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會徵文整理]校外教學[@more@]【本週創意 SUPER 點子王】peggy(台中縣神岡國小)
報載大陸某遊樂場的【天旋地轉】設施將4個遊客給甩了出來,校外教學也曾經是我的最怕,因為地點千篇一律是各遊樂區,孩子玩得高興,老師卻提心吊膽,深怕有個閃失,怎賠得起呀!幸好這幾年教育風氣改變,加上家長和社區也願意配合,因此可有更多樣化、對學生更有益的戶外教學模式,且也不限於全學年出遊方式,有時配合家長背景做班級特色教學也很不錯。以下是2個曾辦過的戶外教學模式:
【一年級】
這是迷迷糊糊、沒有地域概念的一群,連在校內都會迷路了,更何況是離開校門!就為他們來個認識社區之旅吧!事先和郵局、鄉公所、農會、水利局、電力公司、警察局、戶政事務所、圖書館、衛生所……等學校附近的公務機關聯絡,安排好參訪時間和人數,以及參觀路線,屆時就可以學校為圓心,一一參觀這些地方並聽取解說。沿路的菜市場、書局、超商、診所等生活圈也可一併介紹,讓孩子認識學校及社區的環境。
我學區附近有地震紀念碑(屯子腳大地震),所以帶孩子去弔唁一番後,順便到隔壁的土地公廟合掌拜一下,回校時路經的媽祖廟當然不可錯過,拜拜兼拿平安符,家長就不會忌諱孩子到紀念碑是否沾染晦氣了。
若碰上大方的公務機關,還有許多小禮物或點心可拿唷!孩子們不但開心逛大街,還有吃有玩有拿,個個都笑呵呵。因為孩子太小,學年總人數又多,為了途中的安全維護,可以商請數位愛心媽媽同行,協助管理秩序,尤其是過馬路時的交通指揮更是重要。
【二年級】
班上有個小朋友就住在後校門邊,且是有數十年歷史的傳統老冰店,專做枝仔冰、大冰塊、以及以前退伍老兵推著腳踏車沿街叫賣的ㄅㄚü ㄅㄨ,是地方一大特色。事先聯繫,並教導孩子參觀禮儀後就可步行前往啦!
在阿公阿媽的示範及解說後,每個孩子自己親手做枝仔冰、袋冰,並流著口水等冰棒凝固(阿公阿媽怕口水流成河,乾脆請他們免費吃冰了~~),然後興高采烈的帶著自己的收穫回家和家人分享,不但讓孩子認識傳統技藝,也是他們珍貴的回憶。
因為冰棒易溶化,最好算準參觀時間,等拿到冰棒正好回校放學是最理想的,免得半路上冰棒溶了,孩子可是會哭的唷!
【優秀作品入選,依來稿時間順序排列】
1.issen(台中縣月眉國小)
校外教學,除了參訪學校附近的名勝或機構之外,我覺得最棒的就是參與當地的節慶或活動,因為這類活動通常有明確的意義或目標,且能讓孩子得到統整性的概念,老師在帶領孩子參與時,只需要規劃時間和參觀動線,可說是現成的活教材。
我在台南縣實習時,就曾和幾位老師合辦一場校外教學,分享如下:
◎活動名稱:文化嘉年華
◎活動內容:參觀文化局以及「南瀛文化藝術節」展覽活動
◎活動地點:文化局各展覽室
◎設計過程:
1、規劃路線:老師最好要先自己走一趟,挑選特定幾個參觀點,挑選原則一要貼近孩子的生活,二要能引起孩子學習興趣,與其走馬看花,不如重點式的讓孩子看個清楚。
2、學習單的設計:以簡單易操作為重點,並且能在活動中找到答案,多用勾選題或自由表現(如繪畫或作文),不要讓孩子出門遊玩,卻又被學習單壞了興致。
3、學習手冊:因我們是多位老師合作,所以在每一個參觀點都設計了一張簡單的學習單,後來就集合成一本手冊,內容有:
(1)學習單。
(2)要攜帶的東西。
(3)路線圖。
(4)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5)分組名單(讓孩子在出發前就清楚自己的小組員)
(6)各參觀點的簡介。(展覽活動都有簡介,老師只需摘取大意,讓小朋友在出發前就了解將要參觀的東西)
(7)回饋單。(檢視自己的表現,做反省的學習)
◎其他說明:
1、地點最好是步行可達的地方,因為最容易安排,且在路程中也可以認識學校附近的環境,一舉兩得。
2、分工要細膩,校外教學不比在教室內上課,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最好一班要有兩位老師(或家長)帶領。另外,行前說明尤其重要,讓孩子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充分的行前準備,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孩子學習起來也會比較紮實有效。
2.台北縣的小茉莉(樹林市彭福國小)
對新老師而言,校外教學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離開了教室,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真的是責任重大。為了這個挑戰,我開始去思考如何因應。一開始,先讓家長知道整個活動的情形且請家長協助幫忙。我發了一張通知單,通知單上說明了整個活動並有無家長可以一同前往。
再來,我將全班孩子分組,讓可以去幫忙的家長編列為組長,並告知孩子。為了讓組別運作更加順利,我加了些小動作。例如,可參與之家長的孩子就成為該組的副組長,幫忙協助。同時,先利用導師時間請孩子做一小張自我介紹的名片給各組組長媽媽(或爸爸),讓他們先認識孩子(當然副組長要協助)。當然,每一組有著自己的組名和協定遵守的規定,這也請副組長幫忙傳達給組長知道。(這些工作讓組長媽媽和副組長孩子間增加了很多親子互動,很有趣喔!)
而在戶外教學的地點上,學年老師會視當時孩子學習的情形來共同討論,戶外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去玩,而是「寓教於樂」,如何讓孩子們透過這一天的戶外教學學習到新的東西是最大的考量要點。我發現在一些有導覽人員的地點,例如淡水紅樹林生態園區、捷運公司等,不只是孩子們,連老師也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機構都有一定的規模,因此票價也不會太貴,很適合安排為戶外教學的地點。您不妨參考一下囉!
3. 毓璟(苗栗縣通霄國小實習老師 )
我來分享「校外教學學習單」的看法,我認為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或勾選的學習單,有時因為問題太難時學生又無法體會,但問題太簡單又流於形式,此「小小觀察家」活動是以「看、聽、聞、嚐、摸」為要領,只要離開教室的校內或校外教學,都適用喔!!
活動進行方式如下:
1. 必須先跟學生說明回來之後要做「小小觀察家」活動,並將五個問題先告訴他們:「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什麼?你嚐到什麼?你聞到什麼?以及你摸到什麼?」,如此回來才能討論及分享。
2. 每組發一張海報、奇異筆(可以事先請小朋友帶彩色筆),將組員對五個問題所發現的,寫或畫在海報上,各組再出來分享。
3. 此活動可以藉此了解學生學到什麼、觀察到什麼,並且能激起相當大的回饋喔!並且小朋友的觀點不一定跟大人一樣,他們會觀察及分享許多很特別的東西,如此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觀察力、感受力、體驗力及發表能力,而不會只流於出去吃吃喝喝或是老師不停的講說。同時老師可以藉由他們的分享,適時的補充及解答學生的疑惑,讓師生都有所成長。
4. 經驗分享:有一次到植物園校外教學後有一組說到「嚐到血的味道」學會注意安全,原來是因為自己太貪玩被石頭絆倒了;有如此的體驗後,相信同學們從中更容易去學習到注意安全的課題。另外有一次去參觀寺廟,有人分享到他們「聽到班上同學的嬉鬧聲」,覺得這樣對神明很不尊敬;此時老師可藉此來個品格教育,更能收預期之成效喔。
4.李怡慧(彰化縣大城國小)
「校外教學」對國小低年級的老師而言真的是一大考驗,所以老師行前的準備顯得格外重要。以今年我們學校到「台灣花卉博覽會」校外教學為例:
﹝一﹞出發前的準備
1.事前探勘
我利用假日帶著家人先去「花博」逛逛,並且了解花博的概況,再上網蒐集資料,最後再和小朋友共同規劃路線。
2.校外教學的課程延伸─每日一句「花的諺語」
我蒐集一些花的諺語,例如:惜花連盆,惜子連孫﹝閩南語﹞。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國語﹞。每天請小朋友抄在聯絡簿上,回家和家人討論諺語的涵義或引申義,隔天到學校和全班小朋友分享。
3. 校外教學的課程延伸─「花花世界」
我們班的愛心媽媽從報紙上蒐集了很多有關「花博之花」、「花博食用花卉」、「花博有毒花卉」等資料,我也蒐集了一些有關「花的短詩」,我將這些資料整理後貼在公佈欄上,讓小朋友自由閱讀。
4.我們的約定
﹝1﹞ 將小朋友分組,各組依顏色區分,組長拿大旗子,組員拿小旗子,每個旗子上都有貼小朋友的姓名貼紙。
﹝2﹞ 和小朋友討論校外教學的注意事項。例如:不可以脫隊、不可以帶錢,違規的人回來要幫忙排桌子。旗子要回收,旗子在,回來加10分;旗子丟了,回來扣5分。
﹝3﹞ 徵求2位愛心媽媽,協助老師照顧特殊兒童和處理一些緊急的事情。
﹝二﹞我們出發了
1.定點旅遊
像我們那次花博會只規劃3個大點,包括:「花鹿貝比」、「兒童庭園」、「花卉主題館」,讓小朋友可以玩得盡興,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知識。我們那天很幸運正好遇到花博娃娃在遊園,小朋友不但和娃娃照相,而且還近距離的和娃娃抱抱、握握手。
2.集體行動
全班一定要團體行動,遇到洗手間我通常也會要求小朋友都要去上廁所,小朋友的所有活動都不可以離開老師的視線。遇到特殊問題盡量交代愛心媽媽協助處理。
﹝三﹞滿載而歸
校外教學回來請小朋友完成一張學習單、將當天快樂的情形畫起來並且說說自己的感想。沒有參加的小朋友也請他們畫出他們曾經玩過的地方,並且說說自己和家人出去玩的經驗。
5.小鈴子(花蓮縣國小)
進行戶外教學時,顧名思意就是將孩子們帶到校外從事教學活動。走出了校園最令人擔憂的便是孩子們的安全問題、孩子們的出校行蹤難以讓老師掌握。所以,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們,我會於出發前為孩子們製作名牌,上面除了寫有孩子的名字外,亦寫下了學校及老師手機等聯絡電話,並叮嚀孩子隨身攜帶2~5元以備不時之需。
我也會為孩子們進行分組,每組5人左右。指定頑皮的孩子當組長,排在該組最前面;指定聰明乖巧的孩子當副組長,排在該組最後面,其可負起為老師趕鴨的責任。這樣的分組方式由孩子管理孩子,可避免老師的照顧不週。
整個戶外教學活動採以小組競賽方式,出發前發給每組一個扇子,當該組具良好行為表現時,發給貼紙,各組並將自己那組得到的貼紙貼在扇子上,第一名的那組回學校後可和老師換獎勵品。這樣的競賽方式可彌補老師在若大空間無法完全管理孩子的缺失。
整個戶外教學當然會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倘若參與戶外教學的家長夠多,老師可請每位家長分別代領各組。如此,孩子的安危得到最好的照料,孩子也可經由愛心家長對參觀物的講解,得到充分的學習。
以上是個人小小經驗分享,請多多指教!
6.曾秀雲(高雄市 )
說到戶外教學,學生都相當興奮,說實在我自己也很期待,因為長期被框在學校圍牆內,著實需要走出蕃籬迎向大自然。走入校外,實際體驗生活並應證課本上的知識,尋找書中的場景,拜訪故事中的主角,不論是人或物,如此親身經歷達到學以致用及活潑教學之目的。
出門前,我會將孩子分組,選出組長及副組長並取隊名以便集合管理之需。且將學習單或作業先設計好,並對孩子們作一番講解,以利全組行前準備,全員分工完成任務。而地點的選擇大致就是與課程相關者、知性之旅或體驗不同的生活型態,如古蹟探訪、農村生活、科學挑戰、體能訓練、訪問育幼院、少年法庭角色扮演或主題展覽參觀等等。藉此也讓孩子學習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分工合作、守法守紀之團體生活,體驗與家庭式不同的互動關係。
至於安全考量上,若是班群或學年團體行動,旅行社通常也會提供輔導員協助;而單是班級活動,顧慮經費的話,我通常會竭力邀請家長參與協助管理,地點與課程的選擇上就以靜態居多。其實現在旅行社設計許多體驗性質的活動,有吃、有實際操作與體驗並又有成品作紀念,著實可考量與之合作,事先可與之討論提出我們所欲達到的教學效果與目的而作完整之教學活動。
長期被拘束的身心需要獲得適度的舒展,有時不必受限於是否與教育有關,全班一起去爬山野餐,很簡單的出走,師生的身心藉由大自然的洗滌,關係會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改變喲!
7.格培(彰化縣 )
對孩子而言,最期待的活動莫過於校外教學了;然而對老師而言,可能因為學生的安全問題、秩序的管理等問題,而增加心理負擔,且一趟校外教學到底對學生有多大的助益,都必須慎加考量。根據過去的校外教學經驗,與諸位分享個人淺見。
*配合課程,實施體驗與實作的校外教學
在二下的生活課程中有一個單元為公共服務,內容除了認識社區中為我們服務的消防隊員外,也介紹了有關急難的處理與尋求協助的方式。因此,紙上談兵不如親自去參觀消防局,讓孩子知道消防局的服務內容、認識消防工具、火災通報的要點、滅火器、緩降梯的實際操作,濃煙通道的逃生體驗。
*校外教學前的準備
在教授課程中,可以先和孩子討論,發展出一些問題作為參觀消防局的學習重點(例如:孩子對怎麼在失火的情況中逃生、以及消防隊員如何救火很感興趣,所以可以請孩子先將問題記下來,於校外教學中再去訪問、了解)。其次,教師可將校外教學中部份認知性內容或實際操作的步驟,在課堂中先簡單介紹,讓孩子具備基本觀念。最後,在出發前讓孩子知道有哪些關卡、活動流程、及注意事項,可以讓孩子更清楚的參與活動。
*動靜態活動交雜,提升學習興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所以在活動的安排上,建議可以以靜態的參觀、聽解說,與動態的實作、體驗交雜(例如:逃生方法解說→濃煙通道體驗→認識消防器材→噴水柱體驗),才不致讓煩悶的靜態活動削減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靜態的參觀、解說課程中,可以運用有獎徵答活動,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設計學習單,加強學習效果
舉行校外教學後,可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學習單,於課堂中討論、複習所學的知識與技巧,來加深學習效果。
至於在校外教學的秩序管理上,老師在行前可以明訂戶外教學的行為賞罰,活動中運用哨子來管理秩序,先在學校教好學生聽從哨聲行動(例如:吹一長聲表示集合、吹三聲表示整隊),並且將學生分小隊,以小隊集體活動,並且指定小隊長,來負責協助管理隊員、控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