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方法可以輕易檢測生活用品是否含PVC;將一根銅線放在爐子上加熱,然後碰觸、熱溶要檢測的物品,再將銅線放回爐火上加熱,如出現綠色的光,就表示這項物品含有PVC。[@more@]PVC廠反彈:有毒成分近100%脫除
記者鄭育容/台北報導
環保署將禁產PVC(聚氯乙烯),引起塑化業者反彈,一旦禁令生效,初估國內主要生產廠商台塑、華夏、大洋及五百家上下游加工業者都將受衝擊,PVC生產廠商表示,目前的技術已能有效脫除有毒成分,禁令政策應充分與廠商溝通,不該貿然施行。
國內生產PVC廠商中,產量最大者為台塑,該公司年產量約一百三十二萬九千多噸,若加上華夏、大洋等業者國內產量約一百四十多萬噸,台塑年產PVC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信越,主要供給營建用途的膠皮、膠布,至於瓶用PVC則占相當低的比率。
台塑公司在昨日晚間獲知環保署禁產政策,認為政府沒有充分溝通,將使廠商不知所措,至於PVC的毒性問題主要來自原料VCM(氯乙烯單體),目前的技術已能達到近百分之百脫除率。
現在一般民眾接觸的塑膠袋、飲料瓶原料多改為PE(聚乙烯)、PP(聚丙烯),PVC運用在食用範疇已呈現相當低的比例,相較於PVC廠的反彈,也有化纖業者表示,尋求更低毒性的塑化原料已形成趨勢,很多原料都能取代PVC。
【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曼麗表示,從塑膠袋、容器、玩具、文具,甚至信用卡等,都含有PVC,多數民眾曝露在PVC的危害中而不自知。
她表示,環保署的第一、二階段的禁用範圍,除了保特瓶容器外,也應擴大到其他生活用品。
陳曼麗表示,有一個方法可以輕易檢測生活用品是否含PVC;將一根銅線放在爐子上加熱,然後碰觸、熱溶要檢測的物品,再將銅線放回爐火上加熱,如出現綠色的光,就表示這項物品含有PVC。
陳曼麗表示,她曾經請幾位國中生協助,測試常見的兩百件產品,結果其中六十件含PVC,包括橡皮擦、信用卡、玩具、名片夾、化妝品容器、塑膠袋等,民眾有時會將這些用品放入嘴中咬,尤其是兒童更常咬玩具,這都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陳曼麗指出,許多醫療用品也廣泛使用PVC,例如血袋、或輸血用的軟管。她曾經跟一些醫師談過,大家也覺得,雖然沒有實例證明這些醫療用的PVC用品會增加人體致癌機率,但基於「合理懷疑」,認為應該要避免使用。
陳曼麗對環保署將禁用保特瓶收縮膜標籤及容器表示歡迎,但她認為這只是第一步,未來應逐步擴大禁用範圍。
【2005/03/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