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東海大學顯然不會同意這些設想。可是廠家勢大,市府看來也準備配合,將來強制徵收土地,東海恐怕也莫可奈何。 我與東海並無淵源,但讀到這樣的消息,頗有物傷其類之感。不只是因我也在大學任教,更因十七八年前,台中市就有闢道路、穿校園之議。我曾在中國時報寫過一篇文章,叫〈一刀砍在大學的脊梁上〉。後來此議暫寢,我還深感慶幸了一番,孰料劫數似乎難逃。看這個社會仍在磨刀霍霍,準備對付著大學,殊覺惻然。
在我們社會中,會有此惻然之感的人,恐怕不多。這是個偽善的社會。殺了一隻羊,會有人起來串聯抗議、奔走呼號,殺了一所大學,大夥兒卻常無動於衷,甚且常樂於做幫凶。
而目前,大學亦是多事之秋。黑道進入校園、信徒干預校內人事、校長感嘆法令束縛過多……等,都是值得關注但卻少人聞問之事。東海大學這件事,或許也會如此。對校園師生及校友來說,異常嚴重之事,社會上可能僅視為一樁可供談助之新聞而已。
對大學的冷漠,肇因於不了解,怎麼說呢?我們目前雖有一五○所以上的大學,密度達亞洲之冠,但請問都是什麼樣的「大學」?圖書超過百萬的有幾家?大陸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學,大概藏書就都超過二百萬冊;哈佛這類學校更不用說,藏書以千萬計。僅此一端,可概其餘,也就是說,台灣民眾其實很少看過真正好大學的規模或規格,故常以為發給學士文憑的職業訓練所或人力供應站這種機構就可以叫做大學;也不曉得大學要「養士」,可是所養之士卻須是不揖天子、不友諸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
這就是大學的規格。大學在其發展歷史上,先是與宗教分離,取得它獨立自主的位置,再則與政治權力分離,建立學術自由,追求普世價值與終極真理的性格。繼而更要與世俗的權威分離。什麼是世俗的權威?例如社會流行的觀念、價值所形成的勢力,或金錢財富閥閱所擁有的力量、學派權威所奠立的學術社群網路等都是。大學也必須脫離這些,才能讓自由的心靈在其中翱翔,得要是這樣的機構,要有這樣的人物,才配稱為是一所大學。
可是,不幸的,是我們社會上所認知或期待的,並不是這樣的大學,國家希望藉教育富國強兵,推動經濟發展(大學既只是襄協經濟發展之工具,為了振興經濟,開通工業區聯外道路,大學當然就只好做些犧牲了)。個人希望大學能幫他獲得文憑,以改善個人社經地位(大學既只是翊翼個人提升其謀職條件之工具,達成謀職目的後,大學當然就視如敝屣了)。財團教團希望藉辦學來伸張其意志強化其社會影響(因此在無法貫徹其意志時,大學也就要遭殃了)。如此,如此,大學地位焉得不低?大學又怎麼辦得好?
在這樣的社會中,大學的處境當然十分蹇困。但台中市或許不應如是,胡志強市長是學者從政,本身又見識過什麼叫做好大學。他所寫的「向塔尖尋夢」,曾經鼓舞過許多嚮往自由的心靈,準備去大學中尋夢,去翱翔。想來他也不會樂見有一條馬路像穿越牛津大學那般,刺穿大學的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