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以不同方式愛台灣」

資料來源:94/3/6聯合晚報社論[@more@]聯合晚報社論
尊重「以不同方式愛台灣」

針對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今天台灣南北都有「反併吞,護台灣」遊行。弔詭的是,民調雖顯示八成民眾反對「反分裂法」,但走上街頭的主辦單位,以及群眾,卻明顯以綠營選民為主,尤其是深綠陣營。

這場面當然令深綠陣營不爽,因而也對藍營政黨嗆聲,說他們不愛台灣,與北京唱和。藍營政黨則回應以台聯、民進黨本身,就是兩岸和平的障礙,所以不跟隨其起舞。

這就是台灣。一個內部共識紛歧、對中國大陸見解不一的社會。單憑這現狀,要說能立即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說真的,除非自欺欺人,或真不惜寧達目標、不擇手段,看著台灣陷入衝突泥沼,否則,我們寧可先維持這現狀一段時日,等到藍綠選民可以對台灣前途找到初步共識,再論其他議題!

藍綠矛盾在哪?在「互不信任」。一邊是,「不反中國,就是不愛台灣」;另一邊則是,「反併吞,但也反台獨」。正因為如此對立,才可以解釋何以出現八成民眾反「反分裂法」,卻不見得都支持台聯、民進黨的反併吞遊行這種落差。這紛歧,與其你罵我,我批你,倒不如平心靜氣想想,該如何面對、化解呢?

要互信,沒想像中那麼困難。試舉一例吧。陳履安把他父親、已故副總統陳誠的遺物與文稿,捐贈給國史館。陳水扁總統致意時,特別強調了陳誠不只是出生在浙江的外省人,還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副總統。這推崇之詞,絕非政治場合客套話,它點出了一直困擾台灣政治整合的關鍵點,怎麼看待歷史經驗與台灣早先移民略顯不同的「外省族群」。

陳誠是個好例子。他一定不是獨派,這毫無疑問。但他不愛台灣嗎?他對台灣沒有具體貢獻嗎?他在省主席、行政院長任內,推動積極改革,儘管仍有考量到國共內戰布局的大戰略因素,但他的改革為其後台灣社會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殆無疑問!這外省人絕不符合台獨定義下的愛台灣,但他以他的方式貢獻台灣,這難道不是一種愛!

我們無意誇大陳水扁總統肯定陳誠的意義,我們也明白,不少「台獨老先覺」曾經因為愛台灣,吃足了威權統治年代的苦頭,歷史應該還給他們公道。我們要強調的只是:反中共併吞,台灣的確該有共識,但怎麼愛台灣,不妨尊重各人抉擇吧!

【2005/03/06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