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於充分 不多於必要 不傷害未來

這篇文字寫得真好,值得省思。[@more@]

不少於充分 不多於必要 不傷害未來
「二二八」尚未走進歷史。加害者尚未清楚浮現其面貌,受害者尚未完全清除其傷痕。因此,「真相」尚待追尋。唯有真相徹底水落石出,法律的處理、傷痛的滌蕩、歷史的書寫、族群的關係才會「落在恰當的位置」。

這就是「不少於充分」的積極。

但是,唯其尚未真正走進歷史,複雜且強烈的情緒像冒煙的活火山,怨懟、憤怒、仇恨仍然像壓縮的熔岩般隨時在找尋爆炸的出口。因此,極容易受到政治的操作而
產生過猶不及的破壞性後果。在儘量追求真相的同時,必須嚴防政治人物利用這樣整體人民不幸的事件作為攫取政治利益的「貼水(premium)」。

這就是「不多於必要」的節制。

戰後的台灣能走到今天傲視許多周邊國家的發展,自然有包括大家共同打拚的因素,但不可否認也有因為歷史的偶然衍生的因素,意外產生正面的動力。後者包括讓
大家都有些不自在的「國家壓力下被動式族群融合」。只是有時我們會忘記:那個曾經把仇恨拋在一邊的台灣,換得的是抓住歷史機緣的能力,創造了今天。台灣眼
下的急迫課題,是儘可能集合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的同胞在這基礎上持續發展,而不是在無盡的內耗中眼睜睜看著台灣輪迴重新進入「發展中國家」。

少於充分的真相揭露,會使我們走不出歷史的陰影;超過必要的剝削人民的傷痛,卻只有摧毀台灣向前進的團結資本。

這就是「不傷害未來」的思考。

受傷害的人民有權利藉由仇恨的強化來凸顯自己存在。這只是人性,需要被安慰。但如果能藉由真相的追尋來撫平彼此的傷痛,就是昇華,應該被稱揚。企圖把人民
的傷痛轉換成政治貼水的人,利用了人民對失去所愛的傷感、侮辱了人民追求族群和諧的努力。更需要被譴責的理由是:在這樣做的同時,也摧毀了台灣的未來。

(大姊於二二八時在國軍與反抗軍交火中誤中流彈死亡。後以政府之補償金成立以她為名的基金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2007/02/2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