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刊載於慧燈青年第三期
[@more@]
前言
林忠勝老師是我們宜蘭教育界的前輩,早年畢業於省立宜蘭中學、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過中學、專科、大學及補習班,桃李滿天下。有鑑於近年來台灣社會亂象叢生,他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集資,在宜蘭員山鄉的枕山創辦私立慧燈中學,擔任董事長。他期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培養新一代的台灣人能夠改變風氣,為滾滾紅塵中,豎立一盞指向的明燈。
早年林董事長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曾追隨沈雲龍先生從事「口述歷史」的訪問工作,完成了《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後來在民國七十九年,他與李正三先生向美國政府申請成立非營利性的「台灣口述歷史研究室」,憑著他對台灣本土文化的熱忱與執著,從事訪問台灣耆老、保存台灣人活動足跡的工作。他們先後完成了《陳逸松回憶錄》及《朱昭陽回憶錄》。
有一次我請教董事長,在他從事台灣人口述歷史訪查的工作中,究竟是如何取捨對象,他說他從各行各業中去挑選其中的菁英分子,主要是日據時期台灣人菁英份子。在日本人的差別待遇下,台灣有許多人才靠著自我的努力,才得以攀登成功高峰,與日人並駕齊驅,為台灣人爭光榮。而在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後,這些菁英卻未能發揮所長,令人遺憾!這些前輩年事已高,他不忍這些前輩埋沒於歷史的荒煙漫草中,而積極從事口述記錄工作。
我忝列慧燈中學的一員,平時聆聽董事長對全體師生的期勉。他經常轉述一些中外歷史人物的作為,以及這些人物對於後世的深遠影響來鼓勵學生。有關辦學的目標及方針,他總是喜歡提到日本首相吉田茂所說的「大臣製造業」——為國家培養人才;還有提到台北的延平中學的朱昭陽先生。董事長所提到的這些人物,對於歷史知識薄弱的我來說,實在非常陌生,而他的口才很好,講歷史故事都很生動,所以對於日據時代的人物我很好奇,很有興趣去了解。趁這次寫作讀書心得的機會,抽空閱讀了《朱昭陽回憶錄》。
內容大要
朱昭陽(1909- )是台北板橋人。祖籍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他的祖先在清乾隆年間來台,落腳石門,以務農為生。到他的祖父移居板橋,改以釀酒為業,所產「朱源隆」號紅酒,遠近馳名。後來日本占領台灣,酒類專賣,然而朱家已薄有田產,耕讀傳家。他的父親精通漢文,為避開與日本人交往,遷居埔仔墘。
他早年隨其父習漢文三年,八歲進入板橋公學校,十五歲時未足齡考入國語學校。十八歲從國語學校畢業,在其兄朱驕陽的鼓勵下,瞞著雙親,與好友曾人模同船渡日,插班東京的私立麻布中學四年級。一年不到,以第一名成績擔任班長,不久考上競爭最烈的東京第一高校,首開台灣人考上第一高校的紀錄。當時台灣新閿界爭相報導,使得他父親及當時許多台灣人對教育的重視,也開啟他四個弟弟的赴日留學之路。
東京高校三年的學習生活,在其獨立自主、自由放任的學風薰陶下,對朱昭陽的人格養成及思想啟迪產生深遠的影響。
高校畢業後,朱昭陽考入東京帝大經濟學部。大二時通過行政科高等文官考試,大三時通過司法科高考及大藏省就職考試。一個屬於殖民地、大學還沒畢業的的學生,能夠連中三元,創造出如此成績,與其說是日本人教育的成功,毋寧說是台灣人本來就很優秀。他是台灣人在受到差別待遇下,力爭上游的一個顯例。當時新聞轟動,日本人欽佩,而台灣人也得到莫大的鼓舞。
朱昭陽心念台灣,在東京時就在國語學校學長吳三連介紹下加入「新民會」,後來並與林獻堂等人為了「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積極為台灣前途奔走。
大學畢業後,優異的朱昭陽受到指導教授,深具自由主義學風,有名的矢內原忠雄先生賞識,想留他擔任助教。當時朱昭陽以先允諾大藏省在先的誠信,婉謝老師厚意,但對老師的知遇提攜,始終感念。台灣總督府也欲邀他回台灣服務,以做為總督府的宣傳樣板,然而朱昭陽也因不滿總督府對台灣人的差別待遇而拒絕。
進入大藏省後,朱昭陽先被派任為理財局調查課兼專賣局管理課,屬判任官(相當於委任),三年後升任奏任官(相當於薦任)。其後調動頻仍,擔任課長級的職務。他想藉工作表現證明台灣人的能力及素質不比日本人差,只是受到歧視而已。
中日戰爭開戰,朱昭陽深為自己工作的國家與自己的祖國作戰而感到痛苦不堪,眼見日本人歡送軍隊開赴戰場捷報頻傳,感到無比的孤單與悲痛。隨著年資增加,朱昭陽升至高等官二級,為當時台灣人行政官的最高峰,日本軍國主義者不願朱昭陽榮登高位,假借機關改制,降調群馬縣高崎支局長,不意塞翁失馬,使他免於戰爭浩劫。因家居東京,便於與旅日台籍菁英聯絡,於日本戰敗後,組織「新生台灣建設研究會」,為回台建設做準備。
返台後與家長稍作團圓,先應台北市長游彌堅之命,接長市立大同中學,又應魏清德先生之邀,協助整頓「台灣合會儲蓄公司」(今天台灣中小企銀)。
朱昭陽早以教育桑梓為念,深覺建設台灣,首要培育人才,欲培育人才,先從辦學著手。為籌備辦學,他和劉明奔走南北,組織董事會,敦請林獻堂先生擔任董事長,於民國三十五年「延平學院」假私立開南商工學校操場舉行開學典禮。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就此誕生。可惜後因二二八事件,遭到停辦厄運。
二二八事件時,朱昭陽因奔母喪而逃過一劫,事件後,受省主席魏道明的主任秘書羅明推薦,出任合作金庫常務理事,任職長達二十六年,使合庫由初時業績不及三商銀的四分之一,到後來退休時超越三商銀之上,可知他運籌帷幄的成果。
民國三十八年間,朱昭陽遭受情治人員「綁票」,受了「百日黑牢」,在白色恐怖時代也多次遭到檢舉。其後更因不肯加入國民黨而飽受困擾。他寧辭合庫的職位而不為所屈,使人感動於他的氣節。
延平學院關閉後,朱昭陽時時刻刻以復校為念,在羅理的協助下,民國三十七年延平補校開學,民國四十八年,日間部改制為中學,成為今日延平中學的由來。朱昭陽擔任延平中學校長垂四十年,其間和宋進英等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下,從寄人籬下到自立更生,在風雨中使延平中學成長茁壯。他退休後將全部退休金捐獻給延平做為「育英獎學金」,而交棒給校友粟竹松接任校長,改任董事長,薪火相傳。
除了延平之外,朱昭陽獎掖提拔許多家境清苦的青年,而後個個有成,貢獻社會。他是一位剛毅木訥,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教育家,亦為一個堅持原則,有為有守的長者。他寧可放棄升官發財的機會,也要將精神投注到延平中學,因為他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當大臣,而在培養大臣。」猶如他所說的「我們要當荒野暗夜中的螢光」,他真是濁世中的一股清流。
讀後感
整本回憶錄,主線是朱昭陽本人的傳記,概略地敘述朱昭陽一生的經歷。其他則兼及同時代一些人物的褒貶,以及對當時政策的評價,雖說是傳主主觀的看法,不過亦可以做為我們研究時的參考。整本回憶錄中一些讓我有所感觸的部分,我分成以下幾點來說明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求學方面
朱昭陽在就讀國語學校時,國語學校規定學生一律住宿,過著寢食、學習與共的生活,住宿的規律生活使得學生得以養成良好的生活教育。西元1919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教育令」,國語學校廢止,朱昭陽號召同學反對改制,準備罷課回家,不過很特別的是他們竟能在回家之前將宿舍內務及環境整理乾淨,而校長太田秀穗除了向學生說明學校改制的緣由,且表示若事後願返回學校者,學校仍舊歡迎回來。而後學生們再度返校,學校當局並未追究什麼人的責任。學生的負責任以及學校的寬容,這樣一種相互盡到本分的態度,令我十分感動。
日本人對台灣的教育採用一種隔離的差別待遇,台灣人在公學校畢業後若想升學,只能投考國語學校和台北醫學校,而其程度事實上只有中等學校而已。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下,刻意壓抑台灣人上進之路,促使有心人需前往日本追尋自己出路。
朱昭陽先至東京麻衣中學就讀,而後考入第一高校,其間經過自己自修補足欠缺的課程,在此過程中自己讀、自己想、自己找答案,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精神。這也是今天我們中學教育上應該取法之處,鼓勵學生自己找答案,不要事事仰賴老師。
東京第一高校的特色是學生自治,一切獨立自主,連入學考時,該校學生自治會會貼出標語「要父母兄姊陪考者,不受歡迎」,對照今日我國聯考考場的熱鬧,值得深思。
朱昭陽就讀學校期間廣泛地追求各種知識,從文學到藝術,從歷史到哲學,從法政到經濟,基礎知識的充實與鑽研,全在這段期間奠基。這部分可以讓一般學生了解,自由與自治下,其目標不是學生渾渾噩噩空費時間,而是積極地打好未來發展的基礎。
朱昭陽有幸生長在日本大正民主時期,日本國內學風自由,東京帝大學術百花齊放,加上他個人的用功,終於連中三元,大學未畢業就分獲兩項高考及大藏省就職考,為台灣人爭了一口氣。可以使我們感悟到成功者不是倖致,而環境可以很困厄,靠著人的努力,是可以加以彌補的。
二、 不屈的風骨
朱昭陽的主修是經濟,返回台灣後曾任職於華南銀行及合作金庫,尤以後者更是投注許多心血於其中。在他擔任合庫的常務理事時,當時政府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有個慣例,希望各種機關團體組織的領導人能具備該黨黨籍,便於掌握,無黨籍的朱昭陽自然是積極吸收入黨的對象。朱昭陽因不滿中國國民黨的作風,沒什麼興趣加入,但是各種遊說的人士一再前來,甚至使用威脅利誘的方式,讓他很困擾!
我覺得一個人要抗拒有形的脅迫很容易,但是要排除利益的誘惑才更艱難。早年白色恐怖時代,不為當道所喜或許就會喪命,後來不入黨雖不見得會死,可是不入黨無法獲致較好的出路或升遷,大概只有像朱昭陽這種不戀棧的人物能無懼於喪失職位。所謂無欲則剛,只有能拒絕誘惑者才能堅持自己原則。
大量在各機關組織吸收黨員,國民黨原本出發點是為了鞏固統治固無可非,只是演變到後來,不問能力,用人唯黨,甚至將公器做為酬傭的方式,其實對國家不見得有利;更糟的是有些人藉由職務之便遂行一己之私,或為求功心切,攀誣他人。對照朱昭陽的堅持,更具彌足珍貴。
三、 教育事業方面
朱昭陽曾就讀東京麻衣中學,該校的創辦人江原素六是明治維新時的志士,擔任文部大臣退休後來辦校,此人辦校對於校務領導人是採用傳賢的方式,其身後麻衣中學領導人均是校內資深有能力的老師升任,這對朱昭陽日後辦延平中學時是很大的啟示。
住宿學校之中是朱昭陽求學時代的一大特色,從國語學校到東京第一高校,住宿使學生良好生活教育得以養成,同時像第一高校強調學生自治,許多校內事務由學生自治會來處理。第一高校校內學風自由,對學生管制不多,而學生亦能自重自愛,贏得尊重。
如何使得教育鬆綁,不要對學生管制太多。我想先塑造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並追求卓越的目標,如此給予學生自由,能使學生獲致更大的發展。
除了提升合庫的業績成就外,辦延平中學是朱昭陽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貢獻。因為目睹日本人殖民教育的歧視,有志於教育鄉梓。為了台灣的光明未來,需要人才,一所學校為社會培養不少人才,對於後世起著指引的功能。這所延平中學屬於庶民教育,原本朱昭陽辦延平學院,為提昇台灣人高等教育機會而努力,因二二八事件停辦學院,後來又以補校復校,擔負社會失學青年充電及補救的角色。
在這所學校由學院而補校而中學的期間,由於它與一般深受黨政影響的公立學府相比,少了許多教育之外的干涉,多了愛與關懷,因此也培養出不少日後社會各方面的人才。
我在這本傳記中發現,我所服務的慧燈中學有許多延平中學及朱昭陽先生的色彩。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十日朱昭陽在延平學院開校典禮中致詞:「在這一片漆黑的會場中,所幸有一支燭光帶給我們些微的明亮;我們學校在此時開辦,正是要給這混亂、昏昧的社會提供一線光明,我們要當荒野暗夜中的螢光……。」我們慧燈中學的標誌就是一支閃耀著光輝的蠟燭,校名與創校精神遙遙呼應。
朱昭陽先生等人求學期間住校所培養獨立自主、規律生活的習慣,在我們學校也是當成創校的理想在實施:導師每天從早自習就在教室,中午由學校供應午餐,與學生一起進食,除了部分家住本地的導師外,學校也提供宿舍讓老師們使用,比起延平,本校的老師整天都和學生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情誼。
朱昭陽後來擔任延平的董事長,為了盡量減輕學校支出,能省則省;本校的董事長則是義務工作,未曾支過車馬費。延平為了留住好老師,改善老師待遇,高過公立學校;本校則是一切待遇比照公立學校。
四、 其他歷史的認識
朱昭陽生長的年代跨越日據時代以及戰後國府統治,在其回憶錄中兼及一些人物的看法,對某些歷史事件,透過其眼光我們獲得一些情況的了解。
像是日本的大正民主時期,這部分是我最感到驚奇之處,以往所認知的日本是軍國主義的日本,印象是窮兵黷武,有何民主可言。但由朱昭陽描述中的東京帝大,其自由的學風與我國的北京大學也不遑多讓。朱昭陽說在帝大的老師中影響他最大的是美濃部達吉教授及矢內原忠雄教授。此二人一位力主「天皇機關說」對抗軍國主義的「天皇即國家」理論,一位對殖民地受壓迫人民寄與深厚同情,這也是我所未曾知道的有良心的日本人。我想我下一次有機會要看看矢內原忠雄的資料。
通過對人物傳記的閱讀理解,可以窺知前人的風範、努力的目標及關懷的對象,倘能由其中獲得一些感應與觀照,相信對於自我未來的定位及做人做事態度,可以有正面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