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記錄存查

世紀大奇景,難得見聞,姑且將個人覺得有意思的資料備存於自己的網誌中,供未來參閱。

[@mor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食甚 全台氣溫降一度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2009.07.22 03:02 pm

就在民眾爭相仰頭觀看日食時,全台氣溫就在940分「食甚」發生的前後,氣溫下降大約1度,全台最高的玉山,氣溫更明顯下降4度多。氣象局表示,這是因為太陽輻射減少造成。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李湘源說,上午日偏食剛發生時,西部地區本來只有一些可透光的高層雲;後來沿海地區吹起西南風,海面上有些雲被吹到陸地上空,也造成部分地區觀測日全食時,不時有雲遮掩太陽。

氣象局也觀測發現,日偏食發生時,因為太陽被月亮部分遮蓋,地表的太陽輻射減少,全台各地在940分前後食甚發生時,氣溫也略微下降。

以台北為例,上午9時氣溫還有32.5度,到了940分食甚時,氣溫降為31.2度,一直到11時左右幾乎完全復圓時,才回升到32.5度。

全台最高峰玉山,溫度下降更明顯。上午846分還有11.7 度,945分時降到只剩7.4度,氣溫一下子掉了4度多,一直到中午12時左右,才回升到11.5度。

2009/07/22 聯合晚報】

 

「日食」還是「日蝕」

究竟是「日食」還是「日蝕」?我先不多講,請先看看這則新聞。

 [@more@]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日食或日蝕 文學天文界不同調


【中央社台北20日電】

2009.07.20 08:57 pm

 

全球各地都在期待22日本世紀歷時最久的日全食。但究竟該寫「食」還是「蝕」,卻有不同意見,中文系學者認為,兩字相通,天文界則認為應正名用「食」字。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館長邱國光今天表示,古書中包括詩經、春秋、左傳等,凡提到「日食」均作「食」,直到清朝才莫名被改為「蝕」。

邱國光舉2009國際天文年台灣區總召集人孫維新的意見認為,應趁此時將這個被廣為誤用的字糾正過來,且包括國立編譯館發行的「天文學名詞」一書,也明確表示「日食」才是正確用法。

不過,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李瑞騰表示,「食」與「蝕」應是同音義近的字,古書都用「食」,如天狗食月,其實「食」就是「吃」的意思,
「蝕」則有「像蟲吃葉子一樣逐漸吃掉的感覺」,「日食」或「日蝕」兩字相通,沒有誤用問題,因為文字本來就會隨時代演繹、演化。

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說,雖然古書沒有「蝕」字的用法,但「日蝕」已是一般民眾都可接受的習慣用法,將「日食」寫成「日蝕」也不算錯別字。

2009/07/20
中央社】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依照新聞中兩位中文界前輩老師的意見,說是二者皆通,不算錯別字,但我個人比較傾向「日食」或「月食」的用法,乃在尊重古書中只用「食」,俗寫喜歡畫蛇添足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通則通矣,但若是學術專有名詞有統一之必要,則應予律定,而非聽任俗寫紊亂為是。

 

 

 

今天我哈日,來賞日吧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說文解字》:「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从日。」;「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

 

[@more@] 

  日、月二字是許慎《說文》中解釋象形字的例子。大學時上文字學,講到這兩個字的造字概念:日月是天上兩個最為明顯的天體,古人造字,如何區別呢?太陽是一個大火球,有耀眼光芒,我們肉眼看去,就是一個圓圓的實體,故原始字形就是一個塗滿的圓,而後字形衍變,內以一點來代替塗滿,最後點拉直,而成今日所見的「日」。月亮則不同,它有陰晴圓缺,而圓滿的時刻僅在望日,所以古人造字,以月亮常見的形狀是有「闕(缺)」損,字形畫作「D」,因月光輝處為實,應予塗滿,亦用點來代替,故成今日所見的「月」。

  從來的認知就是日圓月闕,那麼一個飽滿的太陽,怎會有缺?

  小時候,我也聽過所謂「天狗食日(月)」的故事,不過因為未嘗親歷,也就無由體會太陽不見的感覺。去年嘉義蘭潭國小的教師曾組團去大陸新疆觀察日食,頗令人羨慕。多少人受限於工作或其他的因素,無法觀覽勝景,雖經人轉述傳播,終不及自身的體驗。所謂眼見為真,自己能目睹,躬逢其盛,有時真不免要感慨是前輩子燒好香,才得此因緣。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星期三,我與全臺灣的居民共同享受了難得的天文奇景。

經過媒體的提醒,我衷心期盼著這天到來。可惜我的科學素養有限,器材亦不足,我很想擁有所謂的觀測眼鏡,但不知何處去買?想要拍照,也不懂如何去準備。我只有早早囑咐在醫院服務的內人,向放射科要幾片廢棄的X光片,屆時可以拿來觀測。

這次的日食,報刊上說是五百年難遇:歷時較久,月影(日食區)通過區域的世界人口較多。臺灣地區雖不在日全食區,但日偏食的面積也有八成以上。幾天前的氣象報告說天氣穩定,這萬事齊備,因緣俱足,我特別把兩個小孩留在家裡,不給去安親班,我要他們也來看看日食。因為下次適合觀看的日食可能已是垂垂老矣。

此次海峽兩岸的一些機構合作,於網路直播日全食的實況。臺大的孫維新教授在報上說,希望民眾能上網看直播日全食,也能親身體驗本地的日偏食。我早早就將電腦的設定調校好。七點多,我就打開電腦等著。或許是連線的用戶眾多,連線速度令人不滿意,枉費我有Hinet光世代,一樣無用武之地。而直播的單位之一──嘉義蘭潭國小,雖然速度還可以,但是轉播的聲音就是聲若蚊鳴(我確定不是我忘了開喇叭或是聲音關掉),把我氣壞了!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2009日全食轉播是大陸蘇州的畫面,當地下大雨,根本看不到。

既然網路不可看,我還是安心享用我的本地日偏食就好。

  日食的階段分: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等幾個階段,據氣象局的資料說,宜蘭地區的初虧是在上午八點二十三分四十五秒時發生。我被網路搞得昏頭,跑到頂樓去已超過幾分鐘。

今天的宜蘭天氣,陽光普照,晒得人發昏,日食開始了嗎?我一時忘了拿X光片,抬頭肉眼直視太陽,「不還是刺人的光芒嗎?天狗怎麼還不開始大塊朵頤呢?」我心想。待到用X光片在眼前中介,果真見到圓圓的亮點(太陽)的右上方邊緣微微地缺了一些。

真令人驚訝呀!日不再是「實也」,日頭真的被吃了一小口了。我急呼兩小兒女上樓來看。突然間,心裡很是感動,「我真的看到日食了。」真是奇妙哇。

日食的變化並不是立即完成的,據98/7/22聯合晚報上說:「月球陰影掠過地球,被陰影掃過的地區就會出現『日食』景象。通常月球影子(也就是日食影區)時速高達1600公里,由西往東掃過。」看似很快,但整個日食的過程從08:23:45開始,到結束的復圓11:05:45,也得花上2個多小時。今天天氣很熱,也不必一直晒著太陽盯著看,我跑進跑出,利用空檔也收視公共電視臺的《2009日食全記錄》特別報導,再跑出去看,這情景有如「蘭花草」歌詞:「每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天狗蠶食著它的太陽餅,從右上頂端一路咬著,缺口愈來愈大。終於到了食甚的階段,宜蘭地區的食甚時間是09:41:05。約近9:30時,我正專心看著公共電視中學者的解說,沒意識到是食甚將屆,只覺得窗外原來很亮的,怎麼有點暗,心想:「慘了!我一心想要看日食,怎麽烏雲前來搞鬼,要來『浮雲蔽白日』嗎?這難得的景觀,我還沒看夠呢!」而後衝出門外一看,哇!真是因為太陽的大部分被遮住了,所以產生的天色昏暗效果,不是烏雲來遮掩。我想,我都會有這種錯覺,那要真是在日全食範圍內,一旦昏天黑地的景象,才更是驚人哪。

  此時的太陽形狀,已是如同弦月,岳母說,這像鐮刀;我們家溜蛇貝說像香蕉。在上班的內人也打電話回來,問我們看到沒有?聽電話聲中嘈雜,我想此刻全臺灣的人,大家的姿勢都和入監前的趙建銘一樣,是昂首向藍天吧。只是趙的心情恐怕是無奈,而我們是興奮萬狀的。

  漸漸的,太陽要復圓了。在接近上午十一時左右,僅餘太陽的左下角還有月球的黑影。印象中這次天狗食日再吐出來的軌跡是由右上方逆時針一抹圓弧。這和我後來看一些報導所拍的日食各階段照片的方向似是不同。不知道為什麼?宜蘭和臺北兩地的角度有差這麼多嗎?

  日食結束了,縱然我拿著X光片意猶未盡想再回味這天文奇景時,月亮和太陽仍繼續著它們的旅程,此次的交會或許是它們億萬年中微不足道的一次,卻是我這微渺的人生中一次難忘的印象──人真的很小,宇宙真的很大。

[錯別字辨正]恭逢其盛?躬逢其盛!

 

[案例]

摘錄98/7/3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文化焦點/顫慄的總和
 

他是一個永遠的謎,最後他那張整型十三次且漂白如腐屍的臉將會隨著更多的謎底揭曉,終將凝固成另一個人類符號,關於創傷……

這個肉身早已離我們很遠

980703聯合報D3聯合副刊
麥可傑克森
麥可傑克森2002年因演唱會官司搞笑出庭。
(路透)

麥可傑克遜的死來得突然,卻並不意外。

從1980年初拿下葛萊美大獎的那個二十三歲閃亮巨星,到2009年面如蠟像隨時會融塌的整形怪胎,麥可傑克遜這個肉身早已離我們很遠。

但是不管你是否曾恭逢其盛,雀躍在由他揭開序幕的MTV流行音樂新紀元,還是你屬於爾後在媒體上看見他不合時宜的亮片統帥裝仍讓粉絲尖叫而感不解的另一代,相信我,這個名字在未來五十年一定仍會不時占有媒體版面。

他是一個永遠的謎,最後他那張整型十三次且漂白如腐屍的臉將會隨著更多的謎底揭曉,終將凝固成另一個人類符號,關於創傷。

[辨正]

前引文字中,成語「恭」逢其盛,應作「躬」逢其盛

[說明]

 「恭」字,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為

動詞:(1)尊敬。說文解字:「,肅也。」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老卹幼,不忘賓旅。」(2)遵行﹑奉行。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職。」(3)稱讚。如:「維」。

名詞:(1)一種拱手致意的禮節。如:「打作揖」。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2)姓。如晉代有播。

形容詞:謙和。如:「敬」、「謙有禮」。

副詞:敬肅。如:「送」、「洗耳聽」、「候大駕」。

[躬] 字,教育部國語辭典是這麼說的

名詞:身體。爾雅˙釋詁下:「,身也。」如:「鞠」、「政康泰」。詩經˙大雅˙生民:「纘戎祖考,王是保。」

副詞:親身﹑親自。如:「事必親」。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身為國史,覽載籍。」唐˙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逢勝餞。」

動詞:彎曲。如:「身為禮」。

按:本成語「躬逢其盛」的結構是「副詞,動詞,名詞」,意思是強調「親自」參加這個盛會。如前引王勃˙滕王閣序:「逢勝餞。」一語,可知。

一般常以同音字「恭」而誤寫,則其意義成了「敬肅」地參加這個盛會。「親自」參加和「敬肅」參加,二者不可一概而論:在事件發生的時空點,你剛好親眼目擊,至於你是否贊同此事件,則是另一個待探究的問題,不可因為親自在場,就代表支持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