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6/6/29)收到訂閱的慈濟電子報 – 每日靜思語,內容寫著:
「心浮動就是道心不夠堅固,就像小草一樣搖擺不定,風行草偃。」
我讀來讀去,覺得怪怪的。試著分解如後。
[@more@]
此則靜思語是以譬喻的方式來形容道心要堅若磐石,不可動搖。心的浮動是道心不堅的表徵,我們講牆頭草兩邊倒,指的是人沒有原則,輕易就轉變立場。修道之人必須貞、堅、定,豈能被外在事物影響,以致讓原本求道之心退轉,一如小草被風吹拂而搖擺不定。
以前蘇軾和佛印和尚常探討佛法。某日蘇軾心血來潮,寫了首〈讚佛偈〉,差人送過江給佛印和尚鑑賞,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佛法所指「世間能煽動人心的八件事,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偈明為讚佛,實乃讚己--已不受塵俗諸事所影響 。結果佛印只在後頭批一句「屁」,讓來人將詩取回,就讓東坡居士一氣之下,趕過江來理論。此亦可知要定心的不容易。
回歸語文的使用上來探究,「風行草偃」典出《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此成語形成久遠,有其慣用的意義,已非如字面上風吹過草倒伏的現象。此次靜思語內容在使用「風行草偃」一詞上,望文生義了。
禪宗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語,我們在理解意義時,固然不要受文字的影響以致誤解原義,但是使用文字來說解佛法,亦當慎選文字,不要使文字徒增凡夫理解佛理的障礙。尤其佛教諸法門,均有龐大的信眾,一個誤用或是特立獨行的使用語詞,其影響力深遠,實令語文工作者感到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