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辨正]趕不急?趕不及。

[案例]【96-07-14/聯合報/A20版】

960714聯合報A20版錯字

(報紙的剪影,請按小圖以觀大圖。)

將建40公里防鼠牆 怕趕不急

中共農業部昨天公布這次洞庭湖區滅鼠「戰果」,廿億隻東方田鼠,被「消滅」二百二十五萬多隻,重九十多噸。

不過,湖區民眾即將面臨第二次鼠患。農業部警告,近期長江流域降雨較多,預計本月中旬,將有大量的東方田鼠再次向大堤外遷移。

岳陽市農業局前天也向市政府報告,建議市政府發布預防東方田鼠再次入侵的緊急通知。

中新社報導,因鼠患造成二千多畝水田絕收、損失六百萬元人民幣的岳陽縣鹿角鎮副鎮長王鵬擔憂地表示,水位還在漲,老鼠再次大規模入侵,不是沒有可能。岳陽市植保站站長左仕庚也說,水位還在漲,暫時控制住的鼠患,有可能再次爆發。

地方政府雖口口聲聲說防鼠災,但岳陽市並沒有建立專門的鼠災防範機制,當地鄉鎮政府也沒有一個系統的防範機制。岳陽縣政府辦公室證實,老鼠四處亂竄,市政府是接到鄉鎮情況反映以後,才成立應急辦公室,統籌處理全縣鼠災。

而目前仍沒有防鼠牆的鹿角鎮,正積極籌集六百萬元,準備建一條長四十公里、高一公尺的防鼠牆。只是,建牆速度可能比不上田鼠再次入侵。

中共農業部對於洞庭湖區鼠情監測結果顯示,今年洞庭湖區東方田鼠種群密度和危害程度,是近二十年來的最高年分。

【2007/07/14 聯合報】

[@more@]

[辨正]新聞標題中「趕不急」應改為「趕不及」。

[說明]

由新聞內文的第六段可以讀到:「而目前仍沒有防鼠牆的鹿角鎮,正積極籌集六百萬元,準備建一條長四十公里、高一公尺的防鼠牆。只是,建牆速度可能比不上田鼠再次入侵。」,可知報紙標題是根據這邊的陳述來訂的。

報紙編輯應該是同音相害,卻又疏於校對以致發生此誤。

在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急」字的解說是:

形容詞用法

(1)沒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

(2)不能等、亟待解決的。如:「急事」、「急件」、「急郵」。

(3)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

動詞用法

(1) 因想把事情盡速完成而激動。如:「為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2)令人著急。如:「考試鈴都響了,還不見他人,真急人!」

(3)忙於解決他人之事或困難。如:「急公好義」、「急人之難」。

副詞用法:迅速的。如:「急轉彎」、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

名詞用法:困難、嚴重的事。如:「告急」、「救急」。

「不急」在我們一般使用上,主要是「不要激動」以及「不重要的,不忙著去處理」的意思。例如「慢慢來,不要急」、「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若依新聞上鼠患的嚴重,及滅鼠的急迫來看,就不應該是「不急」的用法。

在國語辭典中,對「及」字的解說則如下:

及:當動詞用,有「到達;趕得上;比得上;牽涉;君位兄弟間相傳」等義。而加上否定副詞的「不及」即有(1)比不上;(2)不足、不滿;(3)時間上做不到等意思。文選˙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趕不及」的意思是「來不及」,這才是正確的用法。

[錯別字討論]「寂寂無名」?

[案例]【96-07-04/天下雜誌375期/第93頁】

96/7/4天下雜誌375期封面(本期雜誌封面書影)

96/7/4天下雜誌375期,「劉英武打造軟體的台積電」,文圖:陳良榕,頁93

上圖為此次案例書影,該書第93頁,文章標題「劉英武打造軟體業的台積電」,文及攝影作者:陳良榕。原文為:「還在起步階段的群碩,在兩岸『寂寂』無名,但因為劉英武…」

[@more@]

[疑問]標題所作的「『寂寂』無名」,不是應寫作「『籍籍』無名」嗎?

[說明]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對「籍籍」的解釋如後:

籍籍:音ㄐㄧˊ ㄐㄧˊ(1) 猶眾口喧喧甚囂塵上(2) 聲名盛大的樣子。

第一種意義的用法,例子是成語「人言籍籍」,指人們議論紛紛。

第二個意義的用法,例子則是本則成語「籍籍無名」,意為沒有名氣,不為他人所知。

另外有一組詞語「藉藉」,字形相近而其讀音亦為ㄐㄧˊ ㄐㄧˊ,辭典解釋意思是眾多雜亂的樣子。如南齊書.卷五十五.孝義傳.樂頤傳:「外傳藉藉,似有伊周之事,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託付之重,恐不得同人此舉。」

那麼「寂寂」呢?

[詞語使用問題]風行草偃

今天(96/6/29)收到訂閱的慈濟電子報 – 每日靜思語,內容寫著:

「心浮動就是道心不夠堅固,就像小草一樣搖擺不定,風行草偃。」

我讀來讀去,覺得怪怪的。試著分解如後。

[@more@]

此則靜思語是以譬喻的方式來形容道心要堅若磐石,不可動搖。心的浮動是道心不堅的表徵,我們講牆頭草兩邊倒,指的是人沒有原則,輕易就轉變立場。修道之人必須貞、堅、定,豈能被外在事物影響,以致讓原本求道之心退轉,一如小草被風吹拂而搖擺不定。

以前蘇軾和佛印和尚常探討佛法。某日蘇軾心血來潮,寫了首〈讚佛偈〉,差人送過江給佛印和尚鑑賞,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佛法所指「世間能煽動人心的八件事,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偈明為讚佛,實乃讚己--已不受塵俗諸事所影響 。結果佛印只在後頭批一句「屁」,讓來人將詩取回,就讓東坡居士一氣之下,趕過江來理論。此亦可知要定心的不容易。

回歸語文的使用上來探究,「風行草偃」典出《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此成語形成久遠,有其慣用的意義,已非如字面上風吹過草倒伏的現象。此次靜思語內容在使用「風行草偃」一詞上,望文生義了。

禪宗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語,我們在理解意義時,固然不要受文字的影響以致誤解原義,但是使用文字來說解佛法,亦當慎選文字,不要使文字徒增凡夫理解佛理的障礙。尤其佛教諸法門,均有龐大的信眾,一個誤用或是特立獨行的使用語詞,其影響力深遠,實令語文工作者感到無奈。

[錯別字辨正]猛虎出「閘」?

趁著假期好看書,把個人訂閱卻因忙而未讀的雜誌,努力讀了一番,以充實課外知識。這次談的錯別字是出現在天下雜誌373期「國際專欄」的標題。

此篇「國際專欄」文章的作者是「安德森」(瑞士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師),譯者則為辜樹仁。

[案例]【96-06-06/天下雜誌373期/第28頁】

天下雜誌373期封面書影(本期雜誌封面)

天下雜誌373期目錄(天下網站雜誌373期雜誌之目錄)

天下雜誌373期p28書影

(此次案例)

[@more@]

[辨正]標題所作的「猛虎即將出『閘』」應改為「猛虎即將出『柙』」。

[說明]

閘,音ㄓㄚˊ(Zha2)。

名詞用法(1)可適時開關,用以調節流量的水門。如:水閘、進洪閘。(2)一種機關裝置。如:手閘、電閘。

動詞用法:將水攔住。

柙,音ㄒㄧㄚˊ(Xia2)

說文解字云:「柙,檻也。所以臧虎兕也。」意思是說,柙是獸檻,用來關老虎、犀牛(兕,音ㄙˋ)的地方。此外,「柙」還通「匣」、「匱」等字,意思是「箱子」。做動詞用則是「將犯人關在囚車押送」。

據上述,「閘」是水門,「柙」才有獸檻之意,因此猛獸從中逃脫,應使用「柙」字,道理十分明確。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說:「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即是顯例。

「閘」與「柙」均為形聲字,字的聲符作「甲」,依現代讀音,「甲」字音ㄐㄧㄚˇ。「柙」字一般較少見,大部分人憑粗略印象,多半混同用「閘」。而對於讀成ㄓㄚˇ的「閘」字,也常誤讀為「ㄐㄧㄚˊ」。

此字之所以誤用,是一般人對字音習焉不察,有邊讀邊的結果。

附帶也說說另一個聲符為「甲」,而其讀音也是易遭誤用的例子,這個字就是「匣」字。此字的意思是「收藏器物的小箱子」,它只有ㄒㄧㄚˊ的讀音,但一般人常誤讀為ㄐㄧㄚˊ。所以印表機的「墨水匣」,與收音機的舊名「話匣子」請不要念錯。

[錯別字辨正]一顆樹?

[案例]【96-06-05/聯合報/A3版】

960605udn_a3新聞

[@more@]

[辨正]文中「一顆樹」應改為「一棵樹」。

[說明]

我又來找碴了。報紙標題正確,但是內文卻犯錯。還是不憚詞費,好為人師一番。

此為同音相害之例。以下引用教育部常用量詞手冊的內容,以說明之:

【顆】ㄎㄜ

 計算粒狀或圓形物體的單位。如:「一顆糖果」、「三顆花生米」、「五顆子
  彈」。宋˙蘇軾˙食荔支詩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棵】ㄎㄜ

 計算植物的單位。如:「一棵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怡紅院裡的海棠
  本來萎了幾棵,也沒人去澆灌他。」

史實與人物》清明 陳儀

史實與人物》清明 陳儀

陳儀在三十日已叫姪子丁名楠持信見湯恩伯,要他密謀京滬地區「局部和平」,以免江浙魚爛。湯把信呈蔣,蔣即令解除陳浙江省主席職位,並令湯在上海把陳扣押,後解來台灣基隆要塞。三十九年三月蔣在台復職,六月十六日槍決陳於碧潭……

今年清明節,我想起陳儀,他一生清明,卻蒙不白。

去年的清明節後,我去看他,摸摸找找,終於找到他的墓,一了心願。

我在墓前鞠躬,喃喃說:「人死,精神不死。」這是陳儀生前最後的話。

陳儀多偉大?舉一事便知。你若厭反台獨,則台獨誣貶他最甚,正證明他最了不起。

我知陳儀墓在大屯山,有個禮拜天,我起念去看好友之父,他住在社子,自他家高樓看出去,遠處過河一片墓地,我想,陳儀墓應就在那一帶,乃叫好友開車帶我去找。

我知墓在一片樹林之內,問題是這裡有很多樹林,後問到一婦人,她家是看墓的,說不知,連陳儀何人也不知。此時天已快黑了,她問了一句:「你為什麼晚上來找墓呢?」我才啞然失笑,對啊,我只一心探史,忘了該怕鬼啊!

算了,下得山來,第一次就當探路吧。

過了不久,清明節後那個周末,我先問了《聯合報》當地的記者,他寫了一篇文章描述陳儀的墓,說墓上還壓了塊十元錢,據稱是用蔣像來辟邪。他告訴我大致地點,我就與太太坐捷運到了北投,換公車過橋到了對岸,找著那條路走進去。路邊都是剛掃過的墓,冥紙、燭仍在。走了幾百公尺,看到一片較大相思林,我想,這或就是了。林中有個老人在整果樹,我問,他指指後面,墓赫然在焉,碑上寫著:「陳公退素之墓」。

墓是個圓形的石包,後圍一堵牆坎,墓前的石板道已龜裂不整。我繞墓兩圈,拍撫石包。坐到墓前的石坎,對我太太說陳儀的歷史,其實,是對自己說。

陳儀,1883年生,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後做孫傳芳的浙軍第一師師長及浙江省長。北伐時他欲附蔣,被孫所扣幾乎殺之。陳儀後為蔣重,做兵工署長,率俞大維考察德國,送湯恩伯赴日讀書,栽培之。湯視陳如父,湯原名克勤,後改以字「恩伯」為名感念陳。

湯嘗謂君、親、師。君蔣介石、親陳儀、師張治中。

陳儀在任行政院祕書長時,曾面責院長孔祥熙,翁文灝說:

一時親貴誤經綸,耿直如公有幾人;

最憶巴橋廷議席,面言秦檜是奸臣。

陳儀後調任福建省主席,任內殺軍統局福建站長張超。戴笠為此向蔣介石哭陳,蔣護陳,說殺張乃其批准。戴氣憤填膺,退出時用力關門,砰然大聲,蔣令回去,斥
戴粗暴無禮,說:「我從不受人威脅,小時即不受母要挾。」戴吞聲回去。此乃軍統局與陳儀結下宿仇之始末。後蔣在張超死同日殺陳,或想以此在那危急存亡之
秋,固其鷹犬之忠也。

抗戰勝利,陳儀以知日、近台,出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廉潔律己,想把台灣建成三民主義模範省,但他未能審度台灣在日治及戰後的複雜情勢,在政治上放得太
鬆,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及糧食短缺,加上台籍日兵和流氓的潛在大患,台灣實屬矛盾難治,風雨危夷之地。陳儀為台人欣歸祖國的表象所惑,同意蔣的提議把軍隊
調回大陸,結果竟生意外,驚心旦夕棄前功。

陳儀起初還一再寬容忍讓,但暴亂迅即擴散全台,政府機構全被占領,外省人被毆殺,已成極度恐怖,軍警被要求繳械,獨立託管之議已出,蔣才緊調二十一師(抗戰名師)在三月九日入台平亂。

現評者多說二二八一因是軍紀不好,其實並不公平。隨陳來台的部隊是七十軍,士兵多穿草鞋,軍容欠佳,台人心生卑夷,但陳儀嚴加督飭,軍風紀尚屬良好,軍民
亦甚相安。後是陳儀認為駐軍增加財政負擔,加上蔣來台見局勢甚好,也想把軍隊調開另用,陳儀乃要把軍隊調走。特務頭子毛森說:「因陳堅拒駐軍,湯恩伯、林
蔚等苦苦勸說,與陳爭得舌敝唇焦,那時大家最大顧慮,是在日軍服役及勞工分子,因受日人皇民化教育,恐其仇視祖國,可能結聚作亂,須駐軍防變。陳儀說,我
以至誠愛護台人,台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故「二二八事變」發生,毫無維持治安力量,只靠一點要塞部隊與少數機關警衛,勉維省政,以後鎮
壓部隊開到,在混亂中犧牲不少人命,指責陳儀屠殺台人,實不符事實,只能說:「陳儀愛護台人不以其道,適足以害台人。」

陳儀事後黯然離台,但其識拔之人,仍是台灣後來的執楫理財士,
可見其政策並無不當。陳離台後甚灰心,蔣仍信重之。民國三十七年大局將傾,蔣請陳任浙江省主席,陳勉強受命。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蔣宣布下野,陳儀還飛到
南京陪蔣返鄉,陳誠也自台北飛來杭州迎駕。但陳儀在三十日已叫姪子丁名楠持信見湯恩伯,要他密謀京滬地區「局部和平」,以免江浙魚爛。湯把信呈蔣,蔣即令
解除陳浙江省主席職位,並令湯在上海把陳扣押,後解來台灣基隆要塞。三十九年三月蔣在台復職,六月十六日槍決陳於碧潭。

湯雖大義滅親,仍向蔣請求保陳一命,由其奉養天年,但到台後蔣要借陳人頭鎮壓人心。湯號啕大哭,四處求人營救。陳死後湯起家奠,蔣又令其撤去。湯蒙受「賣師求榮」的罵名,甚為痛苦。四年後湯胃疾嚴重,蔣勉准其赴日就醫,死在手術台上。

這就是陳儀的故事,我不知對人講了多少遍,如今不過是有如一個牧師,到耶路撒冷再念一遍聖經也。

墓上沒有什麼十元硬幣,若有,我也會拿走當車費了。碑面有仙鶴祥鹿的圖樣,但有幾塊黑,塗去了暴民寫的一些侮辱字眼。

墓是癸卯(民國五十二)年四月立。陳儀娶了日本妻子,沒有子嗣,他死後,妻子返回日本。骨灰放在五弟陳公亮家,後才選此地安葬。

我出林找到了看墓的婦人,她說以前晚上有人到此來叫囂塗鴉、砸酒瓶,她只是盡責看墓而已。我要了兩張白紙,回到墓碑把仙鶴和祥鹿用口紅拓下來,帶回家去紀念。

墓後是個山頭,我走上一看,景觀豁然開朗,淡水河直直流來,在這轉了個右彎,從左邊的河口出海,真所謂關渡也。這裡河水有如雙臂展開,擁抱著群山盆地,台北城在河的盡頭,好一副壯闊景象。

陳儀死在碧潭,血入淡水,由此流入台海。我想,如果沒有二二八,台灣今天會怎樣呢?陳儀得享善終,接蔣來台,台海的局面會有不同?應該還是一樣吧。說陳儀
帶來的是貪官汙吏,那蔣在大陸人心喪盡,帶來台灣的更是喪家之犬了?那為何台灣的政治,直到蔣經國終,都尚稱廉潔呢?「貪官汙吏」之說是欲加之罪吧?台灣
是中、美、日三方勢力交錯下的「歷史積重難返之地」,沒有二二八,只要中國因內戰分裂,台灣一樣會為外力所乘,親痛仇快。

我站在山頭上,看了很久,想了很久。我想,只有等哪天中國統一,這裡不復撕扯,才會復成寶島,成為當年陳儀圖治之地。到了那一天,人們才能給予這位中國清
官公正評價。那時,他的骨灰會分祀在西湖畔,建起一個小墓,豎起一個身像,與岳飛、秋瑾比鄰。陳儀生於浙,為浙身殉。他愛國,以至誠待台灣同胞,奈逢出
草,退素遺恨。

我到墓前再鞠三躬,念著陳儀最後的這首詩:

平生事業悲劇多,歷史循環究如何;

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

我走出了樹林,再回首,癡心相對。

【2007/05/24 聯合報】

[@more@]

[錯別字辨正]墊腳尖?

[案例]【96-05-17/聯合晚報】

布置「保命防跌」的家 有秘訣

70多歲的陳婆婆,身體還很勇健,不僅不用晚輩分心照顧,還能上菜市場,一手打點家中事務,但是有一天她不慎在浴室滑倒後,陳婆婆的髖骨跌斷了,鎮日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復原,原本矍鑠的精神日漸萎靡,肌肉退化快速,笑臉婆婆成了苦瓜臉。

如何為老人家佈置一個「保命防跌」的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教授郭鐘隆建議,浴室防滑兩大要點分別為「乾燥」、「防滑」。

浴室地板、地磚要保持乾燥;使用防滑地磚或是放置防滑墊;洗手台、浴缸側面及馬桶應加裝扶手;浴缸高度低於膝蓋、內裝防滑墊,浴缸旁放置防滑椅,讓老人可以坐著休息。

使用坐式馬桶,而且座椅高度不要太矮,若太矮,要考慮加坐墊,否則容易一屁股坐空,可能歪跌在地板上;採用上下開關式的沐浴水龍頭;並加裝夜間照明,老人家夜尿時,才可看清環境。

廚房則首重人體工學。儲藏櫃的東西高度適中,拿東西不需墊腳尖、踩椅子或蹲下;若必須使用腳踏凳,務必選擇穩固、無損壞的腳踏凳;地板要保持乾燥,如有油、水要立即清理乾淨。

跌倒第三名的場所就是樓梯,郭鐘隆指出,樓梯不要緊臨房門;上下樓梯都有扶手,階梯高度要一致;階梯邊緣要有醒目的防滑貼紙;加裝感應燈或觸控式夜燈。

郭鐘隆指出,一般人認為,戶外環境比室內危險,其實不然,老人意外發生的地點以家裡最常見。若是室內環境充滿障礙,反而是最危險的地方,家中若有老人,應為老人家佈置一個安全的防跌居家環境。

【2007/05/17 聯合晚報〕

[@more@]

[辨正]文中「墊腳尖」應改為「踮腳尖」。

[說明]

此例為同音之害,習焉不察的錯誤。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

「墊」

(1)將東西襯在下面或鋪在上面,使加高、加厚或平整。

(2)填補空缺

(3)代人或託人暫付款項。

(4)陷入、下沉。

(5)名詞用法:鋪在下面的東西。

「踮」

動詞用法:抬起腳跟而腳尖著地。如:「他人長得矮小,在人群中得踮起腳才能看到前面。」

[錯別字辨正]震憾?震撼

[案例]【96-04-26/聯合報/A11版】

960426聯合報第A11版綜合

[辨正]文中「震憾」應改為「震撼」。

[說明]

此為字形相近、同音相害之例。

「憾」字字義有動詞用法的「怨恨」、名詞用法的「內心不完滿的感覺」及形容詞用法的「悔恨」。

「撼」字意為「搖動」,「震撼」則為震動搖撼之意。

手部與心部做為字的偏旁,字形若不細看,易致誤。學生發生這種錯誤的不少,恰好報紙也出現這樣的毛病,於此提出分解。

[@more@]

不少於充分 不多於必要 不傷害未來

這篇文字寫得真好,值得省思。[@more@]

不少於充分 不多於必要 不傷害未來
「二二八」尚未走進歷史。加害者尚未清楚浮現其面貌,受害者尚未完全清除其傷痕。因此,「真相」尚待追尋。唯有真相徹底水落石出,法律的處理、傷痛的滌蕩、歷史的書寫、族群的關係才會「落在恰當的位置」。

這就是「不少於充分」的積極。

但是,唯其尚未真正走進歷史,複雜且強烈的情緒像冒煙的活火山,怨懟、憤怒、仇恨仍然像壓縮的熔岩般隨時在找尋爆炸的出口。因此,極容易受到政治的操作而
產生過猶不及的破壞性後果。在儘量追求真相的同時,必須嚴防政治人物利用這樣整體人民不幸的事件作為攫取政治利益的「貼水(premium)」。

這就是「不多於必要」的節制。

戰後的台灣能走到今天傲視許多周邊國家的發展,自然有包括大家共同打拚的因素,但不可否認也有因為歷史的偶然衍生的因素,意外產生正面的動力。後者包括讓
大家都有些不自在的「國家壓力下被動式族群融合」。只是有時我們會忘記:那個曾經把仇恨拋在一邊的台灣,換得的是抓住歷史機緣的能力,創造了今天。台灣眼
下的急迫課題,是儘可能集合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的同胞在這基礎上持續發展,而不是在無盡的內耗中眼睜睜看著台灣輪迴重新進入「發展中國家」。

少於充分的真相揭露,會使我們走不出歷史的陰影;超過必要的剝削人民的傷痛,卻只有摧毀台灣向前進的團結資本。

這就是「不傷害未來」的思考。

受傷害的人民有權利藉由仇恨的強化來凸顯自己存在。這只是人性,需要被安慰。但如果能藉由真相的追尋來撫平彼此的傷痛,就是昇華,應該被稱揚。企圖把人民
的傷痛轉換成政治貼水的人,利用了人民對失去所愛的傷感、侮辱了人民追求族群和諧的努力。更需要被譴責的理由是:在這樣做的同時,也摧毀了台灣的未來。

(大姊於二二八時在國軍與反抗軍交火中誤中流彈死亡。後以政府之補償金成立以她為名的基金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2007/02/28 聯合報】

孫中山的「家事遺囑」

孫中山的「家事遺囑」
一位歷史性人物,必須從他平生的細行中,驗證他人格的偉大。

【聯合報/張作錦】

孫中山140周年誕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紀念大會,又開了學術討論會,很多省市也分別辦了紀念活動。儘管如此,還不能說是「孫中山熱」,只是有些「餘溫」。餘溫的好處是不激情,所以也就不矯情。因為心無牽礙,就能安安閑閑閱讀過去和現在有關他的資料,慢慢的回溯他平生一些大小事。

現代人被政治人物欺騙多了,就發展出一套自衛的本領:察其言,觀其行。即使尊如「國父」的孫中山,也要以他往日的點滴行為,來證明他的人格今天是否仍舊偉大。

中山先生一生到過北京三次,第一次是1894年夏天,偕陸皓東自廣州到天津,想上書洋務領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陳救國之道,但未蒙接見。孫先生與陸皓東乃轉往北京「以窺清廷之虛實」,看到「滿清政治下之齷齪,更百倍於廣州」,就決心革命了。

1912年,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赴京共商國事。據是年9月2日上海《民立報》報導,孫先生抵京後,袁世凱特諭軍警部門,凡孫先生出入,除派馬隊侍從外,沿途均派軍警護衛,斷絕交通。

這項安排孫先生並不知情,他外出途中「人跡罕見」,深覺詫異,詢之接待人員,始知內情,他就說:「鄙人雖係退位總統,不過民國一分子,若如此,即非所以開誠見心,且受之甚覺不安,應即將隨從馬隊及沿途軍警一律撤去,俾得出入自由。」此事聞之於袁世凱,袁以恭敬不如從命,遂飭令將軍警撤去。

1924年10月,馮玉祥等推翻曹錕政府,孫中山接受邀請北上商討國事。12月4日由廣州抵達天津,當夜發病,留津醫治,12月31日扶病自津抵京。

據上海《民國日報》及《申報》報導:「下午四時許,專車抵達前門車站時,受到北京各界二百餘團體約三萬餘人的熱烈歡迎。」

鹿鍾麟寫過一篇〈孫中山先生到北京的時候〉,載於1956年11月5日的《團結報》:「當時,我是北京的警備總司令,奉馮先生(馮玉祥)命令,歡迎孫先生,並負責保護。我很擔心對孫先生難盡保護之責,就驅車跑到永定門車站,想請孫先生在那裡下車,免得發生意外。孫先生躺在車中,面容憔悴,說明他的病已經是很重了,但是他不同意我的安排,他說:『我是為了學生們為了民眾而來的,請不必擔心,學生擠著我也是不要緊的。』真出乎我意料之外,車進揚旗,學生的秩序立時就自動整理好了。每個人都嚴肅而恭敬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也沒有一個人說話。」

樂於接近群眾,是孫先生平民化、民主化的本性,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

1925年開年,孫先生的病更沉重了,請了不少醫生到他下榻的「北京飯店」為他診治。一位德國醫生勸他住進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治療,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平生職志的孫先生回答:「東交民巷是租界,我不去。」後來住進「協和醫院」開刀,但仍不見起色。有些親友力勸他服中藥,他認為自己學西醫,怎能不信西醫?最後情不可卻,勉予同意,不過他說,住西醫院而偷偷服中藥,是不以誠待人,堅決主張出院服中藥。

中藥也未能治好他,3月12日辭世。24日在中山公園公祭,瞻仰他遺容及弔唁者七十四萬人。

由汪兆銘筆記的孫先生遺囑,分國事與家事兩部分,「國事遺囑」說:「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國人皆能誦記。其實,「家事遺囑」在今天看來,可能更有意義。它說: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不管在位時間長短,孫先生總是一位總統,權力在握,而且歷年在海內外為革命募了巨額款項,多由他個人經手,但臨終時身無長物。對照今天豪門家族之貪腐,高官與巨商聯手牟利,能不教人嘆息長思。

凡是有資格走進歷史的人,都應該稍存一點歷史褒貶的「後顧之憂」吧!

【2007/01/11 聯合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