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使用問題]風行草偃

今天(96/6/29)收到訂閱的慈濟電子報 – 每日靜思語,內容寫著:

「心浮動就是道心不夠堅固,就像小草一樣搖擺不定,風行草偃。」

我讀來讀去,覺得怪怪的。試著分解如後。

[@more@]

此則靜思語是以譬喻的方式來形容道心要堅若磐石,不可動搖。心的浮動是道心不堅的表徵,我們講牆頭草兩邊倒,指的是人沒有原則,輕易就轉變立場。修道之人必須貞、堅、定,豈能被外在事物影響,以致讓原本求道之心退轉,一如小草被風吹拂而搖擺不定。

以前蘇軾和佛印和尚常探討佛法。某日蘇軾心血來潮,寫了首〈讚佛偈〉,差人送過江給佛印和尚鑑賞,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佛法所指「世間能煽動人心的八件事,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偈明為讚佛,實乃讚己--已不受塵俗諸事所影響 。結果佛印只在後頭批一句「屁」,讓來人將詩取回,就讓東坡居士一氣之下,趕過江來理論。此亦可知要定心的不容易。

回歸語文的使用上來探究,「風行草偃」典出《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此成語形成久遠,有其慣用的意義,已非如字面上風吹過草倒伏的現象。此次靜思語內容在使用「風行草偃」一詞上,望文生義了。

禪宗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語,我們在理解意義時,固然不要受文字的影響以致誤解原義,但是使用文字來說解佛法,亦當慎選文字,不要使文字徒增凡夫理解佛理的障礙。尤其佛教諸法門,均有龐大的信眾,一個誤用或是特立獨行的使用語詞,其影響力深遠,實令語文工作者感到無奈。

[錯別字辨正]猛虎出「閘」?

趁著假期好看書,把個人訂閱卻因忙而未讀的雜誌,努力讀了一番,以充實課外知識。這次談的錯別字是出現在天下雜誌373期「國際專欄」的標題。

此篇「國際專欄」文章的作者是「安德森」(瑞士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師),譯者則為辜樹仁。

[案例]【96-06-06/天下雜誌373期/第28頁】

天下雜誌373期封面書影(本期雜誌封面)

天下雜誌373期目錄(天下網站雜誌373期雜誌之目錄)

天下雜誌373期p28書影

(此次案例)

[@more@]

[辨正]標題所作的「猛虎即將出『閘』」應改為「猛虎即將出『柙』」。

[說明]

閘,音ㄓㄚˊ(Zha2)。

名詞用法(1)可適時開關,用以調節流量的水門。如:水閘、進洪閘。(2)一種機關裝置。如:手閘、電閘。

動詞用法:將水攔住。

柙,音ㄒㄧㄚˊ(Xia2)

說文解字云:「柙,檻也。所以臧虎兕也。」意思是說,柙是獸檻,用來關老虎、犀牛(兕,音ㄙˋ)的地方。此外,「柙」還通「匣」、「匱」等字,意思是「箱子」。做動詞用則是「將犯人關在囚車押送」。

據上述,「閘」是水門,「柙」才有獸檻之意,因此猛獸從中逃脫,應使用「柙」字,道理十分明確。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說:「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即是顯例。

「閘」與「柙」均為形聲字,字的聲符作「甲」,依現代讀音,「甲」字音ㄐㄧㄚˇ。「柙」字一般較少見,大部分人憑粗略印象,多半混同用「閘」。而對於讀成ㄓㄚˇ的「閘」字,也常誤讀為「ㄐㄧㄚˊ」。

此字之所以誤用,是一般人對字音習焉不察,有邊讀邊的結果。

附帶也說說另一個聲符為「甲」,而其讀音也是易遭誤用的例子,這個字就是「匣」字。此字的意思是「收藏器物的小箱子」,它只有ㄒㄧㄚˊ的讀音,但一般人常誤讀為ㄐㄧㄚˊ。所以印表機的「墨水匣」,與收音機的舊名「話匣子」請不要念錯。

[錯別字辨正]一顆樹?

[案例]【96-06-05/聯合報/A3版】

960605udn_a3新聞

[@more@]

[辨正]文中「一顆樹」應改為「一棵樹」。

[說明]

我又來找碴了。報紙標題正確,但是內文卻犯錯。還是不憚詞費,好為人師一番。

此為同音相害之例。以下引用教育部常用量詞手冊的內容,以說明之:

【顆】ㄎㄜ

 計算粒狀或圓形物體的單位。如:「一顆糖果」、「三顆花生米」、「五顆子
  彈」。宋˙蘇軾˙食荔支詩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棵】ㄎㄜ

 計算植物的單位。如:「一棵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怡紅院裡的海棠
  本來萎了幾棵,也沒人去澆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