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影劇體育版 新聞變性別教材

台灣立報電子報93/1/25

善用影劇體育版 新聞變性別教材

【記者陳怡君專題報導】性別教育到底該怎麼教?這個疑惑在去年6月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
後,在基層教師間逐漸發酵。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指出,除了現有教科書、教案範例外,教師
們可以用媒體報導當作活教材,在教育現場引導學生們「看見性別」、「破除迷思」。

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教師需將性別教育融入各科教學,學校每學年還需實施至少8小時的相
關活動,大專院校並應廣開相關課程。這種種規定,造成許多老師的惶恐和焦慮,不知性別
教育如何教?性別教材又在哪裡?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昨天提供去年一年有關性別新聞的統計
資料,並邀請教師分享準備教材的經驗。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強調,媒體報導可以說是「無日不性別」,從學生愛看的影劇
版和體育版下手,可以發現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新聞報導有如兩面刃,對性別教育而言,
它可能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性別觀念,但它同時也是唾手可得的生活教材,具有性別敏感度的
老師可以將其轉化為教材。

性平會檢視了台灣立報、中時、自由、聯合等媒體上刊登的性別教育新聞,統計去年與性別
教育相關的新聞有64則,平均5.7天一則,超過3分之1的報導與性別教育實施有關,近4
分之1是校園暴力新聞,討論性別角色和多元文化的新聞各約一成餘。

去年性別教育實施新聞中,以性教育議題出現的頻率最高(8則),平均一個半月就出現一則,
顯見「性議題」及性教育資訊題材容易吸引閱聽大眾,媒體有報導偏好。同時校園中實施的
性教育,也有許多值得批判的問題,包括:長期在校園裡被廣泛流傳、用於教學的墮胎影片
(「婦團:反墮胎教材血腥女學生看了噁心」,2004/4/16台灣立報),婦團及性別教育團體抨
擊該片墮胎資訊片面偏誤,僅選擇以血腥畫面,譴責墮胎女性殘殺生命等單一價值,不僅缺
乏女性身體自主權觀點,也不利於性教育的多元呈現。

間接造成兩性壓力

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畢恆達說明,媒體識讀有幾個重點,第一是看事件本身,其次是看為什麼
該事件會成為新聞,再來就是檢視媒體以何種角度報導該事件。畢恆達批判,媒體將某癡情
男為挽回女友而徒步全台,或者送999朵玫瑰求婚被拒做成新聞,這些新聞可能給予另一方
極大壓力,助長愛情關係不正常化,鼓勵「我要擁有就擁有」的態度,可能間接導致分手暴
力。

畢恆達指出,有一則新聞報導科技新貴上網賣書找到另一半,鼓勵了許多電子新貴紛紛上網
賣書。該則報導在看似中性的描述字眼中,隱約藏有刻板性別意涵──主動的永遠是男性,
女性被描述的是美麗的外貌,男性被凸顯的是職業。

吞世代學生不愛聽老師說大道理,萬華國中輔導老師吳政庭會和學生談時下流行的偶像,留
長髮的5566、很娘的鄭元暢……從學生欣賞的非傳統性別氣質教起。吳政庭表示,學生們功
課壓力大,其實也沒有多餘的時間看新聞,他們多利用補習之外的時間觀賞綜藝節目。有一
回他聽見學生說「那兩個男的搞Gay」,便問學生「為什麼同志就要用『搞』呢?」,一步一
步澄清學生的迷思。

接收資訊、批判資訊的能力亦有城鄉差距,鄉下的老師更需要帶領學生見樹又見林。羅東高
中主任輔導老師胡敏華表示,她在談生涯規劃時便發現,當男學生要選擇護理系時,家長會
說「安捏咁好…」,難以認同非傳統的職業選擇。胡敏華指出,因為宜蘭地區的工作機會不是
軍公教就是農工,學生很難想像其他的職業生涯,加上許多人下課後需要做家事、幫忙父母
生意,容易直接相信媒體上所說的事情,觀念也較為封閉。

廣告加深性別角色

不只有新聞能成為好教材,廣告中更凸顯出刻板的性別角色分工。婦女新知教育推廣部主任
林以加指出,家用品廣告中常見一夫一妻加一個小孩的中產異性戀家庭,爸爸外出工作,媽
媽在家燉煮焢肉;或者是體育用品廣告中男生揮汗打球,女生妝得美美的欣賞。

林以加表示,台灣社會中許多文化習俗、傳說或是傳唱的鄉土歌謠,都可能潛藏著性別教材。
在九年一貫課程中,除了著重其鄉土教材應用特性之外,也可以從內容分析,從性別觀點討
論其意涵。例如:高雄旗津25淑女墓,過去是只能集合在姑娘廟不能入祠堂,所謂雲英未嫁
卻慘遭沒頂的女孤魂,騷擾陽世男子等民間鄉野傳聞,不僅是對未婚女性的污名化,也未正
視這群當年在上班途中不幸喪生的25位年輕女性勞工對經濟的貢獻。

回應婦運團體及學者的呼籲,高雄市政府在工殤紀念日將淑女墓正名為「60年代為台灣經濟
建設奮鬥的工殤少女英雄」,將這個知名墓祠,重新論述紀念,並融入當地觀光發展計畫的一
環。

生活皆是性別教材

教師可以跟學生討論民俗由來、當地文史及台灣經濟發展,達到鄉土與歷史教學的目標,同
時將在地的歷史知識與隱含的性別議題(包括單身/女性歧視、職業女性、父權的祭祀制度
等等),轉化成為教學的材料,一舉數得。

性平會強調,教師們常慨嘆她/他們在學校的教學成效往往很容易被媒體的節目、報導所抵
銷。當現今台灣媒體中充斥著腥煽暴力、性別與性傾向歧視、物化女性身體等訊息時,如何
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媒體識能(media literacy)便成為推展性別平等教育忽視的一環。

過去中小學老師並沒有相關訓練背景,因此對於如何閱讀媒體、如何對其中內行進行檢視與
批判的能力,有待提升加強。一個有性別敏感度的教師,生活中隨手拈來皆是性別教材,這
樣的能力,需要被培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