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星殞
宜蘭的不捨
黨的遺憾
國家的損失
先生責任已盡,內政壯志未酬
千古一慟
願 您一路好走
家屬請節哀
阿彌陀佛。。。。。。。
豐、豊不分
[案例]
豊、豐不分
偷車賊叫錯名 一錯52年
記者游振昇/台中縣報導
男子陳慶豊前晚發生車禍,警方查出他涉嫌偷車帶回偵辦,他在筆錄中簽名都寫「陳慶丰」,員警查覺有異,問他名字並查證才知他將「豊」(ㄌ一ˇ)誤認且誤讀為「豐」(ㄈㄥ),老師、家人和朋友都叫錯,一錯五十二年。
台中縣豐原警分局前晚接獲報案,指台中縣大雅鄉民生路發生車禍,員警到場,開小貨車的陳慶豊(五十二歲)已和對方和解,同意賠款三千元;員警調閱資料,發現他駕的小貨車是贓車,車上掛著失竊車牌,便將他帶回警局調查,確認該小貨車於上月中旬在台中市失竊。
陳慶豊供稱他上星期在台中縣大雅鄉路旁偷該車代步,當時該車就掛著這樣的車牌,不是他更換的。
員警完成偵查筆錄,陳姓偵查佐看到他的戶政資料與前科紀錄表中,姓名是「陳慶豊」,他卻在筆錄簽名欄填寫「陳慶丰」,偵查佐便問他:你的名字到底是念「ㄈㄥ」,還是念「ㄌ一ˇ」?他回答:「豐」,所以他簽名都寫簡寫的「丰」。
陳姓偵查佐請他在白紙上寫下姓名,不要寫簡寫,他寫出「陳慶豊」,經眾人查證、解說,他才半信半疑的說:「這個字和豐不一樣嗎,可是從小到大,大家都叫我『阿豐』啊。」
陳慶豊表示,他只有國小畢業,國小老師每次上課點名都叫他「陳慶豐」,父母與朋友也叫他「阿豐」,從來沒人告知豊、豐兩字不同。警方昨天依竊盜罪嫌將他移送法辦前,叫他「陳慶豊」時,他還反應不過來,不知警察在叫他,他直說:「我看還是叫我阿豐比較習慣。」
【2007-12-09/聯合報/A13版/社會】
[@more@]
看到前述新聞,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真該把這份剪報送給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以前的宜蘭縣稅捐處)的成員看一看。
我個人已有兩次被該單位的人員把名字弄錯的經驗。一次是我的房屋稅稅籍資料被人把名字中的「豐」寫成「豊」,由於事關產權,我特別拿著地籍單位的產權證明及個人的身分資料,專程去更正。和承辦人閒談中,發現他認為「豊」是「豐」的簡寫,他們在辦公室通常都這麼寫的。我覺得他的回答,給我感覺好像我是大驚小怪似的。我只能苦笑,自稱「我比較龜毛。」
事隔一兩年吧,因為指導學生參加該單位舉辦的租稅演講,學生雖然僅僅是個佳作(獎項不大,忘了實際的名次),但主辦單位很鄭重的由處長寫了封短柬,感謝參賽同學的老師熱心指導云云,我是很感念主辦者的細心,可是遺憾的是,他們在印刷的信封上面,把我的名字,又大大地印上「豊」,而不是「豐」,美中不足。
或許承辦人以處長為名義,分層負責發出的信,若責怪主管,感覺處長是背了黑鍋,因為她搞不好連我這位老師的實際名字為何都弄不清楚,我的小名,只是名單上的一列而已。但是「豊」是「豊」;「豐」是「豐」,一字之差,在他們稅務局這些涉及民眾財產金錢的單位,可就會使民眾的權利義務失之千里了。所以我覺得我不是苛責,而是大家在對於自己的相關資料,為了權益,還是細心一點比較好。
[錯別字辨正]「下文」與「下聞」
[案例]
魚攤老闆徵婚 生意變好
記者張念慈/新竹市報導
新竹市卅四歲漁販黃俊銘想婚,一個月前在魚攤上掛起「百萬年薪徵婚」看板,徵求「三十歲以下、身高一五○至一六五公分」女子做配偶,詢問者眾多,但大多抱著看熱鬧心態。黃俊銘雖未能如願娶個老婆好過年,魚攤生意卻意外大好。
走進新竹市南寮漁產直銷中心,右轉就可以看到黃俊銘的徵婚看板。許多消費者好奇詢問「這是打廣告吧?是不是騙人的呀?」還有人不斷打量賣魚的工讀生「是你在徵婚嗎?」工讀生羞紅臉,指著一旁的黃俊銘「老闆是他啦!是他要徵婚!」
曾有一對老夫婦在魚攤前打量黃俊銘整整一小時,做了詳盡的身家調查,問他「阿你還是原裝的嗎?」也有買魚的父親帶著女兒前來,直接指著黃俊銘問女兒「這個好不好?」
一個月下來,雖然徵婚啟事詢問度極高,卻總沒下聞。黃俊銘遲遲娶不到老婆過年,魚攤生意卻成長三成。
【2008-02-05/聯合報/A13版/社會】
[@more@]
[辨正]前述新聞中的「下聞」應作「下文」
[說明]
此為同音之誤。此處的「下」,解為「在後面的」。
聽講故事,閱讀文字,最怕的是只聽聞一半,後面的情節接續不下,徒吊胃口。而有的故事,可能會衍生其他更有趣的內容,從而高潮迭起。以往的說書、講話,不就因此而衍成章回,令人流連忘返?
「下文」意為本文以下的部分,引申為事情繼起的部分或結果。「另有下文」是說言詞或事情的發展尚未完成;若是事情發展石沉大海,杳無訊息,終至胎死腹中,使人絕望,即是「沒有下文」。
本則新聞的行文者殆誤以為是沒有後續的新聞,故曰「下聞」,應是職業敏感而生的錯覺。
[好文共賞]背影
警官汪國良先生此文,可做為國中國文課文朱自清背影一文的參考類文
聯合報報導
我的警察爸爸… 汪國良成名人 |
![]() | ||
| ||
「秘書,這篇是你寫的文章耶,很感人!」最近看過「康軒學習雜誌」第109期的員警們,都被其中的「我的警察爸爸」一文感動,而紛紛向原著作者宜蘭縣警察局局長室秘書汪國良致意。對於自己的原著「背影」,能獲得「康軒學習雜誌」青睞,汪國良也感到很高興。 「當時真是喜出望外!」汪國良說,他父親汪元坤生前是基層警察,年前他參加警政署警察節的徵文比賽,即以自己的父親為主題,寫下「背影」這篇文章,敘述父親以警察為榮,期許他克紹箕裘;當他從警察大學畢業,分發到新單位任職,父親在台北火車站為他送行的情景,進而描述他與父親的互動等,這篇文章榮獲警察組第一名,警政署長侯友宜頒獎時,還親口稱讚:「這篇文章令人感動」。 汪國良說,前幾天,康軒學習雜誌人員突然造訪,表示對他的「背影」很有興趣,除想改寫成適合親子閱讀的文章,還要採訪他;他的「背影」一文就被改寫成為「我的警察爸爸」,刊登在康軒學習雜誌裡,上頭還附註「原作汪國良」,文中插圖還寫上「汪國良」三字,讓他頓時變成名人。 「直到我擔任外勤單位主管,才體會父親常不在家的苦衷…。」汪國良說,小時候,父親不是很晚才回家,就是兩、三天根本不在家,那時不太能體諒父親的「缺席」;如今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爹,也經常因工作無法按時回家,此時才深深感受到警察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家,而是將關懷自己的家的小愛,變成關懷社會上更多家庭的大愛。 【2008/02/05 聯合報】 |
原文出處:http://ilcpb.e-land.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374&webitem_no=442
背影 文/汪國良
世上有一種情會陪著你從出生到老去,那就是「親情」。
這些生命的記憶,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平凡生活價值,而對於二代都從事警察工作的家庭而言,它卻代表著薪火相傳的永恆價值。
望著病床上年邁消瘦洗腎中的父親,心中總是有些不捨,因為他在我的印象中曾是如此的英挺、健朗、剛強。
自懂事以來得知父親擔任警職,家中客廳擺放著他穿著警察卡其制服英姿煥發相片,神情令人敬畏三分。母親對我們五個小蘿蔔頭束手無策時常會說:「你們如果在家吵個不停,警察爸爸回家後就會好好的修理你們!」大家立刻噤若寒蟬不敢再撒野吵鬧。對父親的記憶很模糊,只知道有時吃頓晚飯大家還沒聊幾句話,就匆忙趕去上班,我總會側身倚偎在門邊,目不轉睛往父親的背影凝視著,月光斜照離去的身影拉得好長好長,我的視線漸漸模糊,天上孤獨的月也變得朦朧。
經常要等到隔天才能見到父親匆匆一面。有時候好不容易盼望到父親輪休要帶全家人出去遊玩,但經常上級的一個緊急命令就停止輪休返所執勤,全家人只能一次次無奈的接受。父親總會說:「我一個人要養家活口,要供你們讀書,能不能正常輪休並不很重要,下次有機會全家再一起出遊!」然而,通常這一等又匆匆過了一年…
在台灣經濟社會百廢待舉的年代,父親因為珍惜得來不易的警察工作,戰戰兢兢不敢怠忽職守,因此經常在派出所服勤或以所為家。漸漸全家人也習以為常父親很少在家的日子,母親則獨立堅強的處理家中大小事務,我的童年就在經常望著父親離去的背影惆悵中渡過。
上國中時,突然覺得當警察的父親變得脾氣暴躁及不易接近,只要父親回到家中大家都會躲得遠遠的以免遭受挨罵。據母親說,父親服務單位經常要執行聯合警衛勤務,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上下班或臨時前往台北市中山北路時,沿線各崗哨立即全副武裝到崗服勤,勤務結束後上級還要檢討勤務缺失,父親因為長期執勤產生緊張及應付各項績效壓力,因而造成情緒不穩及脾氣暴躁,要我們多體諒父親工作的辛勞,不要沒事讓他操煩。
父親難得心情好的時候,會與全家人在客廳談天,但話題總是脫離不了從事警察工作的經驗談,不外乎如何因緣際會從警、服務單位轄區發生的事情、如何英勇抓通緝犯及辦案等等,雖然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但畏懼父親的責罵不敢離開,只得乖乖坐在客廳裡聽著千篇一律的話題。
年少青澀且輕狂。高中畢業懷著讀大學可以「四載讀書、春秋磨劍、一朝試手、共補天裂」的遠大夢想,卻因父親替我報考中央警官學校而攪亂了我的志向,也因此改變了我的命運。
父親當年晉升至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擔任派出所主管職務,他感受到從一線一星需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升到一線三星,因此將「希望」寄託、轉移在我的身上,期待我能成為一名警官以光耀門楣。雖然抗拒期間硝煙四起引發家庭革命,但最後在父命難違下,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參加考試,幸運的我,卻意外的錄取中央警官學校行政警察學系。
警官學校畢業後分發至新單位報到,父親送我到台北火車站搭車,沿路講不完的經驗談,他特別叮嚀我:「學校和社會完全是不同的環境,穿上警察制服後你要懂得明辨是非,做個廉潔務實、有尊嚴的警察;從警生涯中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定要學會忍耐和化危機為轉機,希望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栽培及期望!」
上火車前,望著父親轉身離去的背影漸漸消失在人群之中,想到獨自一人至異鄉奮鬥及對未來茫然,百感交集下,雙眼不禁泛著淚光。父親從今而後,不僅是我的親人,也成為我的同事、良師,父子間的距離也因我成為警察一份子而縮短;我像隻羽翼未豐的幼鷹,將離開雙親二十多年來的保護照顧,開始展翅飛揚在浩瀚無垠穹蒼之下…
父親退休後,讓他最津津樂道的莫非是他將從警生涯中得過的獎章、獎狀、相片、榮退獎牌等物品,都一一保留珍藏著,他珍惜警察這份職業,也珍惜三十幾年的警察生涯。看報紙時他仍然習慣性的將警察違紀案件的新聞剪下,然後迫不及待的打長途電話來耳提面命。他有時感嘆現在的警察挫折容忍力太差,一點小事情想不開就自殺。
「以前生活非常困苦,能有份警察工作做,賺取微薄的薪水養家活口就謝天謝地了,勤務忙得要命,那還有時間及念頭想要自殺?」父親婉惜的說。父親即使早已卸下「警察」二字,但他的心卻還沒退休。
物換星移、歲月匆匆,轉眼我已經成家立業,也同樣變成一位警察父親,許多的境遇卻是歷史重演。我的二個兒子在成長過程中,同樣要面對警察父親時常常不在家的過程,無奈之情,溢於言表,但我總會嘗試去溝通讓他們寬心。從警生涯中,直到我擔任外勤單位主管,才漸漸體會到童年時父親常不在家的苦衷。父親並非不關心這個家,而是花更多的心力去保護更多的家庭,做好治安維護工作。我深深領悟到,警察將關懷自己家人的「小愛」精神擴大為關懷社會上所有人的「大愛」精神,單純為家庭付出是「小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需要警察的關懷與保護,那才是「大愛」的奉獻。
歩入醫院,望著躺在病床上洗腎的父親時,更覺得他蒼老許多。從窗帘縫隙裡透進來的陽光均勻地灑瀉在他的臉上,午後溫暖陽光和病房內冰冷的醫療儀器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父親的雙手因為長期洗腎打針而千瘡百孔,軀體也日漸消瘦,但他看到我來,心情就像個小池塘,淡淡映著天光雲彩。只要談到有關警察的事情,父親的顏面上有一種透明的喜悅,幾乎像早晨的陽光,那種愉悅,照亮了歷經風霜的臉。
世上有一種情會陪著你從出生到老去,那就是「親情」。
從父親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對警察工作的尊重及從中得到生命的價值,他心存感激這份警察工作讓他得以持家糊口,也因此讓下一代有機會受良好教育。
父親年邁行動不便,再也無法送我到火車站搭車了。他常說自己是革命警察不會輕易被病魔擊垮,要我以警察工作為重,不需要常常返鄉探望,父親心底的掛念並非他的病情,而是心中那份對警察工作的執著。看見了父親那張堅毅的臉孔,他用一種內斂含蓄的奉獻方式,將一生付出給國家社會及家庭,而他心中永遠以身為警察為榮,而且深感驕傲有子克紹箕裘。
當父親和我談話時不斷的重複那些「警察故事」,我突然發現只要用心靈深處去聆聽,那是天籟般的聲音;剎那間,記憶中父親的背影又清晰的浮現腦海。這些生命的記憶,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平凡生活價值,而對於二代都從事警察工作的家庭而言,它卻是薪火相傳的永恆價值。
[病句]差一個字就不一樣
[案例]
魏理庭:台灣七年來「病態領導」 | ||
![]() | ||
| ||
在台灣待了廿多年、明年二月將到香港工作的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最近批評,台灣過去七年經歷了病態的領導風格轉變,政客耽溺於口水戰、搧動族群意識,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美國商會十一月起,以「台灣二○二○年的願景」為主題,在會員會刊針對十四個領域,包括經濟發展、民主鞏固、國際關係、國防、國家法治、教育、醫療體系與基礎建設,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討論與建議,希望提供給總統與副總統參選人參考。 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即將卸任,他在最新一期美商會員會刊以罕見的嚴厲口吻批評台灣現今領導人,他指出,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體質想要在二○二○年前強化,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光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魏理庭指出,台灣過去七年經歷病態、甚至是離經叛道的領導風格轉變,政客沉溺於黨派間的口水戰、搧動不必要的族群對立,顯露為人處世的器量狹隘,完全破壞政黨領袖應有的形象。政治領袖及彼此互動則充斥著惡意嘲諷、無憑無據的謬誤指控或捏造數據,及無窮無盡的作秀官司。 他說,政客除了擅長發動民眾參與遊行、抗議、靜坐外,一點也沒讓民眾警覺到部分迫切可能嚴重傷害公共利益及經濟體質的問題,例如不乾淨的飲水、供應不足的電力,及落後的汙水處理系統。 他強調,領導人應該要認真研究那些真正關係國家未來的議題,不再只是譁眾取寵,或是只想利用溫情、空泛言詞籠絡民心,如此才能根本改善台灣目前充斥著挑釁、膚淺言語攻訐的政治氛圍。 【2007/12/13 聯合報】 |
[@more@]
[辨正說明]
這是今天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報導一位國外友人臨別,對未來臺灣發展的諍言。且不談此諍言的內容,來看看新聞中一個有問題的句子。
在這則新聞第一段總提中,記者使用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這個句子是有毛病的。
「不只」在國語辭典中的意思是:「不止」、「不但」。例句是「這菜不只香而且甘美無比。」相似詞則有:不單、不但、不光、不僅。
雖然「不只」、「不但」、「不單」、「不光」、「不僅」等詞彙的意思及用法可以互用,但有些詞彙在實際語言上,還是有些許的差別。
「不只」一詞不能解釋成「不是只有」或「不只有」,在語言使用上,「不只」這個關聯詞,沒有獨用,通常是和「而且」(「還」)成套地連用,是一個表示遞進關係的關聯詞。「不只A而且B」表示後面的事物的發展比前面的事物發展更進一層。例如:「小華不但功課好,而且熱心助人,所以得到老師及同學的喜愛。」
句型中的A和B的性質是同類的,也就是說,如果A是正面的,則B也是正面的,只是B比A更進一步提升層次。同理,A屬負面的,則B是更進一步的負面性質。
這則新聞中說「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操弄民意」一詞我認為是屬於較為負面的詞彙,因此前句的言下之意:這位新領導人除了會操弄民意,尚且更進一步要具有其他令人感到不妥適的行為。這應該是不符這位外國友人的原意的。
從整篇新聞來看,可以發現這位國外友人的意思大概(註)是新領導人要能夠「認真研究那些真正關係國家未來議題」,真正幹點福國利民的實務工作,而不是只會做些譁眾取寵、博取虛名的作秀技倆。
新聞第一段中這個病句,小修應該改成:「希望未來能出現『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大修則是:「希望未來能出現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的領導人,而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或是「希望未來能出現『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而是』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的領導人。」
新聞第三段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光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同樣也該改成「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會只是想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註)因為我沒看到美國商會會刊這篇文字的原文,不知我的修改是否真符合這位商會主席的原意。基本假設是新聞報導已經照英文正確翻譯,只是報導的中文寫得怪怪的,試加改正。
[錯別字辨正]巍巍「盪盪」?
[案例]
直言集》飛越政治迷霧 才能看清兩蔣 | ||
![]() | ||
| ||
先是把蔣公銅像撤離,然後中正紀念堂更名換匾,再進一步要撤陵寢衛兵,要蔣家遷葬。政府連串的「去蔣毀蔣」妖魔化作為,只差「鞭屍」沒做,彷彿在這些激越瘋狂舉措後,就能抹去陰暗的過去,還台灣清朗天空。 主導中國近代史50幾年的蔣中正,一直是個爭議性人物。在國民黨的神壇裡,他是「巍巍盪盪,民無能名」的偉大領袖;在共產黨的祭壇裡,他是「賣國求榮、不敢抗日的人民公敵和資產階級吸血鬼」;在最近的台獨論述裡,他是「228元凶」、「殺人無數的獨裁者」。 從蔣公到蔣匪,蔣中正蓋棺超過30年,功過卻遲遲無法論定,正因有太多歷史糾葛與政治操作,不同的立場與理解,讓蔣中正的真實面目越發模糊扭曲。 胡佛研究院裡的50年蔣公日記檔案,在此刻就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是當事人親筆記錄,第一手的史料,其中的點滴,據看過的學者說,足以改寫中國現代史。 一個顯例是,918事變後,輿論、學生怨蔣中正「剿匪不抗日」,殺中國人不殺日本人,蔣中正原本準備要把「死後之國事」交給張學良,這麼親的接班人卻以他不抗日為由,發動了西安事變。 大陸學者在這日記檔案發現,蔣中正早就在918以前日記中寫明「中日難免一戰」,他一直在做抗戰準備,蔣中正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澄清。 當大陸學者開始「跳脫土匪史觀」重新理解蔣中正,台灣卻急著要大做兩蔣歷史翻案。歷史不是不能翻,但重點須基於史料,本於真實。 先不論兩蔣成敗是非,誰也無法否認,民國38年政府遷台,兩百萬大陸人隨著蔣中正到了台灣,這史上難見的大遷移,加上兩蔣40年的統治過程,造就了今日台灣社會的面貌,要真正理解台灣史,就不可能不放下情緒,去認識理解兩蔣。 兩蔣對台灣是功是過,史家自有公評,但一定要放下「是神是魔」的政治障,還蔣中正本來面目,把他當個人來看,透過對兩蔣的真實理解,才能如實地以史為鑑,抹去政治迷霧,理解真正兩蔣與台灣。 【2007/12/11 聯合報】 |
[@more@]
[辨正]應作「巍巍蕩蕩」
[說明]
此句典出論語泰伯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用以稱頌堯的功業偉大。
前引句中的「巍巍」是崇高雄偉的樣子;而「蕩蕩」則是廣大。
若是使用「盪盪」,就反而不是在歌頌,而是罵人浮誇不實的樣子;及法度廢壞的樣子。
[補充]
經向聯合報客服反映,該報已於96/12/11 05:40pm更正網頁上的用字,但可惜當天報紙就無法修改了。
[錯別字辨正]離鄉背景、敵親
[案例]
少小離家衛台墾台 無產老榮民哪錯了? |
![]() | ||
| ||
陳水扁為選舉,攻訐立法院對老榮民「這些外省人」的補助法案為「錢坑法案」,強烈挑撥省籍矛盾。 在戒嚴時期,我曾為賴和、王敏川、林少貓、楊逵、余登發、李友邦及「二二八」、「白色恐怖」的不平而伸張,甚至還曾為陳水扁因言論自由被迫害而站台演講。所以,我今天也不能不為台灣社會最弱勢的外省人老榮民講幾句話。 世界各國對退除役的軍人莫不有一定的照顧,因為他們的青春都是為保衛國家人民擔當最危險的工作。尤其是來台的這些老榮民,生逢國家戰亂,許多人還是「抓兵」抓來的少年兵,入伍時「槍比人高」。軍中的生活艱苦,他們只能是「走的是前頭,挨的是拳頭,啃的是骨頭」。但幾十年來,他們卻為台灣人民完成了「光復台灣」、「保衛台灣」的歷史任務。早期退伍的老榮民還投入台灣初期最艱苦的建設,橫貫公路的荒山野地,成為多少榮民弟兄的斷魂之處。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他們是服從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黨即使千錯萬錯,也是領導人有錯,關老榮民什麼事?他們拚著青春和生命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他們有那一點對不起台灣人民! 這些老榮民外省人在台灣又得到什麼「享受」?禁不起打罵教育或逃兵,抓回來又是痛打,打完關禁閉,禁閉完再發交部隊。離鄉背景但親人音訊全無,或透過香港轉封家書,就是「通匪」,懲治叛亂條例伺候。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只能在被子裡蒙頭痛哭,讓輔導長看到,又是「鬧情緒」、「思想有問題」。 在白色恐怖時期,由於老榮民從大陸來,與「共匪」沾親帶故。根據白色恐怖補償基金會統計,佔不到台灣人口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政治犯竟高達全部政治犯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二,比本省人高出甚多。故外省人的牢沒比本省人少坐,子彈也沒比本省人少挨。 九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獲益最少的卻是外省人和原住民,因為沒有土地,而本省佃農在「耕者有其田」後都擁有土地了,「有土無有財」也。在解嚴前夕,許嘉猷在《台灣的階級結構》中統計,資本家、小資本家、經理、工人,外省人比率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九、十三點四、十二點五、七十一點三;本省人為:百分之四點八、三十一點八、五點九、五十七點四。老榮民及其自第二代,在蔣家政權下,其實就已大量無產階級化了。希望當權者不要再欺壓老榮民了。 傅耀祖/榮民(中縣大里) 我是坐七望八、於五十年前被誣與「孫立人案有關」,遭刑求致渾身是病的老榮民,後獲得冤獄國賠。 我雖對兩蔣並無好感,但對中華民國熱愛未減。我不關心入聯返聯和誰來執政,只擔心饅頭漲錢,原先七元一個一頓吃不完,如今十元一個吃不飽。怎辦? 羅馬的龐培與凱撒對決時,龐對人民怒言:「不聽命我的都是敵人。」凱撒對人民笑說:「不敵親我的都是朋友。」龐培找敵人,凱撒找朋友,誰贏誰輸,不言而喻。 立委總統選舉日近,藍綠對峙,翻舊帳,加深仇恨;看現象,傷心斷腸,誰在怒目怨言?誰在恕道微笑?領導人發言,火氣少一點,饒了可憐的小民吧! 【2007/12/04 聯合報】民意論壇 |
[@more@]
[辨正]
按:「離鄉背景」應作「離鄉背井」。
「敵親」殆應作「敵視」。
[說明]
「背景」一詞係指:(1)圖畫、攝影中襯托主體的景物。(2)戲劇舞臺上的布景。(3)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勢力。(4)對事物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而「離鄉背井」指離開故鄉到外地生活。人類文明多起源於大河,乃水是生活所必需。其後人類遠離河岸,又發現鑿井可取水,故有井的所在,即成族群聚集之地。因此「井」就代指故鄉。
「離鄉背景」一詞,應音近之誤。惟此常發生在學生的作文中,亦是考題的熱門題目。
「敵視」是以對抗、仇視的態度相對待。應是電腦輸入法字形相似之誤。
[轉載]《觀點》學習胡鎮埔的「眼往下看」
出處:96/12/3人間福報第2版
[@more@]近幾個月台灣官員們的一些言語行為,荒腔走板令人搖頭。清代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將官場的虛假迂腐,名人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貪吝可鄙,用諷刺筆法刻畫出一幅活生生的官場現形記,讓政治「魃魅魎魍,畢現尺幅」。但是吳敬梓若生在現代,恐怕對台灣官場的種種荒誕奇言、絕世怪行、也要瞠目結舌。
立朝束帶為官,首重官品與官箴。所謂官品,就是對得起良心、襟懷坦蕩;對得起人民、仰俯無愧;對得起自己、光明磊落;所謂官箴就是尊重職責、尊從制度、尊守法令。所以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
行政院退輔會主任委員胡鎮埔與大哥胡鎮球,皆被視為陳總統的嫡系人馬,胡鎮球僅是國安局副局長退伍,即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胡鎮埔直升機式的升任陸軍總司令,但是胡鎮埔所展現的官品與官箴,在當今台灣官場,值得官員們學習。
胡鎮埔平時列席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時,與退輔會各級主管共同搭乘一輛大南公車,首長與幾十位官員擠一部公車到立法院,在各部會中是絕無僅有,這就是官箴。相較與官員爭吵三千西西是大車小車時,胡鎮埔讓他們汗顏。
台灣最多蔣公銅像的地方是各榮民之家,民進黨內要他拆銅像的提議四起,胡鎮埔說,老榮民和先總統蔣公之間的革命情感是切不斷的,蔣公銅像對他們的情緒穩定有相當的作用,所有會讓榮民不開心的事,他絕對不會去做。
榮民節剛好是蔣公誕辰,媒體報導當天將不辦活動,胡鎮埔澄清,今年活動規模比往年都還要盛大,所謂兩個節日脫勾去蔣根本就是誤傳,胡鎮埔賭上自己的烏紗帽而強調「去蔣?得先過他這一關」。
民進黨要調整榮民就養金,連行政院長張俊雄都公開表示要全盤檢討,胡鎮埔為了堅持榮民的權益,公然和張院長唱反調說,「我已責成十八個榮民之家與二十二個榮民服務處,務必向榮民弟兄解釋,如果就養金我都不能維護,我這個主委不夠格領導榮民,就養金與我輔導會主委位子綁在一起。」此舉讓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大表不滿,質疑胡鎮埔身為內閣閣員卻公開唱反調,當面質詢胡鎮埔到底要不要配合政府檢討榮民就養金,胡鎮埔堅定說,「我輔導會職責就是照顧榮民。」
胡鎮埔指出他奉行不渝的是,「心往下想,眼往下看,腳往下走,錢往下用」。台灣的首長們為何都只會往上看呢?農委會替使用「瘦肉精」美國豬肉緩頰、文建會迅速地讓二十六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為國家古蹟,而八十年歲的「樂生療養院」卻不敢正視,台灣郵政公司在外國信件上蓋上「入聯公投」、中選會罔顧民意弄個一階段投票等等,台灣官員只「向上看」的標準動作磬竹難書。
胡鎮埔說,「今天誰都沒有資格批評我是否適任,只有榮民有資格檢驗我。」只知心往上想,眼往上看,腳往上走,錢往上用的眾家官員們,請看胡鎮埔的人格風骨。
[詞語辨正]「起用」與「啟用」
[案例]
在96/11/07/聯合報/C4版/文教,由施教麟老師執筆之名句擂台賽單元,其中擂台一的例文裡,出現一組有爭議(錯用?)的詞語:「啟用」
「多年前,北縣八里有位年輕老闆開蛋糕專賣店,他發起善心,大膽啟用令人頭疼的中輟生為學徒,不僅解決了當地治安問題,也給輟學生一個就業機會。」
[@more@]
[辨正]
按:「啟用」應以「起用」為當。
「起用」+人;「啟用」+物
[說明]
雖然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引述《世說新語》,似乎有「啟用」後接人的用法:
啟用:
(1)開始使用。如:「這棟大樓將於下個月正式啟用。」
(2)拔擢任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任,泊清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起用:
(1)恢復任用已經退休或革職的人員。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又因他近來上條陳,說什麼借外兵以平內亂,頗有起用的意思。」
(2)提拔、任用。如:「總經理一上臺,即銳意革新,不斷起用新人。」
然而在臺北市教育局委請張文彬教授、蔡宗陽教授編訂,頒發北市中小學校的〈常用國字正誤用簡明對照表〉中,對於「起用」和「啟用」,有如下的區分:
序號 | 國字 | 讀音 | 詞語例 | 誤用例 | 筆畫 |
86 | 起 | ㄑㄧˇ | 「起」用新人 | 「啟」用新人 | 10畫 |
為求精確,實以「起用」後接人,較無爭議。
尚請施老師及同道前輩指教。
[詞語使用]傾巢而出
案例出處:96/10/9人間福報第14版
電子版出處: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3088
專欄:談古說今
題目:《文化大觀園》 清代皇帝葬禮
作者:參簡
(前略)
出殯那天,先用七十二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後略)
[@more@]說明:
此處宜用「全體出動」、「全體動員」等。
在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中是這麼解說的:
傾巢而出:「傾巢」指窩裡的鳥全部飛出來,喻出動了全體人員,通常指壞人而言。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對「傾巢」的解釋是:
窩內所有蜂、蟻全部出動。比喻動用全部的人力。水滸傳˙第一○八回:「賊兵傾巢而來,必是抵死廝併。」
個人以為,人禽有別,固宜辨之,只有禽獸才住窩巢獸穴,從巢穴中跑出來,自然不該和人並比,而應有高低等級差別。故詞語用法上該區分好壞。
案例中提到皇帝的葬禮,皇帝是一國之君,即便是在喪葬時,更不該貶抑身價才是。
準此,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傾巢而出」的例句:「為了將槍擊要犯逮捕歸案,警方配備強勢火力,傾巢而出。」我個人覺得不妥。
另外,前引案例文中(報紙及電子版均同)有一個錯字:「鹵薄」應作「鹵簿」。鹵簿指古代皇帝出行時的儀從和警衛。後亦泛稱一般官員的儀仗。亦作「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