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喪謝啟

先父走得突然,一時間,我也沒有什麼先父生前好友的地址可以寄送訃聞,我很怕把先父的喪禮辦得冷清,所幸先父的生前好友、長輩,靠著口耳相傳,將訊息傳播出去。因此,有些人我雖然沒能寄送訃聞,他們卻在得到消息後主動前來。有遠道的友人,專程登門拈香致祭,隨即趕返;或有致送香奠、花籃;也有人在海外、不克分身者,專電弔唁,這些寒冬中的溫暖,讓我得以在父喪的打擊下,打起精神,支持下去。

在先父的告別彌撒暨告別式當天,許多的童軍夥伴及教育界先進,特地趕來送他一程,把教堂擠個水洩不通。大家都穿著童軍制服與祭,整個公祭會場也由於童軍的參與服務,顯得秩序井然。

整個公祭,一開始由先父的好友林建榮立委,追述先父生平。而後童軍夥伴們在教育局文超順局長主祭下,以虔敬集會的形式,向先父致敬。大家看著由先父的學生蕭維武老師及宜君老師,利用短短幾天所製成先父的影像簡報,追懷先父的童軍身影。當宋國強老師的安息號音吹起,追思氣氛莊嚴肅穆,此時我也禁不住情緒,跟著落下淚來。

先父的後事,終於圓滿完成,這段期間,來自眾人的幫忙與慰問,我感念於心,只是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加上有太多人我可能名字和人物對不上來,也就無法一一列舉,只有刊登一則父喪謝啟,聊表寸心。

先父臨終前,係因心因性休克路倒,一時不被注意,幸虧有美晶家族公司的店員林淑慧小姐母子及縣議員候選人施煥沖先生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夏澤湖先生路過,主動報案、營救,夏先生且積極奔走,找尋家屬。在澆薄的世道中,這樣的人性溫暖,特別要表彰出來。

以下的謝啟內容,我花錢在今天全省聯合報的地方版報頭刊登:

先父譚公道城府君慟於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廿日,因心因性休克路倒道旁,雖有路人林淑慧女士母子及夏澤湖先生挺身報案搶救,惜仍回天乏術。三位義士仁慈義勇,家屬感念在心。

先父之喪渥蒙

中國童子軍總會、台灣省童軍會及宜蘭縣童軍會諸位先父生前好友與教育界諸先進,寵賜厚儀或親臨弔唁,於公祭中全體著童軍服,以肅穆方式追思送先父最後一程,雲情高誼,歿榮存感,感篆靡既,謹此致

棘人譚家豐及親族敬啟

[@more@]

刊登於95/1/7聯合報全國地方版的啟事直式為標準應用文正統格式

刊登於95/1/7聯合報C1版掃瞄檔

這是因應報紙版面,不得已的橫寫。

這兩張圖檔且置於此,未來我教應用文課時,可以拿來做教材。

追念爸爸

元旦,真好的日子,我卻沒有倒數跨年的興奮喜悅。因為今天我必須要送爸爸最後一程。此後我將成為一個無父無母的人,必須要自己獨立起來,雖然這是人間必經的路程,但思之憮然,不禁泫然淚下。

原本和爸爸期待,國民黨重獲宜蘭政權的此刻,終於可以是由官方正式辦理升旗典禮的好日子相偕參加升旗的,現在全部落空。未來我或許可以代替他來,但卻沒有辦法再與他同時出現在這個會場上,看著迎風招展的旗幟飛舞了。遺憾,造化弄人。

今天要送爸爸離開,我把前幾天寫的追念爸爸的一篇文字(提供給公祭生平介紹人參酌),刊在後面,做為對他最後的告別。爸爸請放心離去。

[@more@]

父親走了!

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在十二月二十日,永遠的離開我們。

佛家說「人生無常」,想不到「無常」這麼地殘忍與可怕!地方法院檢察署的檢察官相驗,說他是心因性休克所引起的結果,我一直沒能明白,父親雖有高血壓,藥物總是按時服用,當天天氣也還不錯,怎麼會在騎著腳踏車自火車站取票返家的途中,就這麼地拋下我們?前幾天他還和我們親戚、他的孫女逗笑,林建榮立委、陳晃男老師都在他離開前先後和他聊得很高興,但他說走就走,我們卻再也無法親炙他的身影。爸,您的長孫還沒能讓您替他過週歲呢,為何走得這麼急?

我們家是東北籍,父親在家裡,原名叫海通。國共內戰方殷時,他是家裡的么子,恰好到姐姐家去玩,眼看國事日趨險惡,於是更換姓名,跟著姐姐、姐夫隨軍,千山萬水輾轉來到這國土極東的一隅小島──他日後生長、成家、事業發展以及埋骨的臺灣。

父親很重友情,隨著姑父、姑母的軍隊移防,父親在台灣,也先後待過許多地方。他在台東念小學,至今還與當年的同學保持連繫,結伴同遊;他曾到鳳山讀軍校,也識得一些過命的朋友。但他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在宜蘭。父親是我宜蘭高中的學長,他在高中時期結識了我的母親──徐惠美女士,兩人相戀。那個時候,台灣民間不太贊成女兒嫁給外省人,生怕反攻大陸後,女兒會跟著外省人遠赴中原,先母卻毅然決意結婚。在先母過世後,他在皮夾總是留著先母的像片,每到一處旅遊地方,總會對著像片愛憐地告訴先母:「這是何地?風景如何秀麗?」鶼鰈情深。我不免想到,在先母祭日行將滿三年之際,捨不下先母的他,是否才這樣離去?

父親喜歡大自然,喜歡原野、森林,喜歡和年輕朋友在一起。早年他也曾應救國團的邀請,帶隊前往太平山登山。但他主要還是投入在童子軍活動上。父親這一生,可以說和童子軍結下了不解之緣。打我出生起,先父即在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服務,從台北陽明山的營地到總會在市區的辦公室,在在充滿著他活動的身影。即便是後來回宜蘭投身教育工作,他也是縣內童軍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的足跡從國內跨越到海外,在山巔、在水湄、在曠野、在茂林,營火集會裡的唱唱跳跳,或是吆喝童子軍們快快行動,可以說童子軍在哪裡,他就會在哪裡。父親的聲音洪亮,不怒而威,吼叫起來驚天動地,儘管露營後的他常會沙啞著聲音回來,埋頭大睡,讓先母老要叨念著他,但下次活動一來,就又忘了先前的疲乏,玩得不亦樂乎。

父親在童軍界活躍這麼久,可是我一直不很清楚父親在童軍界的地位。畢竟身為教師的孩子,當別人聽說我是譚道城的孩子,在求學期間,多半成為我的束縛,偏偏在宜蘭的教育界,他又是這麼地有名,害我私下都不免抱怨,為何我這麼「苦命」,別人都不必碰到的要求,換到我,就這也不行,那也不成。這樣的經驗,一直到我大學時參加羅浮團,我發現竟然在外縣市的童軍夥伴都認識我父親,我才感受到父親對童軍的投入,感到與有榮焉。

三年多前,父親自教育界退休,意欲照料有病的先母,惜先母卻在不久因病棄世,先父心情沉鬱。所幸後來他因不必照顧妻子,得空後,反而更能積極投入縣內的童軍活動。我們做子女的心想,能讓父親專心投注在他一生摯愛的童軍活動,並與三指世界的老老少少同歡共聚,對他來說才是得其所哉。

父親是四顆木章的持有人。在童軍界,一顆木章就很了不起了,他卻是擁有這樣的資歷。他生前一直很盼望我也能參加木章訓練,可惜我因為服務於私立學校,比較沒有這樣的時間,是他深感遺憾的事,但願我能夠完成他的心願。

主持彌撒的神父說,人的標準或許有其看法,與上帝的旨意往往不見得能相合,但在上帝的權衡下,人也只好相信祂的安排。爸爸,我們還是不捨您的離去,比較安慰的是您將與母親相聚於天國。父親,願您一路好走,縱然您或許還有許多未竟的事,但請您不要牽掛,家庭、妹妹我都會好好照顧,您請安息。

附:網路上可以看到的爸爸的童子軍足跡:

中國童子軍總會大事紀:民國84年(32卷第8期24頁)

中國童子軍總會大事紀:民國85年(33卷第5期42頁)

中國童子軍月刊34卷第1期19頁

中國童子軍月刊35卷第1期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