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來不很通順的新聞

[案例]【96-08-03/聯合報/A3版】

美大橋坍塌 我舊橋沒時間修

美國明尼蘇達州主要幹道上的老舊橋樑昨天塌陷造成運輸動脈中斷。類似橋樑老舊引發斷橋問題在台灣此起彼落,未曾稍歇。發生斷橋的原因一如美國,都是早年興建、目前仍擔負重要運輸任務的橋樑,萬一碰上如地震等外力,或超過負載臨界,斷橋事件每年都發生。例如三年前海棠颱風沖毀楓港橋北端引道,橋面斷落造成屏東與墾丁間交通中斷。

二十年前橫跨淡水河的運輸動脈中興大橋突然塌陷、斷落也是一例。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中興大橋二號橋墩到四號橋墩間的橋面墜落到淡水河的沙洲上,原因正是老舊、重要橋樑騰不出時間維修。前幾年敏督利、海棠等颱風來襲,也造成陳有蘭溪的連串橋樑再斷、屏東楓港橋引道流失、宜蘭牛鬥溪險象環生、有九十年歷史的高屏鐵路橋也遭沖走三個橋段,國寶老橋南投國姓鄉的糯米橋也幾乎不保。

橋樑的險象頻頻,有老舊的歷史因素,有設計不夠周延、預算苛扣的人為因素,有上游自然的崩坍量大增因素,還有工程施作上土木與水利部門溝通協調不夠等因素。這些問題在高屏大橋斷橋事件遭監察院糾正後,聯繫機制上有一定的改進,但仍未能全面解決橋樑安全維護的問題,以致斷橋事件仍不時傳出。

海棠颱風引發的楓港橋斷橋事件,為什麼是因沖掉本該在河岸、陸地上的楓港溪橋樑引道引起?說來羞赧,過去貧困年代修建橋樑經費不足,常得把單價較高、應有長度的橋面修足,而是把靠近河岸的部份,以單價較低的橋樑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讓主橋面竟然未跨到河岸上,當然危機大增。這潛存的危機近年有改善,但仍有「未爆彈」存在。

河床抬高也是橋樑大敵。以中橫公路沿線為例,篤明橋、松鶴的博愛橋、德芙蘭橋、東卯橋…等,過去都是高懸大甲溪床上方十公尺或更高,如今,橋面已被墊高的河床貼上、甚至被沖得不見蹤影。

主要公路橋樑多興建在河川下游的先天不利。政府雖然頒了禁採砂石令,但是「已經病了」的河床,擺在那兒不可能會自然好起來。公路單位雖陸續提出補救,但後天努力顯然難補先天不足。

選址不當更讓台灣橋樑危機四伏。橋樑選址當然該趨吉避凶,但是,「路因人而生」,橋樑也因需要而興建;只要有需要,不會去計較先天不利而去修建一座風險高的橋樑。

【2007/08/03 聯合報】

讀起來不很通順的新聞
相關剪報[@more@]

[討論說明]

美國斷橋事件,給了我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機會,對於提醒各級政府,就其所轄公共安全的部分,再作加強,有其振聾發聵的作用。不過其中有些文句讀來不甚通順,不吐不快。

我覺得讀起來不太順的地方是這一段:

海棠颱風引發的楓港橋斷橋事件,為什麼是因沖掉本該在河岸、陸地上的楓港溪橋樑引道引起?說來羞赧,過去貧困年代修建橋樑經費不足,常得把單價較高、應有長度的橋面修足,而是把靠近河岸的部份,以單價較低的橋樑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讓主橋面竟然未跨到河岸上,當然危機大增。這潛存的危機近年有改善,但仍有「未爆彈」存在。

1. [例句]「海棠颱風引發的楓港橋斷橋事件,為什麼是因沖掉本該在河岸、陸地上的楓港溪橋樑引道引起?」

[說明]楓港橋斷橋事件的發生起因有二:其一是颱風發生,但颱風發生不一定會斷橋,進一步的探究則是被颱風摧毀了橋樑引道。這才是真正的斷橋原因。

記者所要表達的是「某事件,為何是某原因所引起」,他為文氣所需,用提問修辭表現。但是在首句已經把間接因素先說出,後句又來個間接因素加主要因素。雖然勉強看得懂意思,總感冗長。改為精簡一些的「為什麼海棠颱風只是沖掉本該在河岸、陸地上的楓港溪橋樑引道,就引發了斷橋事件?」應該清楚一些。

2。[例句]「過去貧困年代修建橋樑經費不足,常得把單價較高、應有長度的橋面修足,而是把靠近河岸的部份,以單價較低的橋樑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讓主橋面竟然未跨到河岸上,當然危機大增。」

[說明]

(A)常得把:經常必須把。「得」意為必須。前文「過去貧困年代修建橋樑經費不足,常得把單價較高、應有長度的橋面修足。」如果句子到此為止,則其句型為:「因為不能A,(所以)常得把」,還可理解意思。

不過記者先生的寫法又是在後面接上這樣一句:「而是把靠近河岸的部份,以單價較低的橋樑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

這樣綜合起來讀,就怪怪的了。

(B)「而是」作為連詞,在此句中的作用是連接句,表示前後兩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對比說明一件事。

承接前述(A):因為經費不足,必須把橋面修足,其後接上「而是把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豈不前後矛盾?

我認為這段文字的句型是「因為A所以不能B,而是C」,前面新聞的文字應修改為「過去貧困年代修建橋樑(因為)經費不足,常(不能)把單價較高、應有長度的橋面修足,而是把靠近河岸的部份,以單價較低的橋樑引道延伸進河道來替代橋面讓主橋面竟然未跨到河岸上,當然危機大增。」

須補上紅色括弧的文字及修改紅色標點符號處,文意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