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問的兩則《世說新語》問題

最近從前教過的小朋友又拋來問題了,把解說放在這邊,藉此記錄之。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我想請問最後,「眾人即承響而回。」這句的意思。

因為在課本裡面的註解理是指「應聲回座」,但翻譯裡面卻是「大家立即順著他的話應和,回航去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指「應聲回座」,還是「大家立即順著他的話應和,回航去了。」?

答:

本則列於《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乃記述謝安與眾人同遊海上,遇風浪時,以謝安與各人的反應做對比,映襯出謝安的器量。

本文須分成兩階段看待:「風浪初起」時,謝安是「臨危不亂」;而後「風急浪猛」,謝安又是「沉著應變」,這「臨危不亂」與「沉著應變」正是當一個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因此最後記述者以謝安「足以鎮安朝野」的評論做結。

謝安當時在東山隱居,常與朋友優游,可想此次泛舟海上,定是一如平常,是一個與好友同遊的快樂時光,可想大家是乘興而往。謝安當時也是高興地哼著曲子,或許是吹個口哨,沉醉於賞游的情境中。(此見諸原文是說「神情方王,吟嘯不言」。)不意風起雲湧,海上風浪驟起,開始敗了遊興。沉不住氣的人是害怕地變了臉色,著慌不已,就高叫著要船夫返航(見諸原文是「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諸人:眾人;色:臉色;並:一起;遽:惶恐;便:就;唱:高叫、呼喊;使:令也,使役動詞,後接命令對象,即船夫;還,返歸。)

在風浪初起階段,有三組互相對比的角色:「謝安」、「孫興公諸人」以及「舟人」。我們可以這樣看待:謝安是領袖群倫的領導者;孫興諸公雖亦為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卻可說是欠缺修為或見識有限;而舟人可以比擬是一般平民百姓。在社會中,有時遇到突發地出了狀況,原本該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或收集資訊,以便做進一步的決斷,這是領導者,而欠缺修為或見識有限的人──在今天好比那些自認萬事通的名嘴──每每鼓其簧舌,急急地「便唱使還」,正足以惑亂平民百姓的人心,所幸由於領導人的從容不迫,展現在外,安定了旁觀百姓的心,穩定了既有的秩序。

「既風轉急」是全文轉折點,此後海浪因風急而轉猛,海面的巨變,眾人都驚慌到坐不住了(原文「諸人皆喧動不坐」)。文章從此轉入「風急浪猛」的第二階段,情勢轉危,安定人心已是不足,領導者必須拿出辦法,應付危局。但此刻仍不能顯露慌張之貌,文中「公(謝安)『徐』云」一語,這個「徐」字就是「沉著」的表現,而謝安提出其應變措施是:「如此,將無歸!」眾人一開始就巴不得快回去,見謝安提出此議,正是求之不得。那謝安何不一開始就宣布返航?

領導者的看似不作為,卻是無所不為,在本則故事中,舟人看到了謝安的沉穩(「公貌閒意說」)後,才能把穩舵,讓船繼續航行(「猶去不已」),如果謝安也自亂陣腳,舟人或許也會跟著害怕,可能導致無法控制住船隻,大家恐怕就此同歸於盡。

這個穩定軍心,是很重要的,遇事慌亂,於事無補,反不如冷靜思考,以謀脫身之道。後來謝安就以這樣的修養,帶領著東晉,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有關問到:「眾人即承響而回」一語之意。你說課本注解是「應聲回座」,而課文翻譯是「大家立即順著他的話應和,回航去了。」這其實不衝突,依前文,眾人「皆喧動不坐」,在謝安的安撫後,大家「應聲回座」是很合理的。而因為謝安已提議「如此,將無歸!」自然後面順理成章,他們返航回家。翻譯要照顧到整個上下文的脈絡,這裡的「回」因為前面的「將無歸」一語,實際上可以包含回座與回航。

這篇我建議你拿國中課文《空城計》的孔明、文官等角色來做比較。在這兩篇中,同樣都是知識分子,有的人可以臨危不亂、焚香操琴;有的卻是「便唱使還」或是「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所以讀書之外,講究個人器識修為更是重點所在。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臼,受辛木,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我想請問:令脩「別記所知」的意思是指「個別記自己所知道的」嗎?那那個「記」是要翻成「記下」還是「記得」?那個「所」有意義嗎?

另外還想問楊脩所言「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的「於」字所代表的意思。

還有曹操最後那句「乃嘆曰」的「乃」字以及「乃覺三十里」的「乃」字的意思。

答:

在這則〈捷悟篇〉第十一的記載中,曹操因為聽聞楊脩在乍見碑文時已知答案,起了好勝心,在經過三十里路程的時間後,思索到答案,為了確認自己的答案,不要因為楊脩直接回答而減損了解謎之趣,要求楊脩「別記所知」。

別記所知:此句中的「別」當副詞用,檢查字典可得是「另、外」之意;而「記」在本則後文有「魏武亦記之」,這兩個「記」相同,都是「記錄」,也就是寫下來。「所」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虛字。置在動詞前,暗示動作達到的事物。如:『前所未聞』。《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所」字的用法,即我以前上你們課時,所說過的是種具有「代詞性質的助詞」。

所以整句話是:另外記(記錄、寫)下自己知道的內容。

「於」字為絕:於,「在」的意思。

「乃」的解釋,這是國中程度的喔。「乃」,於是。例如:「乃嘆曰」、「孔明乃披鶴氅」(《空城計》);「乃」,竟然。例如:「乃覺三十里」、「廷尉乃當之罰金」(《張釋之執法》)。

有朋自遠方來:紐約社區報施長要社長伉儷蒞校

此為jiafeng為100/10/14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34期所寫的文字,自留於部落格中。相關照片,請見慧燈中學網頁。

 

「雪山之下湧黌宮,花果飄香萬綠中;施教鐸聲接化雨,慧燈高照育人雄。」懸立於本校圖書室牆面上,由書法家蕭世瓊先生篆額的這幅中堂是美國《紐約社區報》社長施長要(Kevin Chang Yao Shih)先生14年前在慧燈中學創校時對慧燈中學的期許。

施社長在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後,一直都在新聞界服務,後來前往美國進修碩士。他曾任民眾日報社紐約特派員,也在我國中央社記者被聯合國收回記者證時,申請進入聯合國採訪新聞達七年。施社長賢伉儷是虔誠慈濟人,曾在1991年首任慈濟紐約分會的負責人。因為長期致力於華人社區的服務工作,他在今年獲得美國「2011年愛麗斯島傑出移民獎」的榮譽。

施社長十分嚮往美國菁粹報紙 (elite press)「獨立報業,善盡社會責任」的境界,因此在2003年獨力創辦《紐約社區報》。這份報紙的報導方向是「微觀社區,宏觀天下」,他長期以來即關心各行各業中真積力久的專注人士,適時致送獎牌以鼓勵肯定孜孜矻矻的奮鬥者。

早在本校草創時,施社長就在遙遠的海外,關心著慧燈中學的創建與發展。他是首先在報端為文把慧燈推介到海外的人,此後也不時利用機會為慧燈宣傳。他說他非常欽佩本校林董事長在艱困的環境中能將平生三大願「將惡補變良補、從事口述歷史、創辦學校」一一實現。他也是受到林董事長的堅毅精神啟發,才毅然投入自己終身所愛的新聞事業,無怨無悔。

在今年7月1日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32期〈遙賀慧燈中學十四週年慶──林忠勝董事長辦學成功堪為典範〉一文中,施社長才在慨嘆慧燈創校前曾兩度往訪本校,但14年來卻未能得機造訪。言猶在耳,基於對慧燈中學蒸蒸校務的肯定,以及對慧燈的思念,讓他終於在10月4日,偕同夫人康美珍女士翩然來到他「魂牽夢繞」的慧燈中學。

此次施社長伉儷為了肯定本校師生14年來奮鬥的豐碩成果,致送了「慧燈普照臺灣之光」的獎牌,由林忠勝董事長伉儷及吳松溪校長代表接受。同時施社長對照14年去來之間,慧燈由昔日的蓽路藍縷以至於今日校譽昌隆,眼見「青青校樹、萋萋庭草已然茁長壯大」,心裡十分感動,特別再獻上他對慧燈中學的禮讚。吳校長特回贈校旗而董事長伉儷亦致送小禮物供施社長伉儷留念。

此篇〈禮讚〉是一首七絕,詩云:「慧燈高照十餘載,八方學子絡繹來;五育并施降化雨,栽培建國棟樑才。」上款作:「慧燈高級中學禮讚」,下款則是:「紐約社區報施長要敬獻(旅美書法家)阮德臣書」

施社長這位長期情義相挺慧燈的好朋友,此次不憚塵勞,不遠千里而來,致送給慧燈中學的獎牌及尺幅,對慧燈人而言,可謂禮輕情義重──代表著海外臺灣人對於慧燈中學的殷切厚愛──慧燈人敢不懍然而不積極奮鬥?願我慧燈人恆持施先生的期望:慧燈高照育人雄,永為臺灣植棟材。

新北市政府劉和然副祕書長蒞校:為國三演講如何準備國中基測

此為jiafeng為100/10/14出刊的慧燈雙週報第34期所寫的文字,自留於部落格中。相關照片及原始演講錄影,請見youtube及慧燈中學網頁。

[@more@]本屆的國三生,面對明年國中基測僅舉辦一次考試的變革,想必心中充滿了焦慮。為了讓同學安心,吳松溪校長特別邀請他的老朋友,曾任臺北縣教育局局長,現任新北市政府副祕書長的劉和然先生於100年9月26日晚間蒞校,為本校國三同學解說「如何準備國中基測」的祕訣。

國中學生在探索自己興趣性向,以求晉升到另一階段學制時,若要掌握選擇權,在目前的制度下,不可諱言的,基測成績占了很重要的因素,Pr值夠不夠,硬是決定了自己能否如願。而如何正確認識國中基測、掌握基測,並進而在基測中能贏得高分,是其中關鍵。

過去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將課本的內容背下來,於考試時能「再現」於答案中,讀書方法偏向記憶,形塑學生墨守成規,只能按指令執行,無法自主思考的弊病;然而現今的社會發展變動不居,講究創意思考,多元發展,知識不該定於一尊,學習不僅限於記憶,學生必須習得能帶得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背不動的書包」。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測所要測度的,與傳統考試大不相同,其理念在於:教材、能力之雙向評量;核心、重要之基本知識;靈活、生動之生活素材;以及活用概念、原創之試題等。在演講中,劉祕書長列舉許多有趣的例子來解說,引發國三學生高度的興趣,並向劉副祕書長熱絡提問請益。

劉祕書長給國三同學們準備基測提出建言:1.以課本為主(一個版本即可);2.系統化複習;3.著重真正的理解(老師教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教會其他同學」);4.時間分配(國三課程&複習);5.模擬歷屆基測考古題;6.正確看待學校模擬考(錯在哪裡?為什麼錯?);7.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此外針對寫作測驗,劉副祕書長也建議:可從閱讀好書開始,累積作文的素材,並於生活中培養敏銳觀察力。有空做文章、圖畫、報導等的簡短心得、摘要練習,讓自己逐步掌握煉字成詞,綴詞成句,由集句而成章,由積章而謀篇布局的技巧,再利用平常寫日記、週記或心情分享來維持寫作的手感,最後達到文章生動,能打動、感動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