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案例]
聖嚴自傳》幼年放羊放走羊 被當白癡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2009.02.07 03:05 pm
(jiafeng按:前略)
從軍三度被誣共產黨,「託天之大幸,才未死於非命」
民國38年國民黨撤退來台,為了離開中國大陸,他只得從軍。聖嚴法師形容初到台灣時的他,「近視、多病、骨瘦如柴,只有約50公斤重。」對於下一步,毫無頭緒。從軍期間,他三次被誣指為共產黨員,「託天之大幸,才未死於非命」。
第一次被誣指是初到台灣時,當時隊上有十多名來自上海的士兵被懷疑是共產黨員,後來他告知調查人員他是江蘇人不是上海人,但仍被迫觀看行刑。
第二次是在韓戰後,軍中來了許多美國送到台灣的戰俘。當時軍中很多人在身上刺青以示忠誠;一名軍官因為他身上沒有刺青,質疑他是共產黨員,還開始監視他。
第三次更只因為抄寫一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被指控反戰,懷疑他計畫動員其他同袍加入反戰。幸好當時一名有影響力的上尉力保,出面證明他只是位喜歡文學和古詩的出家人,才再度逃過一劫。
回顧一生,「當我犯了錯,我懺悔,接受責任,然後繼續前進」
聖嚴法師提到,在軍中有很多次,伙食裡只有肉沒有菜,他因為不能不吃東西,吃了幾次肉,吃肉的經驗讓他覺得「自己做了罪孽深重的事」。
因為一心想要重返僧籍,聖嚴法師在當兵十年後,終於在也是佛教徒的國安局長鄭介民太太幫助下,前後花了18個月,才得已退伍。
(jiafeng按:後略)
【2009/02/07 聯合晚報】
[@more@]
[辨正]前引新聞中的「得已」應改為「得以」
[說明]
在大陸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現代漢語八百例》頁137中說:
得以:[助動]能夠,可以。不能單獨回答問題,沒有否定式。用於書面。
例句:由於有了這些條件,我們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在本地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
得以:可以。
例句:
漢.晁錯.〈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他幸而聲名不大,外國人不拿他放在心上,得以安然無事。」
聖嚴法師因為有了貴人相助,才可以在多年當兵,幾度瀕死險境,後,順利退伍。前引新聞中,意思相當明確,記者應該是筆誤。
不過,「得已」在我們的國語中,也不是個錯誤詞,它還滿常見的。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見有「逼不得已」、「必不得已」、「不得已」、「迫不得已」、「情非得已」、「勢不得已」、「萬不得已」等語詞。
它的書面形式,通常是「○+否定詞(『不』或『非』)+得已」。
理解上應作「○+不得+已」亦即「○(非如此)不得已」
不得:不能夠、無法。
已:停止
前面的○代表某種緊迫的情勢,使得主詞非採取某種行動,否則事態的惡化就無法停止,導致局面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