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在慧燈,雙胞胎相見歡

本文收錄於102/11/1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66期中,自存於部落格中。

看電影是慧燈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但若能近一步與演員,甚至是導演互動,進而了解電視電影的拍攝過程或幕後花絮,是很棒的經驗,自暑假以來,訓育組爭取到了兩個活動機會:一是公共電視節目《刺蝟男孩》到全國各高中的校園巡迴,其次就是文化部的國片影像扎根計畫。

本校第二屆校友寇家瑞在《刺蝟男孩》中,飾演一位有前科的鼓隊老師,有精湛的演出。在節目上檔前,將巡迴活動的第一場獻給母校,他與該劇女演員何以奇在創意中心,與同學暢談在慧燈求學的趣事,也與同學們交換著年輕人的心聲,同學們對大學長的風采深深著迷。

▲寇家瑞、何以奇與慧燈師生合影

文化部的國片影像扎根計畫在開學第一週進駐本校,過去這項計畫多半在公立學校辦理,慧燈中學爭取成為東部第一站,當天除了觀賞電影《寶米恰恰》,並邀請此片導演楊貽茜小姐,到慧燈與同學座談。

楊導演以自己的雙胞胎經驗拍成《寶米恰恰》,我們特別安排全校的雙胞胎學生和導演面對面交流,慧燈中學的雙胞胎學生竟有20對之多,這讓導演很驚訝。

雙胞胎是前世難得的緣分,今生相續,我們何其有幸,能爭取到在慧燈欣賞有版權的好片,又能與演員、導演相見歡,意見交流。未來將繼續爭取此類活動以饗師生。

 

慧燈中學遊學北臺灣 ──「來去大稻埕:宜蘭先賢蔣渭水先生行跡踏察」

本文收錄於102/11/1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66期中,自存於部落格中。

過去幾年,慧燈中學所辦理的校外教學活動,主題目標是以「認識宜蘭」出發,發揮「宜蘭就是一座大博物館」的精神,希望能讓慧燈學子得以遍覽宜蘭各重要歷史、人文、產業、民俗等地點,深化對宜蘭的認識。此理念經過教育部優質化計畫肯定,已成為慧燈中學的特色課程。

102學年慧燈中學的優質化計畫「4-1遊學北臺灣鄉土實察」,在既有「認識宜蘭」的基礎上,更將觸角擴大到北臺灣。此何以故?慧燈中學的生源,除了宜蘭地區,絕大多數學生來自大臺北地區。鄉土實察由宜蘭延展至北臺,除了是地理位置的自然挪移放大,更是讓本校同學,由認識就學地點(宜蘭),也進而認識其現居、生長的環境。

北宜之間地緣接近,互動緊密。早年出外打拚的宜蘭人很多,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宜蘭先賢蔣渭水先生,他在日據時代,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文化啟蒙,不但掀起臺人壯闊波瀾的自覺運動,也興起風華絕代的新文化運動,時人稱之為 「文化頭」。蔣渭水先生本身亦為作家,其作品《臨床講義》,被譽為臺灣新文學運動啟蒙時期的散文代表作,《入獄日記》、《入獄感想》、《獄中隨筆》,則開啟「人權文學」典範。

慧燈的同學每週往返北宜,通學的路線是國道五號──蔣渭水高速公路,對這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蹟,有必要進一步認識。蔣先生所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他的基地在大稻埕地區,當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地。本校因此特別規畫了這樣一個校外教學活動──「來去大稻埕,蔣渭水先生行跡踏察」。

訓育組原本規畫利用10月17日這個深具意義的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紀念日進行活動,因為和段考時程撞期,只得改在10月24日辦理。此次很榮幸特別邀請到蔣渭水先生的後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先生蒞臨,先在102年10月21日晚間19:30,於本校創意中心,以「我的祖父蔣渭水」為題,為師生進行專題演講,而在活動當天,蔣朝根老師更與基金會的老師們共同為師生導覽整個行程。

我們的足跡來到了蔣渭水紀念公園,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日據時代的臺北北警察署)看到日本人關押人犯的水牢和牢房,也了解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治警事件」的原委。

師生們探訪蔣渭水先生懸壺的大安醫院舊址(今天的義美食品公司),感受昔年臺灣民報代言的人民心聲;來到大稻埕,體會當地的史蹟人文,懷想港町文化的一代風華。

當年蔣渭水先生以醫者及社會運動家的身分,四處奔走,為臺灣的病徵開了「臨床講義」診斷書,猶記其「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殷殷呼籲。1920年代的渭水先生雖然哲人日已遠,然而熱血男兒叱吒風雲的壯懷激烈,依然典型在夙昔,迴盪在2013年的慧燈學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