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相關新聞:寶螺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貨幣
貝殼真好玩 寶貝家族讓你開眼界
張議顯以此為業 收藏的龍宮貝 價逾25萬 綠博展出的 全是他家提供
本報記者吳淑君
「貝殼真好玩,真趣味!」宜蘭縣蘇澳鎮民張全福從貝殼買賣到迷上貝殼、收集貝殼,還全家總動員,連二兒子張議顯也以此為職業;而今年的宜蘭綠色博覽會寶貝館用的,全是他家的貝殼,讓遊客大開眼界。
【2005-03-18/聯合報/C2版/宜蘭縣新聞】
九年前,一名漁民網到一顆龍宮貝,拿給開鐵工廠的張全福轉賣,因利潤好到讓他嚇一跳,從此他就向漁民收購貝殼;許多貝殼玩家一旦得知張全福又有新「寶貝」,半夜兩點也會來敲門。
張全福的家人耳濡目染,也對貝殼產生濃厚興趣;他的二兒子張議顯退伍後更一頭栽進貝殼世界。
張議顯說,海貝大多生長在深海裡,南方澳沒有專門捕貝船。因此,會被撈到是一連串的意外;且往往撈到的,都很稀有,甚至是世上獨一無二,玩家們寶貝萬分。他收購的一顆寺町寶螺,去年就被德國博物館珍藏。
不過,貝殼大小只要差0.1公分,身價就不一樣。他曾經擁有一顆9.7公分的雪山羽螺,是台灣最長的,卻不慎被小侄子摔斷了。一名外商看了心疼不已,但對方還是買回去,然後慢慢黏合。
張議顯說,菲律賓有世界貝殼集散中心之稱,他認為台灣才是貝殼的藏寶庫,南方澳更是藏寶庫的重鎮。因為,著名的龍宮貝,第一顆是在4、50年前,於南沙群島被發現;但後來,找到的卻全在宜蘭龜山島附近海域。
他表示,龍宮貝的紋路狀似絢麗的紅黃色火焰,外形猶如一座宏偉的宮殿,讓人驚豔。他有一顆約22公分,價值25萬元以上。
今年宜蘭綠色博覽會寶貝館展出的200多種稀珍貝殼標本、活體,全是張議顯免費提供的。他晚上就睡在寶貝館裡,守護貝殼,非常辛苦,但只要能讓遊客對貝殼多一點認識,一切就值得了。
「貝殼是不是要換殼才會長大?」這是許多遊客的問題。他說,貝殼是把內部的成分溶化掉,再去長外殼,和寄居蟹完全不相同。
另外,貝殼的習性也很有趣,像綴殼螺會黏附許多石頭、小貝殼在身上,用來偽裝保護自己;海兔螺的殼是白色,肉是黑色,行進時會把殼包成黑色,可能是要讓敵人誤以為牠有毒,離遠一點。
張議顯計畫在南方澳成立「寶貝館」,永久珍藏屬於宜蘭的寶貝;並嘗試養活體龍宮貝,因為龍宮貝棲地被漁網覆蓋嚴重,生態浩劫,要快點搶救,不能讓外國人專美於前。
圖說「張議顯珍藏、買賣貝殼,在貝殼世界闖出一片天。他手中的龍宮貝價值25萬元以上,是宜蘭的特產。2005-03-18/聯合報/C2版/宜蘭縣新聞」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