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辨正]甘冒大不「諱」

[案例]

和自己賽跑的人》親愛的Landy看他:需要愛情

【本報記者袁世珮】

李宗盛曾經寫了一首「和自己賽跑的人」,第一句就是「親愛的Landy,我的弟弟」。這位「Landy」是和李宗盛相交廿三年的張培仁,兩人曾齊手打造滾石音樂王朝。最瞭小李的張培仁說,現在的李宗盛,還是需要愛情。

 

前「魔岩唱片」舵手張培仁,以四句話來形容老友:「忠於凡人感情的音樂人、專心致志的製琴師、沉醉廚藝的父親、北投瓦斯行的小弟。」

張培仁解釋,李宗盛的作品講的是平凡人的感情,這正是民謠的真諦,「他是台灣的城市民謠第一人」;李宗盛每天為女兒做便當,「他做的菜是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好吃,如紅酒雞排、錫紙包鱒魚—那還是我們在加拿大釣了魚後就直接做的。」

 

張培仁說,儘管已經被華語樂壇視為「大哥」,李宗盛骨子裡還是北投那個送瓦斯的小弟,「他勤儉務實,生命中不斷往前跑。」

 

兩人像兄弟,但不是會對飲抱頭痛哭的那種感情,「我們很man的,不會吐苦水,他只會談他計畫,不會談煩惱。」例如,李宗盛在低潮時到了加拿大,張培仁以度假之名去探望,兩人就是沈默地並肩釣魚。

 

「他一路專心做他想做的事,對他來說,責任大於快樂。想做的事做到了,就有一定的快樂。」張培仁說:「而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三個女兒一起。」那麼,在他眼裡,李宗盛還需要什麼?張培仁想了想,甘冒大不諱:「他,需要愛情。」

 

 

【2009-02-20/聯合報】

 

 

[錯別字辨正][語詞用法]得以、得已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案例]

聖嚴自傳》幼年放羊放走羊 被當白癡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2009.02.07 03:05 pm

jiafeng按:前略)

從軍三度被誣共產黨,「託天之大幸,才未死於非命」 

民國38年國民黨撤退來台,為了離開中國大陸,他只得從軍。聖嚴法師形容初到台灣時的他,「近視、多病、骨瘦如柴,只有約50公斤重。」對於下一步,毫無頭緒。從軍期間,他三次被誣指為共產黨員,「託天之大幸,才未死於非命」。

第一次被誣指是初到台灣時,當時隊上有十多名來自上海的士兵被懷疑是共產黨員,後來他告知調查人員他是江蘇人不是上海人,但仍被迫觀看行刑。

第二次是在韓戰後,軍中來了許多美國送到台灣的戰俘。當時軍中很多人在身上刺青以示忠誠;一名軍官因為他身上沒有刺青,質疑他是共產黨員,還開始監視他。

第三次更只因為抄寫一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被指控反戰,懷疑他計畫動員其他同袍加入反戰。幸好當時一名有影響力的上尉力保,出面證明他只是位喜歡文學和古詩的出家人,才再度逃過一劫。

回顧一生,「當我犯了錯,我懺悔,接受責任,然後繼續前進」 

聖嚴法師提到,在軍中有很多次,伙食裡只有肉沒有菜,他因為不能不吃東西,吃了幾次肉,吃肉的經驗讓他覺得「自己做了罪孽深重的事」。

因為一心想要重返僧籍,聖嚴法師在當兵十年後,終於在也是佛教徒的國安局長鄭介民太太幫助下,前後花了18個月,才得已退伍。

jiafeng按:後略) 

2009/02/07 聯合晚報】

[@more@]

[辨正]前引新聞中的「得已」應改為「得以」

[說明]

在大陸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現代漢語八百例》頁137中說:

得以:[助動]能夠,可以。不能單獨回答問題,沒有否定式。用於書面。

例句:由於有了這些條件,我們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在本地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

得以:可以。

例句:

漢.晁錯.〈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他幸而聲名不大,外國人不拿他放在心上,得以安然無事。」

聖嚴法師因為有了貴人相助,才可以在多年當兵,幾度瀕死險境,後,順利退伍。前引新聞中,意思相當明確,記者應該是筆誤。

不過,「得已」在我們的國語中,也不是個錯誤詞,它還滿常見的。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見有「逼不得已」、「必不得已」、「不得已」、「迫不得已」、「情非得已」、「勢不得已」、「萬不得已」等語詞。

它的書面形式,通常是「○+否定詞(『不』或『非』)+得已」。

理解上應作「○+不得+」亦即「○(非如此)不得已」

不得:不能夠、無法。

已:停止

前面的○代表某種緊迫的情勢,使得主詞非採取某種行動,否則事態的惡化就無法停止,導致局面無法挽回

[錯別字辨正]隨伺在側?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案例]

告別聖嚴》吳宗憲:不覺得他離開了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4720989.shtml#

 

【聯合報記者粘嫦鈺、江祥綾/台北報導】

2009.02.06 03:35 am

 

聖嚴法師圓寂,跟隨他全世界行腳多年的「點燈」製作人張光斗表示:「師父恩典還不完,15年來的點滴精華記錄將整理出來,會以專輯方式在『點燈』中播出。」吳宗憲昨天錄影時說:「師父教誨常存我心,落實生活最重要。」

張光斗和聖嚴師父緣分深,有15隨伺在側,並與師父行腳各地,他曾以貼身觀察和體悟寫下「我的西遊記阿斗隨師遊天下」共三冊,是俗眾中最親近師父的徒弟之一。

jiafeng按:以下省略)

2009/02/06 聯合報】

[@more@] 

[辨正]

前引新聞中的「隨伺在側」應作「隨侍在側」。

[說明]

此例為舌尖前、清、擦音[s](ㄙ)與舌尖後、清、擦音[t$](ㄕ,屬我們慣稱「翹舌音」之其一)的混淆,而導致的錯誤。

我們先從正解的「隨侍在側」談起。

「隨侍」一語,指的是追隨在尊長的旁邊,聽候使喚。因此前引新聞中,張光斗長期跟隨聖嚴師父身邊行腳、聆聽垂訓,用上這麼個詞,當然沒問題。那麼「隨伺在側」為何不行呢?不是有個詞ㄦ叫做「伺候」,這個「伺」字套進去,應該沒錯呀!

請注意,「伺」字有二音:(1) ㄙˋ;(2) ˋ。

(1)讀成ㄙˋ的時候,是個動詞,意為「暗中偵察」,若套入前述慣用的熟語中,成為「隨『伺』(ㄙˋ)在側」,不就是虎視眈眈,窺探對方的私密,或者要謀害對方。

(2)讀成ㄘˋ的時候,如「伺候」一語,才有「侍候、服侍」之意。

有些時候,成語、熟語的套用,若不細察其使用時機或是用法上的差別,常常會鬧笑話,或讓人覺得怪怪的。這個「隨侍在側」,大部分人的認知是「陪伴在旁」的意思。請看這個例子的用法:

話說有位嚴管勤教的某校長官,針對某些沒課時就愛蹺班離校的老師,發出懇切的呼籲:「……學生在校學習,責任就在我們的身上,活潑好動的年幼學生,在校園中難免不出現突發狀況,老師若不在校內,將無法立即及時處置。因此,只要自己班級的學生在校園活動,導師必須『隨侍在側』……」云云。

注意到了沒?前面的故事中出了什麼問題?(如果前面的文字你讀得很仔細,就能看出答案了。)

我的老天爺,學生再怎麼寶貝,也不會是老師的尊長,若依前述的句子,不是反而長幼尊卑不分,毫無倫理可言?我想這位長官的意思,應該是「只要自己班級的學生在校園活動,導師就必須『就近督導』(或「隨班督導」、「從旁照看」)……」。

侍的字義上,除了伴隨在旁,還帶有尊卑的概念。所以,「隨侍在側」是「隨侍在(尊長)之側」的意思,小心不要誤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