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差一個字就不一樣

[案例]

魏理庭:台灣七年來「病態領導」

在台灣待了廿多年、明年二月將到香港工作的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最近批評,台灣過去七年經歷了病態的領導風格轉變,政客耽溺於口水戰、搧動族群意識,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美國商會十一月起,以「台灣二○二○年的願景」為主題,在會員會刊針對十四個領域,包括經濟發展、民主鞏固、國際關係、國防、國家法治、教育、醫療體系與基礎建設,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討論與建議,希望提供給總統與副總統參選人參考。

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即將卸任,他在最新一期美商會員會刊以罕見的嚴厲口吻批評台灣現今領導人,他指出,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體質想要在二○二○年前強化,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光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魏理庭指出,台灣過去七年經歷病態、甚至是離經叛道的領導風格轉變,政客沉溺於黨派間的口水戰、搧動不必要的族群對立,顯露為人處世的器量狹隘,完全破壞政黨領袖應有的形象。政治領袖及彼此互動則充斥著惡意嘲諷、無憑無據的謬誤指控或捏造數據,及無窮無盡的作秀官司。

他說,政客除了擅長發動民眾參與遊行、抗議、靜坐外,一點也沒讓民眾警覺到部分迫切可能嚴重傷害公共利益及經濟體質的問題,例如不乾淨的飲水、供應不足的電力,及落後的汙水處理系統。

他強調,領導人應該要認真研究那些真正關係國家未來的議題,不再只是譁眾取寵,或是只想利用溫情、空泛言詞籠絡民心,如此才能根本改善台灣目前充斥著挑釁、膚淺言語攻訐的政治氛圍。

【2007/12/13 聯合報】

[@more@]

[辨正說明]

這是今天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報導一位國外友人臨別,對未來臺灣發展的諍言。且不談此諍言的內容,來看看新聞中一個有問題的句子。

在這則新聞第一段總提中,記者使用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這個句子是有毛病的。

「不只」在國語辭典中的意思是:「不止」、「不但」。例句是「這菜不只香而且甘美無比。」相似詞則有:不單、不但、不光、不僅。

雖然「不只」、「不但」、「不單」、「不光」、「不僅」等詞彙的意思及用法可以互用,但有些詞彙在實際語言上,還是有些許的差別。

「不只」一詞不能解釋成「不是只有」或「不只有」,在語言使用上,「不只」這個關聯詞,沒有獨用,通常是和「而且」(「還」)成套地連用,是一個表示遞進關係的關聯詞。「不只A而且B」表示後面的事物的發展比前面的事物發展更進一層。例如:「小華不但功課好,而且熱心助人,所以得到老師及同學的喜愛。」

句型中的AB的性質是同類的,也就是說,如果A是正面的,則B也是正面的,只是BA更進一步提升層次。同理,A屬負面的,則B是更進一步的負面性質。

這則新聞中說「希望未來能出現不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操弄民意」一詞我認為是屬於較為負面的詞彙,因此前句的言下之意:這位新領導人除了會操弄民意,尚且更進一步要具有其他令人感到不妥適的行為。這應該是不符這位外國友人的原意的。

從整篇新聞來看,可以發現這位國外友人的意思大概(註)是新領導人要能夠「認真研究那些真正關係國家未來議題」,真正幹點福國利民的實務工作,而不是只會做些譁眾取寵、博取虛名的作秀技倆。

新聞第一段中這個病句,小修應該改成:「希望未來能出現『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大修則是:「希望未來能出現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的領導人,而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或是「希望未來能出現『不是』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而是』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的領導人。」

新聞第三段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光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同樣也該改成「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選出『不會只是想操弄民意』的領導人。」

(註)因為我沒看到美國商會會刊這篇文字的原文,不知我的修改是否真符合這位商會主席的原意。基本假設是新聞報導已經照英文正確翻譯,只是報導的中文寫得怪怪的,試加改正。

[錯別字辨正]巍巍「盪盪」?

[案例]

直言集》飛越政治迷霧 才能看清兩蔣

先是把蔣公銅像撤離,然後中正紀念堂更名換匾,再進一步要撤陵寢衛兵,要蔣家遷葬。政府連串的「去蔣毀蔣」妖魔化作為,只差「鞭屍」沒做,彷彿在這些激越瘋狂舉措後,就能抹去陰暗的過去,還台灣清朗天空。

主導中國近代史50幾年的蔣中正,一直是個爭議性人物。在國民黨的神壇裡,他是「巍巍盪盪,民無能名」的偉大領袖;在共產黨的祭壇裡,他是「賣國求榮、不敢抗日的人民公敵和資產階級吸血鬼」;在最近的台獨論述裡,他是「228元凶」、「殺人無數的獨裁者」。

從蔣公到蔣匪,蔣中正蓋棺超過30年,功過卻遲遲無法論定,正因有太多歷史糾葛與政治操作,不同的立場與理解,讓蔣中正的真實面目越發模糊扭曲。

胡佛研究院裡的50年蔣公日記檔案,在此刻就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是當事人親筆記錄,第一手的史料,其中的點滴,據看過的學者說,足以改寫中國現代史。

一個顯例是,918事變後,輿論、學生怨蔣中正「剿匪不抗日」,殺中國人不殺日本人,蔣中正原本準備要把「死後之國事」交給張學良,這麼親的接班人卻以他不抗日為由,發動了西安事變。

大陸學者在這日記檔案發現,蔣中正早就在918以前日記中寫明「中日難免一戰」,他一直在做抗戰準備,蔣中正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澄清。

當大陸學者開始「跳脫土匪史觀」重新理解蔣中正,台灣卻急著要大做兩蔣歷史翻案。歷史不是不能翻,但重點須基於史料,本於真實。

先不論兩蔣成敗是非,誰也無法否認,民國38年政府遷台,兩百萬大陸人隨著蔣中正到了台灣,這史上難見的大遷移,加上兩蔣40年的統治過程,造就了今日台灣社會的面貌,要真正理解台灣史,就不可能不放下情緒,去認識理解兩蔣。

兩蔣對台灣是功是過,史家自有公評,但一定要放下「是神是魔」的政治障,還蔣中正本來面目,把他當個人來看,透過對兩蔣的真實理解,才能如實地以史為鑑,抹去政治迷霧,理解真正兩蔣與台灣。

【2007/12/11 聯合報】

[@more@]

[辨正]應作「巍巍蕩蕩」

[說明]

此句典出論語泰伯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用以稱頌堯的功業偉大。

前引句中的「巍巍」是崇高雄偉的樣子;而「蕩蕩」則是廣大。

若是使用「盪盪」,就反而不是在歌頌,而是罵人浮誇不實的樣子;及法度廢壞的樣子。

[補充]

經向聯合報客服反映,該報已於96/12/11 05:40pm更正網頁上的用字,但可惜當天報紙就無法修改了。

[錯別字辨正]離鄉背景、敵親

[案例]

少小離家衛台墾台 無產老榮民哪錯了?

陳水扁為選舉,攻訐立法院對老榮民「這些外省人」的補助法案為「錢坑法案」,強烈挑撥省籍矛盾。

在戒嚴時期,我曾為賴和、王敏川、林少貓、楊逵、余登發、李友邦及「二二八」、「白色恐怖」的不平而伸張,甚至還曾為陳水扁因言論自由被迫害而站台演講。所以,我今天也不能不為台灣社會最弱勢的外省人老榮民講幾句話。

世界各國對退除役的軍人莫不有一定的照顧,因為他們的青春都是為保衛國家人民擔當最危險的工作。尤其是來台的這些老榮民,生逢國家戰亂,許多人還是「抓兵」抓來的少年兵,入伍時「槍比人高」。軍中的生活艱苦,他們只能是「走的是前頭,挨的是拳頭,啃的是骨頭」。但幾十年來,他們卻為台灣人民完成了「光復台灣」、「保衛台灣」的歷史任務。早期退伍的老榮民還投入台灣初期最艱苦的建設,橫貫公路的荒山野地,成為多少榮民弟兄的斷魂之處。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他們是服從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黨即使千錯萬錯,也是領導人有錯,關老榮民什麼事?他們拚著青春和生命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他們有那一點對不起台灣人民!

這些老榮民外省人在台灣又得到什麼「享受」?禁不起打罵教育或逃兵,抓回來又是痛打,打完關禁閉,禁閉完再發交部隊。離鄉背景但親人音訊全無,或透過香港轉封家書,就是「通匪」,懲治叛亂條例伺候。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只能在被子裡蒙頭痛哭,讓輔導長看到,又是「鬧情緒」、「思想有問題」。

在白色恐怖時期,由於老榮民從大陸來,與「共匪」沾親帶故。根據白色恐怖補償基金會統計,佔不到台灣人口百分之十五的外省人,政治犯竟高達全部政治犯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二,比本省人高出甚多。故外省人的牢沒比本省人少坐,子彈也沒比本省人少挨。

九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獲益最少的卻是外省人和原住民,因為沒有土地,而本省佃農在「耕者有其田」後都擁有土地了,「有土無有財」也。在解嚴前夕,許嘉猷在《台灣的階級結構》中統計,資本家、小資本家、經理、工人,外省人比率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九、十三點四、十二點五、七十一點三;本省人為:百分之四點八、三十一點八、五點九、五十七點四。老榮民及其自第二代,在蔣家政權下,其實就已大量無產階級化了。希望當權者不要再欺壓老榮民了。

傅耀祖/榮民(中縣大里)

我是坐七望八、於五十年前被誣與「孫立人案有關」,遭刑求致渾身是病的老榮民,後獲得冤獄國賠。

我雖對兩蔣並無好感,但對中華民國熱愛未減。我不關心入聯返聯和誰來執政,只擔心饅頭漲錢,原先七元一個一頓吃不完,如今十元一個吃不飽。怎辦?

羅馬的龐培與凱撒對決時,龐對人民怒言:「不聽命我的都是敵人。」凱撒對人民笑說:「不敵親我的都是朋友。」龐培找敵人,凱撒找朋友,誰贏誰輸,不言而喻。

立委總統選舉日近,藍綠對峙,翻舊帳,加深仇恨;看現象,傷心斷腸,誰在怒目怨言?誰在恕道微笑?領導人發言,火氣少一點,饒了可憐的小民吧!

【2007/12/04 聯合報】民意論壇

[@more@]

[辨正]

按:「離鄉背景」應作「離鄉背井」。

「敵親」殆應作「敵視」。

[說明]

「背景」一詞係指:(1)圖畫、攝影中襯托主體的景物。(2)戲劇舞臺上的布景。(3)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勢力。(4)對事物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而「離鄉背井」指離開故鄉到外地生活。人類文明多起源於大河,乃水是生活所必需。其後人類遠離河岸,又發現鑿井可取水,故有井的所在,即成族群聚集之地。因此「井」就代指故鄉。

「離鄉背景」一詞,應音近之誤。惟此常發生在學生的作文中,亦是考題的熱門題目。

「敵視」是以對抗、仇視的態度相對待。應是電腦輸入法字形相似之誤。

[轉載]《觀點》學習胡鎮埔的「眼往下看」

出處:96/12/3人間福報第2版

[@more@]

近幾個月台灣官員們的一些言語行為,荒腔走板令人搖頭。清代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將官場的虛假迂腐,名人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貪吝可鄙,用諷刺筆法刻畫出一幅活生生的官場現形記,讓政治「魃魅魎魍,畢現尺幅」。但是吳敬梓若生在現代,恐怕對台灣官場的種種荒誕奇言、絕世怪行、也要瞠目結舌。

立朝束帶為官,首重官品與官箴。所謂官品,就是對得起良心、襟懷坦蕩;對得起人民、仰俯無愧;對得起自己、光明磊落;所謂官箴就是尊重職責、尊從制度、尊守法令。所以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

行政院退輔會主任委員胡鎮埔與大哥胡鎮球,皆被視為陳總統的嫡系人馬,胡鎮球僅是國安局副局長退伍,即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胡鎮埔直升機式的升任陸軍總司令,但是胡鎮埔所展現的官品與官箴,在當今台灣官場,值得官員們學習。

胡鎮埔平時列席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時,與退輔會各級主管共同搭乘一輛大南公車,首長與幾十位官員擠一部公車到立法院,在各部會中是絕無僅有,這就是官箴。相較與官員爭吵三千西西是大車小車時,胡鎮埔讓他們汗顏。

台灣最多蔣公銅像的地方是各榮民之家,民進黨內要他拆銅像的提議四起,胡鎮埔說,老榮民和先總統蔣公之間的革命情感是切不斷的,蔣公銅像對他們的情緒穩定有相當的作用,所有會讓榮民不開心的事,他絕對不會去做。

榮民節剛好是蔣公誕辰,媒體報導當天將不辦活動,胡鎮埔澄清,今年活動規模比往年都還要盛大,所謂兩個節日脫勾去蔣根本就是誤傳,胡鎮埔賭上自己的烏紗帽而強調「去蔣?得先過他這一關」。

民進黨要調整榮民就養金,連行政院長張俊雄都公開表示要全盤檢討,胡鎮埔為了堅持榮民的權益,公然和張院長唱反調說,「我已責成十八個榮民之家與二十二個榮民服務處,務必向榮民弟兄解釋,如果就養金我都不能維護,我這個主委不夠格領導榮民,就養金與我輔導會主委位子綁在一起。」此舉讓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大表不滿,質疑胡鎮埔身為內閣閣員卻公開唱反調,當面質詢胡鎮埔到底要不要配合政府檢討榮民就養金,胡鎮埔堅定說,「我輔導會職責就是照顧榮民。」

胡鎮埔指出他奉行不渝的是,「心往下想,眼往下看,腳往下走,錢往下用」。台灣的首長們為何都只會往上看呢?農委會替使用「瘦肉精」美國豬肉緩頰、文建會迅速地讓二十六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為國家古蹟,而八十年歲的「樂生療養院」卻不敢正視,台灣郵政公司在外國信件上蓋上「入聯公投」、中選會罔顧民意弄個一階段投票等等,台灣官員只「向上看」的標準動作磬竹難書。

胡鎮埔說,「今天誰都沒有資格批評我是否適任,只有榮民有資格檢驗我。」只知心往上想,眼往上看,腳往上走,錢往上用的眾家官員們,請看胡鎮埔的人格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