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94/1/7聯合報社論。
[@more@] 宋楚瑜和李登輝在黨際操作上的異同比較許多人正在注目:親民黨和國民黨的關係,會不會演變成像台聯和民進黨的關係?還有,宋楚瑜在這場黨際角力中的角色會不會愈來愈像李登輝?
二者當然有極多相似之處。例如:雖然民、台二黨皆稱泛綠,但李登輝不承認台聯是民進黨的「附庸黨」或「花瓶黨」;同樣的,國親雖屬泛藍,但各有「主體性」,宋楚瑜並稱國親已無「合併」之可能。泛綠、泛藍,皆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但是,相異之處更多。例如:一、台聯與民進黨略有市場區隔,雖然區隔並不明顯,卻有深綠、淺綠之分;而親民黨欲以黨產等議題作出區隔,但在泛藍民眾眼中,以黨產之類的題目作文章,似與大局的利害不成比例。二、民進黨畢竟是執政黨,握有豐厚的資源可以節制台聯;但國民黨面對若即若離的親民黨,頗見莫可奈何的窘態。三、泛綠從來未聞「合併」之議,但「合併」卻是泛藍的主流民意酘酘。
最大的差異則是:李登輝從國民黨跳出去,一方面受到主政者陳水扁的庇蔭,另一方面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攫取了台獨勢力的強烈擁護。也就是說,李登輝是「失藍得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變換了新的政治角色,卻也獲得了新的社會支持。
宋楚瑜則未必有「失藍得綠」的機會,而似乎仍然必須留在「泛藍」的範圍之中,並以切割「泛藍」為其生存發展的手段。但是,「泛藍」經歷十餘年的離亂,「合併」已成主流民意,且「合併」一度也曾是宋楚瑜及親民黨的政治承諾。然則,李登輝變綠,是因他能在綠色土壤中生根;相對而言,倘「橘子」離不開泛藍的土壤,又能變出什麼其他的顏色?近日所見,親民黨不敢太靠近民進黨,又不能太違逆泛藍民眾的感情,已見其左右為難!
民、親倘果有合作的試探,而宋楚瑜及親民黨倘不能說服泛藍民眾,則極可能面臨嚴重的政治風險。畢竟宋及親民黨今日地位是泛藍民眾給的;倘若泛藍民眾認為被宋及親民黨戲弄背叛,宋及親民黨的地位亦將不保。水可載舟,水亦覆舟。
其實,對照於泛綠民眾,泛藍民眾的游離性及自由度,相對地高出許多。十餘年來,相當數量的泛藍民眾,曾唾棄李登輝的國民黨,轉向新黨,又轉向親民黨,走的皆是「分」的路數;但在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後,民意又漸漸由親民黨回流至國民黨,而政治核心亦由宋楚瑜轉向連戰,走的則是「合」的路數。觀察這十餘年來如潮汐進退起伏的泛藍民眾,可以發現他們儼然有一種超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追求與堅持,並將當時的政治領袖視為他們的政治槓桿;這才能解釋,何以新黨的角色突然被親民黨取代,及如今國民黨又突然回復了泛藍主體的角色;這也才能解釋,何以曾經力主泛藍分裂的群眾,如今卻期盼泛藍合併。泛藍領袖應當警覺:其實未必是他們在「領導」群眾,反而在相當程度上,他們只是群眾手中的一支槓桿而已。
這個解釋用在宋楚瑜身上顯得特別貼切。宋曾是李登輝的最佳輔翼,一度也曾是被泛藍民眾批判最烈之人;但因宋終於和李登輝決裂,且氣勢不弱,泛藍群眾立刻視其為政治槓桿,並以宋楚瑜來抵制二○○○年的連戰與李登輝。深入一層看,許多泛藍民眾對興票案等風波並非沒有意見,但相較於大局利害的考慮,這些意見的影響皆告趨低;但經此次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亦可看出,原來支持宋楚瑜來對抗連戰及國民黨的泛藍民眾,如今顯已轉為希望宋也能視連戰及國民黨為泛藍整合的主體。
面對此一情勢,宋及親民黨自不免覺得委屈,但泛藍民眾也許覺得,十餘年來的離亂才是他們更大的委屈。所以,親民黨面對泛藍內部的種種壓力,不能怪國民黨;這其實是泛藍民眾的自發性選擇,並非國民黨所左右。
倘若宋楚瑜在立委選前即明說,親民黨絕不和國民黨合併,也許泛藍內部情勢就不致像如今這般尖銳;但畢竟宋及親民黨是以「泛藍過半」為選舉訴求,並明喻暗示國親將要「合併」,如今自然發生是否「失信於民」的爭議。畢竟,當前情勢,不只是泛藍的分合問題,更是憲政的得失問題;宋楚瑜在現實鬥爭與歷史地位之間,勢須作出抉擇。
李登輝變綠,是因他能在綠色土壤中生根;但宋楚瑜若想在泛藍之中繼續分立甚或對立下去,二者的操作將大為不同。有人喻此為走鋼索,這意思是說,半路墜地的機率不低。
【2005/01/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