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和自己賽跑的人》親愛的Landy看他:需要愛情 | |||||
【本報記者袁世珮】 |
李宗盛曾經寫了一首「和自己賽跑的人」,第一句就是「親愛的Landy,我的弟弟」。這位「Landy」是和李宗盛相交廿三年的張培仁,兩人曾齊手打造滾石音樂王朝。最瞭小李的張培仁說,現在的李宗盛,還是需要愛情。
前「魔岩唱片」舵手張培仁,以四句話來形容老友:「忠於凡人感情的音樂人、專心致志的製琴師、沉醉廚藝的父親、北投瓦斯行的小弟。」
張培仁解釋,李宗盛的作品講的是平凡人的感情,這正是民謠的真諦,「他是台灣的城市民謠第一人」;李宗盛每天為女兒做便當,「他做的菜是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好吃,如紅酒雞排、錫紙包鱒魚—那還是我們在加拿大釣了魚後就直接做的。」
張培仁說,儘管已經被華語樂壇視為「大哥」,李宗盛骨子裡還是北投那個送瓦斯的小弟,「他勤儉務實,生命中不斷往前跑。」
兩人像兄弟,但不是會對飲抱頭痛哭的那種感情,「我們很man的,不會吐苦水,他只會談他計畫,不會談煩惱。」例如,李宗盛在低潮時到了加拿大,張培仁以度假之名去探望,兩人就是沈默地並肩釣魚。
「他一路專心做他想做的事,對他來說,責任大於快樂。想做的事做到了,就有一定的快樂。」張培仁說:「而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三個女兒一起。」那麼,在他眼裡,李宗盛還需要什麼?張培仁想了想,甘冒大不諱:「他,需要愛情。」
【2009-02-20/聯合報】
[@more@]
[辨正]
文中的「不諱」,應作「不韙」。
[說明]
這又是個形近音似所導致的誤會。
這兩個字,皆從「韋」,一讀ㄏㄨㄟˋ(諱),一讀ㄨㄟˇ(韙),而使用的頻率上,又以「諱」較為常見,所以一般人常將兩者混而為一,產生錯誤。
我們先從「韙」來看,此字是形聲字,左形右聲,形符表義,故字義即為「是」、「對」。「不韙」就是「不對」的意思,引伸有「過失」之義。
新聞中使用的詞:「甘冒大不韙」,意指甘願冒著被眾人指責做了最不對的事的罪名,也決心要做這件事。常見的形式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或「犯天下之大不韙」。
再來看「諱」,這個字亦為形聲,左形右聲,故字義與意見表達有關,但因聲符為「韋」,從「韋」聲之字多有回轉之義,所以言語的回避即為「諱」。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心理防衛機轉」,當人們自己的想法與現實無法契合,亦即在生活上遭遇挫折、衝突,為了平衡適應這個矛盾,產生了一些自欺的手法。這些手法,有些是良性的,它使得我們的內在情緒得以舒緩平復,有些卻也造成我們自己不敢面對現實,自貽伊戚的後果。這個「諱」,就是這麼一種現象:「諱疾忌醫」、「諱敗推過」都讓局勢惡化。
我國向來注重長幼尊卑的倫理,做晚輩的是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諱的。在家裡,親屬的互動上,身為弟妹的是不可以直接叫兄姊的名字,而應以「哥哥」、「姊姊」等稱謂來稱呼。古時的習慣,對帝王、尊長不敢直呼其名,因此產生所謂的避諱問題。在陳新會的《史諱舉例》中提到:「避諱是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在許多時候,避諱的問題使我們在閱讀古書時發生一些困擾,試想:中國古代的皇帝那麼多,在用字上這個也避,那個也躲,真使人一個頭兩個大。但也因為各個朝代的避諱不同,反而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做為我們辨別史料真偽,確立時代的依據。
所謂的「不諱」,第一個意思是指「死亡」。向來人都樂生畏死,「死亡」一詞在我們的語言中總是「諱莫如深」,能不提就不提,萬不得已時,就是換個字眼,借代過去。例如:「翹辮子」、「到蘇州賣鴨蛋」、「給(ㄍㄜˇ)屁」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話,而古人不得不提到死亡時,可以用「崩殂」、「羽化」、「仙遊」、「大去」等。且看在《漢書.丙吉傳》這句:「君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類似今天我們說的「你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萬一有個好歹」。
「不諱」,又指「不避忌諱,直言無隱」,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話直說,豁出去了。沒有價值判斷的考慮,純然是把事實揭露。畢竟事情既然已到了不可回避的情況,當然要很坦白地「直言不諱」,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面對,力謀補救,才是正辦。
前引新聞中,個人以為用了「甘冒大不韙」,也是有問題的。李宗盛對張的行為即便是不以為然,心有不滿,那只是李宗盛個人在意。張培仁願斗膽說出他「個人認為」李宗盛最欠缺的部分,是「缺少愛情」,眾人有何好指責張培仁有錯?本句應改為:「張培仁想了想,不諱言(直言不諱):『他,需要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