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KANO》旋風,回味臺灣棒球奮戰精神

 

本文收錄於103/4/11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72期中,自存於部落格中。

本文文字若與他處不同,則本處文字才是本人原稿。

民國六十年代,中華隊以精湛的球技,少棒、青少棒、青棒相繼勇奪「三冠王」,家家戶戶熬夜守在電視機前為中華隊加油,聽著清晨的鞭炮聲,那種盛況是經歷那年代的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大部分的人多半只知道前述這一段,殊不知臺灣棒球的威名,早在1930年代,就已經揚名日本──一支由漢、原、和三種民族成員組合的雜牌軍,來自僻壤的嘉義高農,竟然出人意外的打敗由日本人所組的常勝冠軍「臺北商業隊」。除了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贏得全島冠軍的球隊外,更代表臺灣赴日參加第17回夏季甲子園大會,最後以三勝一負的成績,獲得「準優勝」(亞軍)。

近日,描述這段故事的電影《KANO》,在導演馬志翔,以及監製魏德聖的努力下,終於面世,重新掀起了棒球旋風。這股風潮,已然吹來枕頭山,席捲慧燈人。

慧燈師生風靡棒球不落人後,像去年2013世界棒球精典賽期間,校長就應師生的要求,運用本校的視訊,讓全校住宿同學在晚間收看比賽。最近,馬志翔導演來到宜蘭電影宣傳,訓育組透過安排,邀請馬導演在3月19日晚間本校創意中心,與高中同學會面互動,暢談拍攝這部電影的歷程,其他年級同學則在教室同步收看視訊轉播。

當晚,校長引介馬導演時,全場同學爆出欣喜的歡呼。透過主持人的穿針引線,對這部片及拍片的心路歷程,馬志翔導演侃侃而談。

馬導是運動員及演員出身,雖然曾經導過電視,但卻是首度執導電影,他拍攝《KANO》這部耗資三億的史詩巨片毫無生澀之感,讓人頗為好奇他究竟是如何辦到?馬導演說,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他很煎熬,當中的痛苦是非親歷者實難體會的。他說:「創作來自於經驗,經驗來自於生活,若沒經驗就得大量閱讀,藉由別人的經驗成為豐富自己的養分。」馬導的回答讓現場老師很有共鳴。

馬導感謝許多貴人給他學習的機會,他勉勵同學,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當機會到手時,能否有相當的準備來把握住,端視過去是否擁有良好的累積。一個導演的養成需要時間熟成,馬導從演員立志到終於成為導演,是由基層幹起,先後擔任過場記、助導,一路沒有偷懶,做好準備,整個的和《KANO》這部電影中嘉義農林學校的棒球球員是一樣的精神,扎扎實實在奮鬥著。

《KANO》的精神就是「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永不放棄,有多少人明知自己贏不了,還是用全部的精神、全部的力量去拚鬥,不是為了輸贏去拚鬥,是為了自我價值而奮戰不懈。

電影末尾,或許一分飲恨的結局令人遺憾,但嘉農球員堅持的精神,為自己贏得了「天下嘉農,英雄戰場」的稱號。人生道路不論長短,不是計較分數的輸贏,而在於過程中你的動作與態度漂不漂亮,感謝馬導以他的創作,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