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報上看到這則消息,真是驚喜!因為平常我們閱讀書面資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管古今,總是模模糊糊的。現在有了專家學者的整合,使我們得以有個時空立體的概念,對於資料的解讀,想必能比較正確,不至於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只是我找了好幾家的新聞報導,報導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卻也沒能說出網址何在?這對於這種透過網路檢索的資料庫來說,真是個為德不卒,這些記者大概只是把新聞稿剪貼一番就要發稿的應付心態,根本沒想到讀者想要按圖所驥的需要,其實只差那麼一行網址列而已,就連網路版中也不肯列個連結,想想真是差勁極了。
我自己查到的「台灣歷史文化地圖」及「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
更氣人的是,我自己設法進中研院看新聞稿,終於找到了這兩個網頁,卻發現,網站竟不提供給個人申請使用。
在「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這個站上的用戶論壇中,回答讀者詢問上說:
Topic | 請問個人可以申請嗎? |
Author | System Admin |
Time | 2004-11-16 19:24:20 |
Content | 我們很抱歉通知你: |
系統管理者對別人的問題回答,對我真像是一盤冷水澆頭。看來我們既非學者,又不住在台北,根本就無緣得見。
國家花了大筆錢(也是民眾們的血汗錢)給中研院研究,其成果應該全民共享,不是只讓學者專用。若怕盜用,不會鎖定中華民國現在統治疆域的IP來提供民眾使用。縱然學術研究要優先,可是偏於台北一隅的公共電腦才能讓人民使用,那其他地方的人不就是第二等國民?起碼也該在各地文化中心或者全臺各高中以上校園提供使用才是。再退一步講,像一些提供線上檢索的百科全書或新聞資料庫,都可供人以較低廉的價格去取得資訊,為何中研院吝嗇至此?
底下附上報紙的報導
[@more@]
看電腦歷史地圖 與蘇東坡同遊
【記者曹銘宗/台北報導】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他在哪裡作了哪些詩?郁永河300多年前從福建來台灣之後寫了「裨海紀遊」,他走過哪些地方?寫下什麼見聞?很簡單,只要按個鍵,電腦繪製的歷史地圖就顯現出來,蘇東坡、郁永河走過的路線一清二楚。
金庸小說中有很多歷史,但會不會被其中的地理弄昏了頭?如果隨著情節發展附有各式各樣的歷史地圖,並說明現今的位置和地名,讀來是不是更有趣?
中研院昨天發表把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在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該院跨所研發的「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及「台灣歷史文化地圖」兩套系統,可以把各種主題的研究成果編排成圖,好再做進一步的空間分析,並展現新的意涵。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會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主持,由史語所研究員梁其姿報告「華人社會的衛生史─從傳統至現代」,史語所副研究員范毅軍報告「歷史、文化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范毅軍表示,GIS已發展數十年,主要用在軍事、都市規畫用途;但用在學術研究上,尤其是人文社會領域,「中研院在全世界走得很快」,目前歐美、日本方面都前來觀摩。
范毅軍說,人文活動與自然現象一樣都涉及時間、空間兩大屬性,過去受限於技術條件,以人文活動為主的歷史、文化研究,對空間資訊的掌握、處理、分析與表達,以及進一步與時間要素的整合,常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或只好忽略;但以 GIS現代化的空間資訊處理技術,再結合各種遙測資料如衛星影像、航空照片及地圖等,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甚至誘發新的研究方法與成果。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台灣歷史文化地圖」分別針對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以建立數值化的歷史、文化基本底圖架構為主,發展成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時間與空間基本工作平台」,把傳統紙質形式的地圖轉化成多維立體的虛擬實境,可以更新並與各種資料庫整合,做時空交錯的查詢、檢索及展現。
例如:從荷蘭據台時期到今天,台南台江內海的海陸變化,就可以藉由此系統呈現出來,讓人一目了然。
目前,遠流出版公司已與中研院洽談合作。遠流發行人王榮文昨天指出,中研院這兩套系統有助於創造更好的「數位閱讀環境」,未來金庸小說如果出版電子書,讀者將可一邊看小說、一邊點看歷史地圖,並做古今對照。
范毅軍指出,這兩套系統目前已有國內外很多大學用來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也被用來支援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下的各分項子計畫,未來也希望透過網際網路的傳播,可以讓各級學校學生、一般大眾使用。
【2005/01/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