」才合理。

[辨正]

「縷縷」在國語辭典的解釋

1.一絲絲。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一:蠶婦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
2.接連不絕的樣子。如:縷縷炊煙、縷縷不盡。
3.比喻纖細。宋˙蘇軾˙和蔡準郎中見遨遊西湖詩三首之三: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4.詳盡細密。宋史˙卷四二四˙趙逢龍傳:凡道德性命之蘊,禮樂刑政之事,縷縷為上開陳。

「屢屢」的解釋為「常常」之意,為一表動作頻率的副詞,應該不使用在文章中形容香味的形容詞上。
此暇雖不掩瑜,唯此書多半是中小學生所讀,深恐有誤,影響深遠。希望出版者查明,於下一版中修正回來。

父喪謝啟

先父走得突然,一時間,我也沒有什麼先父生前好友的地址可以寄送訃聞,我很怕把先父的喪禮辦得冷清,所幸先父的生前好友、長輩,靠著口耳相傳,將訊息傳播出去。因此,有些人我雖然沒能寄送訃聞,他們卻在得到消息後主動前來。有遠道的友人,專程登門拈香致祭,隨即趕返;或有致送香奠、花籃;也有人在海外、不克分身者,專電弔唁,這些寒冬中的溫暖,讓我得以在父喪的打擊下,打起精神,支持下去。

在先父的告別彌撒暨告別式當天,許多的童軍夥伴及教育界先進,特地趕來送他一程,把教堂擠個水洩不通。大家都穿著童軍制服與祭,整個公祭會場也由於童軍的參與服務,顯得秩序井然。

整個公祭,一開始由先父的好友林建榮立委,追述先父生平。而後童軍夥伴們在教育局文超順局長主祭下,以虔敬集會的形式,向先父致敬。大家看著由先父的學生蕭維武老師及宜君老師,利用短短幾天所製成先父的影像簡報,追懷先父的童軍身影。當宋國強老師的安息號音吹起,追思氣氛莊嚴肅穆,此時我也禁不住情緒,跟著落下淚來。

先父的後事,終於圓滿完成,這段期間,來自眾人的幫忙與慰問,我感念於心,只是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加上有太多人我可能名字和人物對不上來,也就無法一一列舉,只有刊登一則父喪謝啟,聊表寸心。

先父臨終前,係因心因性休克路倒,一時不被注意,幸虧有美晶家族公司的店員林淑慧小姐母子及縣議員候選人施煥沖先生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夏澤湖先生路過,主動報案、營救,夏先生且積極奔走,找尋家屬。在澆薄的世道中,這樣的人性溫暖,特別要表彰出來。

以下的謝啟內容,我花錢在今天全省聯合報的地方版報頭刊登:

先父譚公道城府君慟於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廿日,因心因性休克路倒道旁,雖有路人林淑慧女士母子及夏澤湖先生挺身報案搶救,惜仍回天乏術。三位義士仁慈義勇,家屬感念在心。

先父之喪渥蒙

中國童子軍總會、台灣省童軍會及宜蘭縣童軍會諸位先父生前好友與教育界諸先進,寵賜厚儀或親臨弔唁,於公祭中全體著童軍服,以肅穆方式追思送先父最後一程,雲情高誼,歿榮存感,感篆靡既,謹此致

棘人譚家豐及親族敬啟

[@more@]

刊登於95/1/7聯合報全國地方版的啟事直式為標準應用文正統格式

刊登於95/1/7聯合報C1版掃瞄檔

這是因應報紙版面,不得已的橫寫。

這兩張圖檔且置於此,未來我教應用文課時,可以拿來做教材。

追念爸爸

元旦,真好的日子,我卻沒有倒數跨年的興奮喜悅。因為今天我必須要送爸爸最後一程。此後我將成為一個無父無母的人,必須要自己獨立起來,雖然這是人間必經的路程,但思之憮然,不禁泫然淚下。

原本和爸爸期待,國民黨重獲宜蘭政權的此刻,終於可以是由官方正式辦理升旗典禮的好日子相偕參加升旗的,現在全部落空。未來我或許可以代替他來,但卻沒有辦法再與他同時出現在這個會場上,看著迎風招展的旗幟飛舞了。遺憾,造化弄人。

今天要送爸爸離開,我把前幾天寫的追念爸爸的一篇文字(提供給公祭生平介紹人參酌),刊在後面,做為對他最後的告別。爸爸請放心離去。

[@more@]

父親走了!

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在十二月二十日,永遠的離開我們。

佛家說「人生無常」,想不到「無常」這麼地殘忍與可怕!地方法院檢察署的檢察官相驗,說他是心因性休克所引起的結果,我一直沒能明白,父親雖有高血壓,藥物總是按時服用,當天天氣也還不錯,怎麼會在騎著腳踏車自火車站取票返家的途中,就這麼地拋下我們?前幾天他還和我們親戚、他的孫女逗笑,林建榮立委、陳晃男老師都在他離開前先後和他聊得很高興,但他說走就走,我們卻再也無法親炙他的身影。爸,您的長孫還沒能讓您替他過週歲呢,為何走得這麼急?

我們家是東北籍,父親在家裡,原名叫海通。國共內戰方殷時,他是家裡的么子,恰好到姐姐家去玩,眼看國事日趨險惡,於是更換姓名,跟著姐姐、姐夫隨軍,千山萬水輾轉來到這國土極東的一隅小島──他日後生長、成家、事業發展以及埋骨的臺灣。

父親很重友情,隨著姑父、姑母的軍隊移防,父親在台灣,也先後待過許多地方。他在台東念小學,至今還與當年的同學保持連繫,結伴同遊;他曾到鳳山讀軍校,也識得一些過命的朋友。但他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在宜蘭。父親是我宜蘭高中的學長,他在高中時期結識了我的母親──徐惠美女士,兩人相戀。那個時候,台灣民間不太贊成女兒嫁給外省人,生怕反攻大陸後,女兒會跟著外省人遠赴中原,先母卻毅然決意結婚。在先母過世後,他在皮夾總是留著先母的像片,每到一處旅遊地方,總會對著像片愛憐地告訴先母:「這是何地?風景如何秀麗?」鶼鰈情深。我不免想到,在先母祭日行將滿三年之際,捨不下先母的他,是否才這樣離去?

父親喜歡大自然,喜歡原野、森林,喜歡和年輕朋友在一起。早年他也曾應救國團的邀請,帶隊前往太平山登山。但他主要還是投入在童子軍活動上。父親這一生,可以說和童子軍結下了不解之緣。打我出生起,先父即在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服務,從台北陽明山的營地到總會在市區的辦公室,在在充滿著他活動的身影。即便是後來回宜蘭投身教育工作,他也是縣內童軍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的足跡從國內跨越到海外,在山巔、在水湄、在曠野、在茂林,營火集會裡的唱唱跳跳,或是吆喝童子軍們快快行動,可以說童子軍在哪裡,他就會在哪裡。父親的聲音洪亮,不怒而威,吼叫起來驚天動地,儘管露營後的他常會沙啞著聲音回來,埋頭大睡,讓先母老要叨念著他,但下次活動一來,就又忘了先前的疲乏,玩得不亦樂乎。

父親在童軍界活躍這麼久,可是我一直不很清楚父親在童軍界的地位。畢竟身為教師的孩子,當別人聽說我是譚道城的孩子,在求學期間,多半成為我的束縛,偏偏在宜蘭的教育界,他又是這麼地有名,害我私下都不免抱怨,為何我這麼「苦命」,別人都不必碰到的要求,換到我,就這也不行,那也不成。這樣的經驗,一直到我大學時參加羅浮團,我發現竟然在外縣市的童軍夥伴都認識我父親,我才感受到父親對童軍的投入,感到與有榮焉。

三年多前,父親自教育界退休,意欲照料有病的先母,惜先母卻在不久因病棄世,先父心情沉鬱。所幸後來他因不必照顧妻子,得空後,反而更能積極投入縣內的童軍活動。我們做子女的心想,能讓父親專心投注在他一生摯愛的童軍活動,並與三指世界的老老少少同歡共聚,對他來說才是得其所哉。

父親是四顆木章的持有人。在童軍界,一顆木章就很了不起了,他卻是擁有這樣的資歷。他生前一直很盼望我也能參加木章訓練,可惜我因為服務於私立學校,比較沒有這樣的時間,是他深感遺憾的事,但願我能夠完成他的心願。

主持彌撒的神父說,人的標準或許有其看法,與上帝的旨意往往不見得能相合,但在上帝的權衡下,人也只好相信祂的安排。爸爸,我們還是不捨您的離去,比較安慰的是您將與母親相聚於天國。父親,願您一路好走,縱然您或許還有許多未竟的事,但請您不要牽掛,家庭、妹妹我都會好好照顧,您請安息。

附:網路上可以看到的爸爸的童子軍足跡:

中國童子軍總會大事紀:民國84年(32卷第8期24頁)

中國童子軍總會大事紀:民國85年(33卷第5期42頁)

中國童子軍月刊34卷第1期19頁

中國童子軍月刊35卷第1期16頁

[童軍夥伴看這邊]先父譚道城先生告別式

慟!    童軍標誌

我們痛失了一位好伙伴

一位質樸的良師,一位憨厚的益友

十二月二十日,譚道城老哥走了

從此,一個高壯黝黑、肚皮圓滾、聲如宏鐘的身影

將永遠不會再出現於三指園地

老譚是典型的東北大漢,樂善好施、個性耿直

是三指園地出了名的好漢

默默貢獻於蘭陽平原的童軍運動,悠然五十寒暑

毋論地方的童軍活動,全國性的露營,或世界性的童軍交流

都有他永不停歇的蹤影,童軍路上有老譚伙伴

實在是我們的福氣,奈上蒼意旨難違,寵召於天國

只能在不捨之餘,含淚默送「老譚」最後一程!

願 我們敬愛的道城老伙伴一路好走!

告別式日期:九十五年一月一日(星期日)

追思彌撒:下午一時三十分

告別公祭:下午二時四十分

地點:救世主天主堂(宜蘭市民權新路2號之一)

[@more@]

這是中國童子軍總會副秘書長郭廷銘先生為先父所製作的圖檔,藉以將先父亡故的消息,週知童軍夥伴們使用先父對童軍運動投入甚深,日前不幸亡故。他生前在縣內外,國內外都結交不少三指園地的夥伴,他的驟逝,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周知他的生前好友。想到我手邊有中國童子軍總會郭廷銘副秘書長的電子郵件,遂求告郭副秘書長代為傳達給童軍夥伴一聲。郭副秘書長行將出訪國外,百忙中為我製作了這樣一張JPG的圖檔,也透過他的管道,為我通知先父的生前好友。

今天縣理事會的羅英豪校長及先父生前的童軍好夥伴們來到家中,商議如何為先父辦理後事,他們的熱心,讓我感念不已。

部落格因為有聯播、引用,所以我把這張圖放上來,希望看到這則訊息的網友,若是童軍夥伴,識得先父者,可互相通知一聲,謝謝您。

東月鑑照

講義堂幸福報94/12/7
[@more@]冬月鑑照
文/向陽

大度山的冬夜,寒風颼颼,如海浪潮湧,一潮方起,一潮已落,來回迴復,襲過耳梢與髮際。遠望山下靜謐的大台中,燈火蜿蜒,一路行過暗鬱的平野,靜謐的夜景底下暗藏的是騷動的心靈,暗鬱的夜色之中,卻又鍍著一層清亮可人的光暈。

那是夜中一望無垠夜穹蒼灑落的光暈,勻稱地鋪在平野身軀之上,從都會大樓、郊區農舍,到曲折的河灣、起伏的丘陵,那清亮可人的光暈勻稱地鋪落,彷彿水澤一
般,潤洗著人間燈火。而天上半輪明月,則垂首注視著這幅夜景,與我的眼神相會,在大度山的最高點。冬月鑑照的山,冬月鑑照的河,展現著白日之下看不到的嫵
媚與嬌羞。遠方偶爾飛過亮著燈的飛機身影,快速移動過穹蒼之上,飛越北斗,飛越月下,時間因而霎時靜止下來,空間因而逐一推進並且流動。

靜止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記憶;流動的也不是空間,而是思想。我的記憶,靜止在冬月的映照之下,愈發鮮明;我的思感,則流動在夜空的暗鬱之中,潮來潮
去。從年少時代故鄉溪頭的山林,大學時代草山之上夜行的小徑,到這座臨時起意前來的位於台中縣市交界處的都會公園,彷如動畫,在月光清亮的夜空中逐一流
動,其中摻雜著歲月的痕跡、記憶的水漬,交疊暈染,使得時空的畫分更加朦朧難辨,在我眼前。

這冬月鑑照下的大度山,算來已經與我的人生行路交會有六年半之久,卻一直與我錯身而過。六年半以來,我總是匆忙行路,浮沈人生,宛若旅人,走過大度山,卻
少有歇息下來,檢視大度山美的時刻。其實更認真省思,這一生,何嘗不總是忙著趕赴旅程,追逐短暫榮耀,渾然無識於人生的美境與佳景?

這冬月鑑照下的大度山,早在我來前便已存在,卻在將去之時方才發現,這六年半來的庸奔碌走,實則抵不上眼前存在的瞬間美景。

更往前推,何嘗不然?
年輕時在南投山間,我曾輕易享有山林自然與年輕歲月融而為一的美境。高中階段,常和一群喜歡文學的朋友利用假期,到山上露營野遊,我們在寒夜裏燒起熊熊營
火,談文學、說人生、訴夢想,仰對黯藍星空,月出月隱,火光之前,天光之下,每張年輕的面顏上都閃爍著希望,寬闊人生,無限開展,在未知的彼方。上大學
後,由於學校位在華岡,陽明山、七星山、大屯山就成為我和另一群愛詩朋友夜遊的去處,我們常常夜半呼朋,出遊荒山,在濃枝密葉的小徑之上醉臥,讓月光從林
葉的細縫中沙漏一般點滴在半闔半睜的睫毛上;要不,就帶醉攀上擎天岡頭,朝向山下台北燈火、淡水流波,以夢想和喜樂為下酒的小菜暢聲狂歌。當年的青春時
光,不雜絲毫哀愁,即使有哀有愁,也只是輕哀閒愁,很容易就被星光和月光一一回收。

如今,我站在這座山頭,正要朝向另一個人生行路的轉折處前進,冬月鑑照下的大度山,讓我看到已經流逝的青春,以美麗的身姿,回到身畔與眼前;但我清楚知
道,那段無哀無愁執著的歲月已經不再,我面對的只是眼前這幅夜景。這北斗俯視下的台中平野,這月光鑑照下的大度山頭,還有陣陣吹拂過髮梢的北風,都清楚顯
映著六年多來我奔波勞苦的行路,已與年輕時代對月高歌大相逕庭。在即將離開大度山前夕,我來到大度山頭,發現它的美,也將離開它的美,朝向另一座山頭行
去。這冬月鑑照的夜景教人讚歎,卻也令我扼腕悵然。

好在歷史不由他們自己寫

張作錦

對歷史無知的政治人物,只顧搜刮眼前利益,無視未來歷史聲名,將來一定會被歷史定罪。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愛宕元到北京大學演講〈中國歷代帝陵的祭祀碑〉,講題有點冷僻,而此事由一位外國學者來研究,也多少叫人有點意外。

愛宕教授親訪了五十三座較有規模的帝陵,從秦始皇陵到清東陵,發覺現存祭祀碑最多的是後周世宗柴榮的慶陵,碑有四十四座,足徵後代對世宗的懷念與尊敬。

柴榮不過是當時分裂中國君主之一,且在位只有五年,但他修禮樂,定制度,拓疆土,為後來宋的統一奠定基礎。且他重視人民生活,是一位「好皇帝」,才能獲四十四座祭祀碑的評價。

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指世宗「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姦,多得其理」。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特別提到一件事,說明世宗多麼念茲在茲他對黔首百姓的責任:「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治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

另外,全祖望的《鮚埼亭集》和趙翼的《廿二史劄記》,都對世宗有推崇之詞。是則,世宗可謂「名留青史」了。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價值是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得兼甚難,以著述立言尤非人人可能,於是一般人多嚮往前兩者;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有很多機會立功,如再能立德,那就接近偉人了。

中國歷史綿長,國人普遍有歷史感。西方基督教國家人民相信人之為善為惡最終要受「末日審判」,中國人則相信歷史的評斷,為善的岳飛「流芳千古」,為惡的秦檜「遺臭萬年」。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除了像「劉項從來不讀書」這類出身草莽的人物外,多半都飽讀史書,深受歷史的薰陶,他們敬畏歷史,不敢干預史官的記述,盼望未來歷史上有一席地位。歷史知識指導他們如何治理國家,歷史的震懾也約制他們節用權力、減少欲念。

李世民弒兄殺弟奪取政權,於德行是有虧的,他即位後處處朝「聖君」方向努力,「貞觀之治」固非偶然,而歷史也沒虧待他。

即使降至近代,政治人物對待歷史的態度亦未曾改。袁世凱想當皇帝,未來「儲君」袁克定印製假的《順天時報》進呈,以示輿論的擁戴。洪憲事敗,袁氣急病篤,怨嘆道:「克定誤我。」我們不相信沒有偽造的《順天時報》袁世凱就沒有這分野心,但揣想他在企圖稍減歷史上的責任。

晚近政治領袖人物沒有比毛澤東更「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的了,但他
也畏懼歷史。他去世前不久給自己「蓋棺論定」說:「我一生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奪取全國政權,持異議的人甚少;二是發動文化大革命,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
不少。」老毛這時已開始擔心身後的歷史評價了。

劉少奇的兒子劉源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一九六二年某日,在中南海游泳池畔,
毛澤東質問劉少奇,為什麼不頂住鄧子恢等人的右傾舉動?劉一向順從毛,這回頂了回去:「餓死了這麼多人,歷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劉怕
毛,但更怕歷史。毛迫害他,他寄望於歷史的公正,晚年常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意思是指:你毛某權力再大也管不了歷史,將來你我要同受人民審判。

毛殘害了極多無辜的人,後來歷史都給他們平反。「罪人」除了罪,那罪當然就落到「定罪者」頭上了。

不僅是政治領袖,凡夠資格走上歷史冊頁的人,都應該想到自己未來的歷史聲名
和歷史地位。來自海內外二十多位台大「四六事件」受難校友,日前聚在台大校園,向故校長傅斯年銅像行禮致敬,感謝他當年挺身對抗強權,保護學生安全和捍衛
學術自由。傅斯年不僅活在這二十多名校友心裡,也活在每個台大校友心裡。他才當多久的台大校長啊!不是、或不像傅斯年的人,做六年又怎麼樣?

在華人社會裡,台灣的政治人物好像最不怕歷史。凡聖君賢相良吏清官所應遵循的戒律與規範,他們統統都不在乎。他們只顧搜刮眼前的利益,無視未來歷史的褒貶。

「無知的人最勇敢。」請看那些對歷史無知的人,為非作歹起來,真是勇敢的很啊!

【2005/12/08 聯合報】

[@more@]

看看蒼生拜託,管他帝王將相!

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資工系教授(新竹市)[@more@]

我小的時候很怕念歷史,因為歷史上記載的老是皇帝的故事,某某皇帝去世以後,某某皇帝繼位,我就是背不出來,考試也考不好。現在國家已經沒有皇帝了,但是似乎我們仍然關心朝廷裡的大官們。

大選才過,百里侯都已定案,但是媒體上討論的仍然是大官們的出路問題,民進黨的黨主席由誰來做?總統該不該道歉?總統這幾天在做什麼?閣揆會換嗎?馬英九會和宋楚瑜見面嗎?明年,誰會出來選北高的市長?我們雖然是一個民主國家,不知何故,我們卻對大官特別有興趣。

我們在電視節目中,一定會看到有些專家在談蘇貞昌何去何從。誰都知道,蘇先生雖然暫時失業了,總不會立刻變成了窮人吧!他一定可以不愁吃不愁穿好一陣子,我們為什麼如此關心像蘇貞昌這類人呢?他們沉寂一段時間,又會東山再起的。

在大選前夕,當眾多候選人和輔選人民在台上哭成一團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
到一則令人心酸的消息,一位收入不高的父親,付不出三歲兒子的幼稚園學費,一再和園方協商,最後因為受不了這種欠債所帶來的痛苦,竟然自殺了。當候選人在
台上流淚的時候,也有熱心的支持者在台下流淚,但又有多少人為這位低收入父親流淚呢?

選舉已過,我們都應該不要再關心候選人的出路了,我們應該將我們的眼光從這些帝王將相那裡移到天下蒼生去。我們國家有很多孩子交不出營養午餐的費用,很多孩子交不起學費,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這些都是我們該關心的事,但是又有誰關心他們呢?

有一位老師寄信給我,他說他最擔心的是社會漠視社會邊緣人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他曾寫信給全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希望他們關注一下這個問題,但是這個電視台連回信都沒有。

當我們全心全意重視大人物的時候,我們會對於大人物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無動於衷。我們的漁民因為不懂英文而吃了大虧,政府應該有人負責的,官員也應該有人下台的。可是媒體對這類事情卻沒有多大興趣。立法院裡,也沒有立法委員對這件事追究到底。

我們不該管誰來做大官,或者大官將來去做什麼,而應該關心政府究竟做了什
麼,我們眼看這麼多的工廠移到了大陸,我們政府究竟有什麼對策?我們眼看我們的技職體系教育被解體了,我們的政府有何對策?我們眼看黑道大哥越來越囂張,
在一位老大舉行葬禮的那天,居然宣布那一天是台灣和平日,試問,政府對於黑道,有何良策?

一場選舉,多少政務受到影響,現在選舉已過,朝野有沒有認真地處理國家大事
呢?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執政黨恐怕已經心灰意冷,在野黨呢?他們一定在等著執政,未來幾年,他們恐怕希望執政黨一事無成,好讓他們在下一個大選中有批評
執政黨的具體證據。可憐的是天下蒼生,因為極有可能,朝野都將我們忘掉了。

我們有時說「國事如麻」,所謂國事如麻,絕非大官們的布局如何複雜,而是國家大事如何困難應付。很多年輕學子們,對於誰出來做什麼官毫無興趣,他們最關心的,卻是為什麼我們在工業上落後了韓國。更使他們憂心的是,不論選舉的結果為何,我們好像都會繼續落後下去。

在此拜託大家,我們都該不要太關心誰來治國,而應該多多注意如何治國。以目
前的情形來看,有可能朝野都只對於如何打倒對方有極大的興趣,而對於如何將國家建設好,卻沒有什麼觀念。這是誰的錯,這是我們的錯,我們該不停地提醒大人
物們,我們對於你們的出路毫無興趣,但我們十分關心的是:你們究竟有沒有關心我們天下蒼生。

【2005/12/0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