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

有位秀才,某天隨太太回娘家,向岳父拜壽。 一時高興,多幾杯,當場醉倒,被送回書房休息。沒多久,他的小姨子到書房裡拿東西,見姐夫睡的枕頭掉在地上,便撿起來,順手扶起他的脖子,想替他安枕。沒想到秀才人醉心不醉,一見機會難得,便拉著小姨子的衣服不放。小姨子用力甩脫,憤怒之餘,便在牆上題詩洩忿:

  

   好心來扶枕,為何拉我衣?若非姊姊面,一定是不依。該死!該死!

  

   秀才等小姨子走後,下床一看,覺得不好意思,便題詩辯白:

   貼心來扶枕,醉心拉你衣,只當是我妻,不知是小姨。失禮!失禮!

  

   秀才題完後再睡,其妻見牆上詩句,不禁醋火中燒,也題詩一首:

 

   有意來扶枕,有心拉她衣,牆上題詩句,都是騙人地。彼此!彼此!

  

   不久,小舅子也看到,不覺技癢,也提了一首:

   清心來扶枕,薰心拉她衣,姊妹雖一樣,大的是你妻。清醒!清醒!

  

   後來被岳父發現,不禁大怒,也提一首詩,以作警告:

   不該來扶枕,不該拉她衣,兩個都有錯,下次不可以。切記!切記!

  

   岳母因心疼女婿,只得題詩一首詩,來打圓場:

 

既已來扶枕,也已拉她衣,姐夫戲小姨,本來不稀奇。別提!別提!

  

   一場家庭風波,總算到此平息。好個書香世家!信手拈來皆成文章!真是可敬可佩!

下面是好事的網友湊熱鬧發表的續篇…

  

   含羞來扶枕,藉醉頻拉衣,姊妹皆嬌娘,乾脆雙人齊。恭喜!恭喜!

  

   小姨來扶枕,有心拉她衣,老婆若不爽,一起玩三P。Happy!Happy!

  

   大家來插嘴,無心柳成蔭,好好一篇文,弄成這德性。有趣!有趣!   

  

   無心來扶枕,卻故意拉衣,雖知是小姨,機會不可棄。試騎!試騎!

 

 

 

 

[@more@]

吻仔魚傳說五部曲

首部曲:

老公為了替破病中的老婆煮飯,決定到傳統市場買材料準備煮海鮮粥「孝敬」老婆……

老公「老闆,今天有進新的魚獲嗎?」
魚販「有啊!你看鱈魚怎樣?」
老公「鱈魚…?可是我要煮粥哩!有沒有小魚?」
魚販「煮粥呀~~那吻仔魚最好了!』
老公「吻仔魚?好吧!那…麻煩你先幫我處理一下,不用太麻煩,去頭去尾,再幫我切三段就好了!」
魚販「……………」

二部曲:

老公辛苦了半天,還是沒弄出一頓像樣的海鮮粥,第二天老婆索性自己到市場買來煮……
老婆「老闆,今天有比較新鮮的魚嗎?」
魚販想起昨日的經驗便說道「有有有!才上岸的吻仔魚,粉鮮喔~而且,整尾』煮來吃,味道更棒!」
老婆「這樣啊!那……老闆,來兩尾好了,我要煮湯。」
魚販「…人……? H客……………」

三部曲 :

為慶祝親愛的老婆小病初癒,這對夫婦決定再到市場去買些魚回來吃吃……
「老闆:今天有新鮮的魚嗎?」
魚販﹙哇!怎麼又素他們!﹚喔,有有有!今天又有剛捕的吻仔魚..鮮的喔!『更多條『整尾』煮來吃,味道更鮮美喔~!」
老婆「老闆..那來個十尾,順便幫我將魚肚拿掉,我不要魚肚啦!」
魚販「…ㄛ~?~…………」

四部曲:

經過此夫婦的「買魚事件」後,魚販不禁感嘆「世風日下,教育失敗」
這時,看到一位看似有學問的老人來到了攤前,於是哩,魚販就語重心長的將那對夫婦的情況詳細道出……
老人「唉~~,現在的年輕人也真是的,連這點常識也不懂…。」
魚販「對啊!實在是造成我們的困擾!!」
老人「怎麼會這麼無知呢!吻仔魚只要去鱗就可以了,那用這樣麻煩?」
魚販「……………」

五部曲:
在老闆經上述的體驗後,有天有位小姐來向他買吻仔魚
魚販『小姐今天的吻仔魚很新鮮喔』
小姐『好那幫我包二條』
魚販(自暴自棄)『那小姐你要不要切?』

[@more@]

搶救台灣中文力

[商周電子報93/5/24][@more@]

【特別企畫】
‧搶救台灣中文力!

全球85國,3,000萬人正熱中學中文,台灣的中文優勢卻江河日下……

文/陳雅玲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曾在一場國際招商會議的高峰論壇上,提出「中文優勢
論」。他說,在大中國市場興起的時代,中文能力已成為台灣吸引外資的人才優勢。
日本經濟大師大前研一也說,台灣人具備的語文優勢,全世界沒得比;未
來光是提供中國大陸腦力服務,就會忙死台灣2,000萬人。
這兩位前瞻性的當代人物,早眾人一步看到了台灣經濟的競爭利基;但是
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台灣人才的中文優勢,正逐漸消失中……

暮春初夏,豔陽下的台北城已經一片燥熱。

四月二十七日這天下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勤樸樓的禮堂內,八十張小黑
板一一架起,等待一百五十六名考生分批接受「板書」檢定。

鈴聲響起,只見全場考生執起粉筆,掄起板擦,開始照著考題──一首五
言律詩,又寫又擦的奮戰。十分鐘過去,卻還有人緊張得連這四十個字都
沒抄寫完。

「老實說,這次辦理國語文會考和板書檢定,是被逼的,」主考官語文系
主任馮永敏忙著四處巡場,一句句清脆的標準國語中,透著無奈,「現在
家長學歷高,去看孩子上課,第一個就是挑老師的錯字,不然就是嫌老師
字寫得醜,一下就打破他的權威。」

同一天下午,台北新店溪畔的世新大學後校門口,中文系同學擺了一個糖
葫蘆小攤子,一支支由草莓、小番茄、芭樂串起,裹上晶瑩糖衣的糖葫蘆
,分別象徵愛情、單戀與友誼,生意十分興隆。一位長髮女孩在教室門口
接到一支草莓糖葫蘆,小卡片上的詩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映入眼
簾,她臉上的笑靨,比糖葫蘆還甜。

「這個禮拜是學校的中文週,我們從禮拜一開始辦各項活動,至少讓中文
變成學校的焦點,引起同學的興趣,進而形成風氣。」中文系系主任洪國
樑說。

有鑑於大一學生的語文程度普遍低落,台中的東海大學中文系從九十學年
度第一學期成立「大一國文教學改進委員會」,打算縮小班級人數,以加
強學生的寫作訓練。
儘管方法不同,這幾所學校的目的卻是一致——搶救中文。

‧ 現象 國文能力差,作文甚至連題目都不懂

「很多人說我們的孩子英文不好,我看他們中文更糟,可以說是江河日下
!」擔任大學兼任教授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皺著眉頭說了一個真人實事的
笑話。「有一次考試,我要學生扮演內政部長,寫信給民眾。他竟然開頭
就寫『親愛的某某』,最後簽完名還寫一個『欽此』,把自己當皇帝了!」

北師院語文教育系教授陳正治也有類似經驗。有一次他參與警察特考閱卷
,作文試題「反省」,竟然有兩百多人大談「反對省政府」,「審題都審
錯了!我們只好把這些笑話拿來調劑無趣的閱卷工作。」

往下延伸,似乎問題更嚴重。台中縣豐原高中就曾傳出學校段考時,許多
班只有六、七名學生及格——這是過去不及格的人數。至於作文,不僅談
不上「起承轉合」,連段落都不會分;考題要求作文字數不得少於六百字
,學生寫兩百字就交卷,原因是「寫不下去」。「國文程度惡化問題值得
重視,」該校國文老師一致認為。

「台北市實施國語文教育之現況分析」調查發現,竟然只有不到一半的老
師認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良」以上。學習成果最好的是注音符號,超
過八成在「良」以上,至於聆聽、識字寫字、說話方面,只有略微過半的
老師認為達到「良」。

「這些都還是很粗略、主觀的調查;我們需要教育部集合語文、心理、教
育各方面專家,趕緊將國文科學習能力指標、測驗工具發展出來,讓我們
瞭解現在學生的國文能力,究竟弱化到什麼程度?」曾到大陸考察的馮永
敏說,中共教育部、勞動部發展出多套類似全民英檢的漢語能力測驗,全
國工作人口,包括教師都須通過考試。

台灣的客觀評量不可得,那麼分析大學入學考試國文成績,應可獲得「近
似」客觀的結果。

擔任多屆大學測驗「國文科閱卷總召集」的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表示,
過去只有五、六萬考生參加大學聯考時,他很容易挑到「標準卷」,也就
是讓所有閱卷老師參考的A等卷;但是現在十二、三萬人應考,反而不容
易再看到那樣令人驚喜的文章。

「當然偶爾還是有比以前好的,但情形越來越少。」何寄澎手抱前胸,慢
條斯理的分析:以前二○%非常好,五○%中等。現在呢,很好的只有一
成不到;語句都寫不完整的,增加到四○%左右;剩下來中等的,內容還
算通順,但是毫無創意,欠缺自我思維、理性感性的表現,每篇內容看起
來都一樣。

何寄澎說,他注意到前一陣子張忠謀在公開場合講到中文的重要,認為是
台灣人才的競爭優勢。他感慨的跟學生說,「連張忠謀都知道中文的重要
,但是張忠謀所不知道的是,台灣的中文已經沒有優勢了!」他苦笑著坦
承,這樣說當然有點危言聳聽。正確地說,優勢還在,三十歲以上的文字
工作者,他們的中文還是很好。「但是年輕人這樣的中文,還有什麼優勢?」

‧ 弔詭 全球都在學中文,台灣優勢變弱勢

台灣流行歌、連續劇等娛樂產業,之所以能在華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所
憑藉的,就是台灣人的中文能力——女作家瓊瑤以她細膩文雅的對白、迭
宕曲折的情節,吸引了六億大陸人口觀看她的連續劇;台灣從一九七○年
民歌時代培養出來的詞曲創作好手,二十年來,更讓台灣成為華人音樂的
「研發中心」:王菲、孫燕姿、那英、李玟等香港、新加坡、大陸、美國
的華人女歌手,都是在台灣「打造」成功,才紅回自己的出生地;阿妹、
周杰倫台灣「土產」,更是紅遍全球華人市場。

從廣告、電影等文化創意產業來看,台灣的文字能力、文化內涵,也遠遠
勝過其他華人地區。「大陸的電影譯名常常被台灣人當成笑話講,」暢銷
作家吳淡如一次在她主持的廣播節目「好時光」中,舉了許多例子,像是
大陸把電影「魔戒」(King of The Ring),譯成「指環王」;「梅崗城
的故事」(Kill a Mochingbird),譯成「殺死一只知更鳥」。

如今在高科技、腦力服務業等領域,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中文能力也越
發重要。張忠謀提出「中文優勢論」,日本經濟專家大前研一也認為,語
文是台灣在中國大陸崛起時代,很重要的先天優勢。中國大陸快速擴張的
製造業,非常缺乏專業的支援性服務。台灣則有語言上的優勢,又有製造
業的底子,可以在教育訓練、環保顧問、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領域搶到
黃金機會,這也是新加坡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

世界聞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就為兩位大師的觀點作了最佳例證。其
官方網站徵求人才的網頁上,註明:「在邀請求職者進行面試之前,我們
可能會透過電話評估某些求職者的中文能力。每一位求職者都必須具備流
利的中文能力(我們對「流利」的定義,是指除了讀寫能力之外,還能夠
以中文主持業務會議)。」

美籍公關專員王磊智以頗為流利的國語解釋,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的客戶除
早期較多外商,絕大部分都是本土企業,有時台灣的顧問也要到大陸支援
專案。「採訪、蒐集資料、跟各階層員工談問題、開會、寫報告,都要用
到中文,所以中文的溝通能力很重要。我們的應徵者中,很多在台灣出生
、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公司希望他們加入之前,就具備很好的中文表達
能力。」

「我們必須承認,二千三百萬的人口不可能構成多重要的國際舞台,但是
大陸有十億人口,可以制定規格,我們只有跟隨的份。」大學時代擔任過
詩社社長的台新金控財富管理事業群總經理林克孝指出,華文教育中,我
們還是最接近大陸的,香港人不看封神榜、紅樓夢,但是台灣人可以跟大
陸人談這些。如果我們好好發揮中文優勢,可以扮演國際「超級大班」的
角色。

韓國人就非常明白這一點。韓國經濟學家認為,韓國靠美國市場成長的日
子已經過去,要想開展第二春,非強化韓國人的中文不可。韓國第一學府
漢城大學的中文系報考率,已超過英文系。目前韓國有四十萬人在學習中
文。

更重要的指標是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簽署總統令
,批准中文和英文在道路標牌和政府公文中使用。這是自一九六八年韓國
明令禁止使用了長達兩千年的中國文言文以來,首度對漢字正式解禁。評
論者則認為,漢字如果持續在公開場合使用,最終會出現在所有的政府公
文和社交場合中。

中文成為這個世紀的強勢語文,已經不是英國語言學家葛拉鐸說說而已了
;《亞洲週刊》報導目前已有八十五國,近三千萬外國人在熱學中文。中
、日、韓、越、星等五個使用漢字的亞洲國家,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合作
制訂電腦漢字編碼的統一標準,使一份漢字文件在不同語文的作業環境下
都可以打開,沒有亂碼。現在已經完成了二萬七千四百八十四個漢字,實
現了全球中文資訊「書同文」的夢想。

弔詭的是,中文如此重要,但在「最有主導資格」的台灣,卻處於十分不
利的地位。

‧ 隱憂 閱讀能力下降,表達內容貧乏

客觀來看,影音時代「電視取代閱讀、電腦取代書寫」乃全球趨勢,台灣
自不能置身於潮流外。在輔大教授「電腦網路與後現代文學」的陳徵蔚指
出,人類的紀錄工具一直在演進,現在從手寫進入更貼近思考速度的敲鍵
時代,「年輕人因此常寫錯字,是不可能避免的趨勢。」他認為,隨著影
音紀錄、傳輸工具的發明與進步,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會逐漸抬頭、與
文字能力並駕齊驅。許多學者也認為,寫錯字還不算「大惡」;比較嚴重
的是閱讀能力的下降,與表達內容的空洞。

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徐國能認為,以前有很多不識字的文盲;現在則
有很多受過教育,卻沒有閱讀能力的現代文盲。「許多先進國家為了重建
國民的閱讀能力,『經典再閱讀』成為重要風潮;」他說,但是在台灣,
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綱要中,古典文學的比例卻逐漸下降。「你要去推中國
經典再閱讀,馬上就會遇到很多政治上的反挫。」

中文閱讀力的下降,也間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力。台北補教界數學名師沈
赫哲就曾表示,現在的中學生數學不好,其實是國文不好,連應用題所敘
述的情境都看不懂,如何談計算。不只數學老師頭痛,生物老師也傷腦筋
。受邀為新版教科書提出改善意見的生物老師,就有許多位表示「文字太
深,現在的孩子看不懂」。十年教改,確實使台灣在本國語文教學上,遭
到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考驗。

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中壢國中國文老師李威娜表示,現在小學課程以活動
、學習單為主,孩子習慣以三言兩語打發作業,非常不利傳統語文教學。
有些作業要求上網找資料,學生更是直接下載,連字都不必寫了。

‧ 危機 中文能力退步,將造成文化空洞化

教改之後,各級學校國文科的教學時數、課程分量也都大幅縮減,從小學
、中學到大學都是如此。「我(代表大考中心)去跟高中老師開會時,聽
到的全是抱怨,越是好的學校,國文科越不受重視,變成孤兒。」曾任台
大、世新文學院院長的世新中文系教授黃啟方說。

小學的國語課從十年前的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五堂。馮永敏觀察,「時
數減少,第一個犧牲的就是老師自己最不擅長的書法,和批改費時的作文
。」作文,反映的是邏輯思考能力。如今作文能力下降的後遺症已逐漸顯
現,孩子多跳躍性思考,無法條理分明地陳述事實、闡述問題。以後,怎
麼在職場上推銷自己的策略?

時代價值觀改變,台灣急於與世界接軌,一般家長也只能順勢而為。國語
日報作文班以前是家長的最愛,學生上課人數經常超額。國語日報董事長
林良記得,十幾年前家長為了替孩子報名,排隊隊伍經常在大樓外繞圈子
。如今,美語補習班已經成為許多家長的第一選擇,連課後學習加起來,
台灣學童學英文的時間已經超過中文。

長年關心人文教育的師大美術系教授何懷碩痛陳:為何母語文重要?因為
語文就是思想,一個民族處事做人的觀點、看待自然與生命的基本態度,
都蘊含在語文裡。母語文沒有建立好,將使自己的文化空洞化,未來整個
世代素質下降。「競爭力不是減低,而且是喪失。」他說,文化殖民地不
可能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只好成為強勢文化支配下的「奴工」。

「政治是一時的,語文才是永久的,」何懷碩強調,「台灣就算要獨立,
也絕不能放棄中文。」他認為,中文上接五千年典章智慧,橫連全球十幾
億人口,再透過翻譯,不斷加入全球新的語彙、觀念,成為包容量無限的
優勢語文,這是任何一種方言無法比擬、取代的。

「其實中國的經史子集,換成現代語彙,就是哲學、歷史、文學、藝術,」
高雄醫學大學國文助理教授李玲珠指出,要加強人文素養,捨中國古典
文學而何求?

為了提倡中文,得過多項文學獎的徐國能在中國時報開了「中文正紅」專
欄,但他感覺,看的還是少數原本就關心中文的人。中文,並沒有從海外
紅回台灣。莫非當代台灣,中文真如「花鈿委地」?如「一枝向上天借來
的彩筆,疲倦了,傾斜了」?

[toget]ISO Recorder

ISO Recorder    
軟體分類:光碟工具
軟體性質:Freeware
更新日期:2004-11-29
最近版本:N/A
作業系統:Windows XP
語言界面:英文
檔案容量:1.2 M
購買金額:免費
試用限制:
原創公司:Alex Feinman

ISO Recorder讓Windows XP自己就能製作光碟映像檔
隨著燒錄機的普遍,ISO映像檔格式變的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在對拷光碟時,若能先將整張光碟製作成映像檔再燒錄,將會使燒錄的穩定度與成功率大大提高;不過可惜的是市面上大多數的ISO製作軟體都是要付費的。現在就為你介紹一套免費的ISO製作軟體:ISO Recorder。


[@more@]

編輯/高啟唐(2004-11-29)ToGet 編輯五星推薦
<!– 軟體內文開始 //–>

事實上ISO Recorder可以說是一套Windows XP的外掛軟體,安裝它之後,它就能讓Windows XP多出製作ISO映像檔的選項,甚至還可以提升Windows XP本身的燒錄功能。

ISO Recorder的操作非常簡單。安裝完成之後,你只需要將想製作成映像檔的光碟片放進光碟機裡,然後開啟Windows XP中的「我的電腦」視窗,然後在光碟機的磁碟代號中按一下滑鼠右鍵,選擇「Copy CD to image file」即可。接下來你只需按照程式的指示,逐步的選擇映像檔名與儲存路徑,就能順利製作好IOS檔。

除此之外,ISO Recorder也可以提升Windows XP的燒錄功能,讓Windows XP也可以對拷光碟。操作方式與製作ISO檔一樣的輕鬆容易,將光碟片放進光碟機,燒錄片放進燒錄機,然後在「我的電腦」視窗中的光碟機的磁碟代號中按一下滑鼠右鍵,選擇「Copy CD to CD」就行了。

製作好的ISO檔除了可以應用在燒錄方面外,如果你有虛擬光碟軟體,也可以將ISO當成虛擬光碟片使用;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加快讀取速度,還可以避免常常抽換光碟片而造成損壞,可說是一舉兩得!

兩隻螞蟻遇到梨

兩只螞蟻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隻很大的梨 —–打七個國家名

(先自己想想再看答案,會很搞笑的——不過我是真的一個也沒想出來:P )

 7個國家

一隻螞蟻說:“咦,大梨“(義大利)

另一隻螞蟻說:“噢,大梨呀“(澳大利亞)

嘻,搬呀 (西班牙)

偶來試 (俄羅斯)

抱家裏呀 (保加利亞)

啃梨呀 (肯尼亞)

梨不嫩 (黎巴嫩)[@more@]

胡適白話文 無古文底哪寫得出

胡適白話文 無古文底哪寫得出


吳昆財/嘉義大學史地系助理教授(嘉縣民雄)

[@more@]

繼歷史去中國化後,歷史研究者出身的教育部杜正勝部長又在高中的國文選材上提出「杜氏理論」表示,國文教育不能脫離台灣社會環境,例如應把防災觀念帶入國文教育中;同時指出,他的偶像是白話文運動大將胡適,並稱有些文言文教材太過艱澀,連他也看不懂。

初聞杜部長之論頗有道理,若再深究,其實是大謬不然,其中處處充滿了邏輯上的錯誤,以及諸多反文學的思維,簡言之,外行人說內行話。

為文學而文學

中國才出現一本本傳世經典

首先,純文學是一種美的欣賞。杜部長說,古道、西風、瘦馬文章雖美,卻與台灣無相關,這種觀念很熟悉。歷來學界都同意,古今中外的學問與藝術,包括中國也不例外,起初皆為實用。在中國學問皆為官方之學,其目的也在實用。人類的物質富裕與文化進步後,追求心靈層次的提升,亦即追求美的思維,開始凌駕於實用主義之上。所以在三國時代曹丕〈典論論文〉一出,中國的文學史走上了純文學之路。何謂純文學?為文學而文學,不含其他附加的目的。基於這種純文學的觀念,日後中國出現一本本傳世的經典。

但在唐中葉卻有一位老學究韓愈,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倡言「文以載道」,希望恢復古代文學實用目的,但成效不彰,宋詞、元曲紛紛攻占人們的心靈,因為載道是一回事,美學的賞析又是一回事。其實,即便古文也並不完全只有美,而無實用價值,例如,〈悲憤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不就是在美學中,充分呈現時代背景,而傳誦千古?由此觀之,杜部長和韓愈一般,試圖以個人的道德觀加諸於學子。

何謂古文?

是傳誦千古的文學作品?

其次,杜部長強調古文內容太多,應該刪減,但什麼是古文,是三代的文章,例如《尚書》?還是傳誦千古的文學作品?若是前者,我們舉雙手贊成,因為三代文章艱澀難懂,即便是唐宋仍是卻而止步,何況是現代人。但如果是那些雅俗共賞的古文,則何來古今之分。試問,總統府每年頒贈給對國家有貢獻人士的褒文,那一篇文章不是含有駢體性質?那一份不是朝著抑揚頓挫的美學前進?

第三,杜部長舉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運動,藉以支持自己刪減文言文的正當性,這又顯示出杜部長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國人千萬不可忘卻,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前已在其故鄉接受過完整的私塾教育,四書五經等中國古籍早已內化在胡適的生命裡。胡先生的白話文大作,絕不是一個毫無古文底子的人,所能寫出的作品。

再舉一位白話文大將、人稱幽默大師的林語堂,他的白話文與英語作品傳頌海內外,但在其《八十自敘》一書,如此記載:「在夏天……父親就是老師。他教我們念詩,念經書,古文,還有普通的對對子。父親輕鬆容易的把經典的意思講解出來,我們大家都很佩服他。」林大師最後甚且模倣古文學巨著《紅樓夢》,完成了膾炙人口的《京華煙雲》。

防災找專家演講

就給孩子美的國文教育吧

從胡適與林語堂的白話文學成就,必然建立在古文的基礎上。易言之,古文底子好,白話文就不會太差。杜部長是上古史專家,若當初古文能力訓練不足,成天學的是「小貓跳,小狗叫」,怎會有今天的杜大院士兼部長?

總之,我們認為現代國文教育無須承載太多的包袱,要防災觀念找消防隊與專家定期演講即可,就給孩子美的國文教育吧!人類經過時代篩選與沈澱後,所保留下來的那些美善經典,絕對超越人為藩籬,凡具有美學特質的人都會極力追尋的,這絕對凌駕於弔詭的「杜氏邏輯」之上!

【2004/11/26 聯合報】

女性的稱謂

女性的稱謂 【廖玉蕙】【2004/11/17 聯合報】

[@more@]

那晚,他結結實實得了個教訓,也見識了女人對容貌、年齡的執著,他開始對傳統禮數產生質疑……

一場文學討論會過後的聚餐裡,他趨前向一位發表論文的傑出女性表達敬意:

「恭喜王小姐!今天的論文發表實在太精采了!我要向您……」

等不及他說完,女性教授打斷他的話,說:

「你為甚麼稱呼其他男性教授為『教授』!卻稱呼我為『小姐』!這種差別待遇是不是潛藏著對女性的歧視!我跟男教授都一樣努力教書、寫論文、拿學位的。」

他致敬不成,反被叮了滿頭,只能落荒而逃。後來,他聽說,那天餐廳的另一頭,一位男性教授因為稱呼同事的夫人為「陳太太」,也惹得陳太太當場翻臉:

「請叫我『林教授』!在學術研究的場域裡,我有我的頭銜,我不是『陳太太』!我跟我的先生一樣是文學博士、大學教授。」

文人雅聚的場合,文友帶來了返台省親的女性友人與會。這回,作為主人的他不敢大意,經過字斟句酌後,他持杯向遠客表達歡迎之意:

「大姊!歡迎您回台灣。」

客人從原來的笑逐顏開,瞬間變色!她不悅地反問:

「你幹嘛叫我大姊,我看起來有這麼老嗎?你幾歲?」

一旁的朋友鬨笑著,邊打趣道:

「啊!這下子踢到鐵板了!看你怎麼收拾。」

他愣了一下,隨即順應輿情,陪笑著回說:

「你不老!不老!我不該叫大姊。來!我自己罰一杯!」

那位遠客不肯善罷甘休,繼續糾纏著:

「你的年紀明明比我大,如果不是我顯老,你為甚麼叫我大姊!我真的看起來比你老嗎?」

他苦笑著,沒料到傳統的禮貌給自己惹來麻煩!他趕緊轉身狼狽逃離。然而,女人不肯放過他,整個晚上跟在他身後,繞著老不老的問題直打轉,搞得他悔恨不已,晚宴幾乎變調。終於,他再也按捺不住,仗著學術界老大哥的身分,板起臉孔指斥道:

「老鼠不老、老婆不老、老闆也不一定老。大嫂、大姑、大夫也都不必年紀一定大,這不過是個尊稱罷了!你幹嘛那麼認真!」

看到一向溫文的主人居然動了怒,遠客被嚇得即刻閉了嘴,氣氛顯得尷尬。

曲終人散。客人魚貫走出餐廳,主人逐一致意。輪到遠客,握手下樓之際,她忽然又回頭,欲語還休,露出既尷尬又委屈的笑容,湊過主人耳邊認真問道:

「沒關係!現在你就老實告訴我好了,我受得了。我真的顯得很老,是吧?要不然,你怎會……」

那晚,他結結實實得了個教訓,也見識了女人對容貌、年齡的執著,他開始對傳統禮數產生質疑。

沒過多久,同樣聚會場合,他謹記前回慘痛經驗,對著一位前前後後張羅不斷的年輕女子說:

「小妹!可不可以請你幫忙……」

話猶未了,女子的臉,亦如那位被稱呼為「大姊」的遠客,立時垮了下來,不悅地糾正他:

「我不是小妹!我是老闆的女兒。」

叫「大姊」,不高興;叫「小妹」,也不開心。女人真難纏!

「叫『大姊』,顯年紀大;叫『小妹』,顯地位低。你就把兩者統合起來,叫她們『小姐』便萬無一失了。」朋友諄諄指導他。

「才怪!」他心裡嘀咕著,上回的教訓記憶猶新。

怎麼正確稱呼女性變成一項難題。他想起文壇一向以稱呼「林先生」「蘇先生」來推崇備受尊敬的前輩作家林海音、蘇雪林,聽說她們也都欣然接受。有樣學樣,於是他決定如法炮製,在一位女作家的新書發表會裡,他應邀上台致詞:

「首先恭喜張『先生』出版新書……」

沒料到立刻引起在座一干女將的強力撻伐:

「稱呼聰慧有實力的女性為『先生』!真是男性沙文主義作祟!你這是對女性最徹底的貶抑!」

【2004/11/17 聯合報】

權力使人殺戮

高希均【2004/11/17 聯合報】

[@more@]

權力使人殺戮

【高希均】

享譽國際及中文世界的華裔作家張純如(Iris Chang)不幸於十一月上旬(九日)被發現在加州舉槍自盡。在三十六歲短暫而耀眼的生命中,她已出版了三本影響深遠的書。每一本書都有震撼性與啟發性。每一本書都引起了國際媒體重視。自一九九八年參加了美國「百人會」後,她又投入心力,關注種族平等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我曾為「天下文化」出版的《中國飛彈之父》與《被遺忘的大屠殺》分別寫過導讀,重溫寫過的一些話,用以追念這位才氣橫溢而又正氣凜然的作家。

■ 使中國可以說「不」的科學家:錢學森

二十世紀的上半葉中國陷入科學落後、民主落後與經濟落後的貧窮惡性循環中。

一九五五年,一位世界頂尖力學科學家的回歸了他的祖國,改寫了中國懦弱的歷史。

在被指控是共產黨員的陰影下,這位加州理工大學的講座教授憤怒地離開了內心喜歡,而自己又深受推崇的美國學術殿堂,踏上祖國的土地。他決心要把尖端的科技奉獻給「新中國」。

這一年他只有四十四歲,生命力最旺盛的年代。

在「中國要強大」的大目標下,他的建議立刻得到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的全力支持。一九五六年展開了高度機密的火箭、飛彈、人造衛星等重大國防發展計畫。

接著就出現了一連串的驚人成就:中國大陸成功地在:一九六○年十一月,發射了第一顆R-2飛彈;一九六四年十月,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一九六七年六月,試爆了第一顆氫彈;一九七○年六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位美國國防專家沉痛地指出:「他回到中國的貢獻,縮短了中國核武發展二十年的摸索。」這位一度在美國受到羞辱的科學家,在七○年代,當加州理工學院要頒贈傑出校友獎給他時,他說過:「除非美國政府公開道歉,否則再也不會踏上美國的土地。」

當錢學森是一位科學家時,他實至名歸地是一位在大陸上被尊稱的大科學家。

當他脫離科學範疇,呼應農業大躍進、鬥爭同僚、推崇特異功能,即使從最溫和的角度來看,他就變成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謎」。

當飛彈、火箭在戈壁沙漠升空的剎那,這一代中國人在大西北遼闊的天空上,看到了國家尊嚴的躍升。

擁有了強大的實力,中國才可以說「不」。

■ 南京大屠殺

「漠視歷史的人,終將成為另一次的受害者。」這是人類幾千年歷史留給後代最明確的一項教訓。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厄瑟爾(Elie Wiesel),曾是納粹集中營中的小囚犯,就曾提出警告:「遺忘大屠殺,就是二次屠殺。」他被譽為「猶太良知」。

在任何大小事件的處理上,我從不贊成以牙還牙的報復;但我也從不敢低估要從羞辱歷史中發憤圖強。因此,我們不得不沉痛地問:「中國良知」的史學家在哪裡?這頁悲慘的歷史,什麼時候才能廣為人知?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閥犯下的不可抵賴的罪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被佔領以後的六週之中,日本軍人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遭到集體射殺的約有十九萬多名,分散屠殺的約有十五萬多名。日軍屠殺的殘酷難以形容:除集體掃射,有砍頭、劈腦、刀戳、穿胸、刺腹、斷肢、碎屍、活埋、淹死、凍死、餓死。日軍並至少強暴我國婦女二萬餘件。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還要以各種手段來否認、來掩飾、來曲解。

這正是激發華裔作者張純如小姐,要全力挖掘真相的一個重要動機。在《被遺忘的大屠殺》書中她寫著:「許多日本著名政客和企業領袖,即使面對證據鐵證如山,仍頑強地拒絕承認有南京大屠殺這回事。」戰敗的德國,承認屠殺猶太人的罪惡;戰敗的日本,面對中日戰爭的各種暴行,卻仍然企圖集體否認。

日本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經過了半世紀的隱瞞,終於在這幾年內被西方世界的媒體陸續報導,而《被遺忘的大屠殺》作者實在是關鍵性的一位。

在美國出生的張純如,是在小女孩時聽到她雙親談起恐怖的中日戰爭,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作者的父親張紹進與母親張盈盈是在中國大陸出生,台大畢業後赴美深造。兩位一起獲有哈佛大學的博士,分別是傑出的物理學家與微生物家,目前已退休,定居於聖荷西。

這樣的成長背景,使作者結合了西方教育中求真的精神與對中國的歷史情感,撰述了這段悲慘的史實。她可以很驕傲地向雙親說:「這是我在尋根過程中對母國的回饋。」

我第一次認識作者,是一九九五年她在寫錢學森時。稍後當她在撰述《被遺忘的大屠殺》時,我們就很快地取得了中文翻譯權。在這本書中,經過她鍥而不捨的採訪與抽絲剝繭的描述,中國人這一頁的悲慘遭遇,終於活生生地呈現,也終於登上了世界的媒體舞台。美國的《新聞週刊》還特別摘錄本書的精華,肯定其重要 性。

我曾問過她:什麼才是「南京大屠殺」的教訓?張純如引述了書中的一個結論: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中擁有絕對的權力,使它犯下大錯。「權力使人殺戮,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殺戮。」

面對經濟崛起中的中國大陸,面對共識缺乏的台灣社會,我祇能沉痛地說:近百年來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是:國家不富強,終必遭人欺侮;政府不廉能,終必被揚棄;人民不爭氣,終必受輕視。

要避免另一次「南京大屠殺」與「台灣被割讓」,唯一的方法是要有一個富強的國家、廉能的政府與爭氣的人民。

【2004/11/17 聯合報】

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

投書》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


逯耀東/歷史學者(台北市)

此為高中歷史課程暫行綱要「去中國化」一事,逯先生的讜論

[@more@]

樑楷、清連弟: 

在報上看到樑楷的照片與清連的名字。樑楷是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小組的召集人,清連是小組的委員。雖然其他小組的成員我也熟,但你們不同,你們不僅是我的學生,而且又是我的弟子。我的學生不少,但弟子卻不多,都在你們為紀念我退休和生辰編的〈結網編〉、〈結網二編〉中。〈結網編〉的出版,象徵我們近四十年師生的親密情誼。四十年彈指即過,我們師生情誼越來越深。我們雖然是師生,但情同家人,我視你們如子姪。除了治學,你們的姻緣,一路行來的成功的喜悅和挫折的抑鬱,都向我訴說。所以,我們的師生情誼決非泛泛。因此,我必須寫這封信給你們。

論理說,我的門人弟子掌握了台灣以後的歷史解釋主導權,我應該高興,分享你們這份榮耀和喜悅,其實不然。因為一種歷史的解釋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爭鳴。最初中國大陸依附政治形成的五朵紅花的歷史解釋,也是經過他們舉國歷史學者長期爭辯,一直到最後還是有共同的結論,不像你們遵從某人的意旨,閉門造車將歷史裁剪得柔腸寸斷,然後拼湊起來,就向天下宣告新的歷史解釋已經形成了。這樣不是草率些嗎!所以,半年多前高中歷史課程問題初起之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場鬧劇,這場鬧劇的結果,使我想起一首兒歌「雪人不見了,雪人不見了,雪人沒有手也沒有腳,雪人為什麼不見了?」我總覺得這場鬧劇不會維持太久,所以當問題發生,當時的小組召集人張元從大陸回來,電話問我意見,祇淡淡說:「我真怕你回不來了!」樑楷當時是副召集人,我的態度就不同了,我訓了兩個多小時。我們多年的師生情誼也就此聯絡少了。後來想想我當時也許太激動了,但再往深處想,作為歷史工作者堅持歷史的尊嚴是必須,也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提起的。

現在經過你們裝飾過的歷史拼盤終於端出來了,雪人果然不見了。樑楷說歷史家根據證據說話,樑楷教過史學方法,當然知道歷史工作者重建過去材料重要。歷史工作者根據最接近的材料,重建一個接近事實的過去。但是對於開羅會議的材料依據和解釋,竟是根據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讀書筆記」。不知道樑楷說的杜正勝是教育部長或是史學工作者杜正勝。我說的杜正勝,過去曾是一個很勤奮的中國上古社會史的工作者,但不是一個史學家,台灣到目前祇有史學工作者,沒有史學家。因為史學家不是將歷史作為一種工具,應該有更遼闊的胸襟和對歷史懷有更深層的關懷或敬意。我實在不願意說杜正勝和我是同門,都出自沈剛伯先生門下,因為他根本不了解剛伯先生所說的「量才適性」真意。關於「開羅會議宣言」的根據和解釋,根據杜正勝的「讀書筆記」呢,樑楷的史學方法教到那裡去了!寫到這裡,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送來一份關於開羅會議宣言資料,包括美國外交檔案資料,和日本國會圖書館所藏的檔案資料共十八頁,關於日本資料是東京大學文化研究所田中明彥研究室所譯「英、米、華三國開羅會議宣言」,其第一頁就說「日本國應將自清國人盜取之滿州,台灣及澎湖歸還中華民國。」這是徐泓從網路上取來的,祇花了幾分鐘的時間,樑楷、清連平常你們很勤快,為什麼這次這麼懶呢?

如果樑楷根據是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讀書筆記」,那又當別論了。雖然樑楷說屬凱撒的歸凱撒,屬於上帝的歸上帝,也就是要維持史學工作者獨立的尊嚴,如果祇是部長的「讀書筆記」,那就是遵照長官意志,遵照長官意志就是政治干涉歷史了。歷史雖然是一個消逝的過去,消逝的過去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絕不可以被汙辱被損害。史學工作者憑藉史料,重建一個接近事實的過去,但史料是把兩刃的劍,可以東殺也可以西砍,但史學工作者站在中間,絕不能因政治主觀意願評斷是非,司馬遷寫伯夷列傳,特別強調伯夷阻武王伐紂的馬頭,表現對權威的抗拒,最後飄然而去義不食周粟,這是表現對政治的疏離,也就是所謂隱逸,司馬遷在絕對政治權威壓迫下無處可隱,苟且偷生,他卻能以「詩書隱略,遂其志思也,」留下當代的歷史,與權威抗衡。

你們知道,我也曾捲入政治的漩渦,但終於拔出泥足,自逐於紛紜之外,兩袖清風一肩明月,一路陽春教授幹到底,如陳寅恪先生所說雖居非驢非馬之國,卻沒有「曲學阿世」,這是我們相處多年,你們深知的,當年編〈結網編〉,取董仲舒「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之意,祇是如今網已破,雪人也融化,過去的幾十年也煙消雲散了,我們也在其中,其沉痛可知,思之泫然。但路還是要走下去的。最後,我將自己的座右銘寫給你們:「不論受到怎樣的摧殘和損害,不論被壓榨得如何扁平,人就是人,人必須站著走路,因為人是有脊樑的!」夜靜更深,意不盡書。

耀東草於糊塗齋

【2004/11/13 聯合報】

議大學

民國92年間,台中市政府與台中工業區擬意闢路通過東海大學,沸沸揚揚之際,一篇讜論誕生
作者:龔鵬程

[@more@]

    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日前向台中市政府提案要開闢聯外道路,市府則配合在都市計畫中檢討協調。但目前規劃三條路線,都要經過東海大學。一是經過其牧場,一是經過它的相思林,一是以隧道貫通其校園,也就是在那美麗的路思義教堂及宿舍等建築底下開腔破肚。

    東海大學顯然不會同意這些設想。可是廠家勢大,市府看來也準備配合,將來強制徵收土地,東海恐怕也莫可奈何。    我與東海並無淵源,但讀到這樣的消息,頗有物傷其類之感。不只是因我也在大學任教,更因十七八年前,台中市就有闢道路、穿校園之議。我曾在中國時報寫過一篇文章,叫〈一刀砍在大學的脊梁上〉。後來此議暫寢,我還深感慶幸了一番,孰料劫數似乎難逃。看這個社會仍在磨刀霍霍,準備對付著大學,殊覺惻然。

    在我們社會中,會有此惻然之感的人,恐怕不多。這是個偽善的社會。殺了一隻羊,會有人起來串聯抗議、奔走呼號,殺了一所大學,大夥兒卻常無動於衷,甚且常樂於做幫凶。

    而目前,大學亦是多事之秋。黑道進入校園、信徒干預校內人事、校長感嘆法令束縛過多……等,都是值得關注但卻少人聞問之事。東海大學這件事,或許也會如此。對校園師生及校友來說,異常嚴重之事,社會上可能僅視為一樁可供談助之新聞而已。

    對大學的冷漠,肇因於不了解,怎麼說呢?我們目前雖有一五○所以上的大學,密度達亞洲之冠,但請問都是什麼樣的「大學」?圖書超過百萬的有幾家?大陸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學,大概藏書就都超過二百萬冊;哈佛這類學校更不用說,藏書以千萬計。僅此一端,可概其餘,也就是說,台灣民眾其實很少看過真正好大學的規模或規格,故常以為發給學士文憑的職業訓練所或人力供應站這種機構就可以叫做大學;也不曉得大學要「養士」,可是所養之士卻須是不揖天子、不友諸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

    這就是大學的規格。大學在其發展歷史上,先是與宗教分離,取得它獨立自主的位置,再則與政治權力分離,建立學術自由,追求普世價值與終極真理的性格。繼而更要與世俗的權威分離。什麼是世俗的權威?例如社會流行的觀念、價值所形成的勢力,或金錢財富閥閱所擁有的力量、學派權威所奠立的學術社群網路等都是。大學也必須脫離這些,才能讓自由的心靈在其中翱翔,得要是這樣的機構,要有這樣的人物,才配稱為是一所大學。

    可是,不幸的,是我們社會上所認知或期待的,並不是這樣的大學,國家希望藉教育富國強兵,推動經濟發展(大學既只是襄協經濟發展之工具,為了振興經濟,開通工業區聯外道路,大學當然就只好做些犧牲了)。個人希望大學能幫他獲得文憑,以改善個人社經地位(大學既只是翊翼個人提升其謀職條件之工具,達成謀職目的後,大學當然就視如敝屣了)。財團教團希望藉辦學來伸張其意志強化其社會影響(因此在無法貫徹其意志時,大學也就要遭殃了)。如此,如此,大學地位焉得不低?大學又怎麼辦得好?

    在這樣的社會中,大學的處境當然十分蹇困。但台中市或許不應如是,胡志強市長是學者從政,本身又見識過什麼叫做好大學。他所寫的「向塔尖尋夢」,曾經鼓舞過許多嚮往自由的心靈,準備去大學中尋夢,去翱翔。想來他也不會樂見有一條馬路像穿越牛津大學那般,刺穿大學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