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95-05-05/聯合報/C1版/宜蘭.文教】
傳藝中心爆假門票A500萬 | |
票務經理盜印4萬張牟利 另傳1人買票多人進場 統一蘭陽:交警方偵辦 並加強管控 | |
記者吳淑君/五結報導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遭委外的統一蘭陽藝文公司盜印門票牟利,中心主任林朝號昨天表示,之前也傳出疑似黑道分子在傳藝中心門口售票,賺取價差,還動用警力驅趕,他要統一蘭陽徹底改善門票控管問題。 昨天另有本報讀者爆料指出,日前曾經和好友4、5人進傳藝中心,只有1人買票,第1個人進去後從縫隙將門票遞出,其他人依樣畫葫蘆,得逞數次,把這麼好康的事說出來,實在是看不下去傳藝中心票務鬆散到這種程度,現在又傳出員工印門票去賣,這種A錢方式比印鈔票還快,令人不恥。 |
[@more@]
[辨正]在案例中,應作令人「不齒」才對。
[說明]
不恥:不以為羞恥。常見成語為「不恥下問」。見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不齒:羞與為伍。如:「他的作為,令人不齒。」。按:在此『齒』作動詞,是並列的意思。不想和對方並列,就是羞與為伍。
一般人因為少見「不齒」,常見「不恥」,遂因音同而誤用,同學們宜慎之。
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韓愈的〈師說〉非常有名,在該文中第五段:「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正好是本篇文章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恥相師:不以(認為)相師(互相學習)為羞恥。
君子不齒:君子不屑與之同列。
附帶說明另外有個成語是「恬然不恥」(亦作「恬不知恥」),意思是:有過錯卻不以為恥。句中的「不恥」亦是同樣用法。而本句成語中的「恬」,意義為「淡漠」,一般人常誤以為是「忝」,這個字是及物動詞「羞辱」。倘用此字,則意思說不通。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