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會徵文整理]校園上課 [@more@]
【本週創意 SUPER 點子王】粉紅珠(高雄市福東國小)
這是去年我在華山國小所進行的課程活動「驚鏽華山」…
一、教學對象:六年級
二、教學單元:自然科「防鏽」概念
三、教學活動:
1. 認識鐵製品生鏽的原因及防鏽方法。
2. 各班成立六組「驚鏽華山」(音似「錦繡華山」)特蒐小組,
帶著調查表在校園中指定地點進行地毯式搜索,(各組不同範圍)
依照位置、生鏽情況、影響三向度進行調查紀錄,並畫上紅綠燈記號標明危險程度,最後加上心得建議。
3. 將各班各組調查表集結成「驚鏽華山調查總報告」,並在最末頁加上每一位小調查員的簽名(讓他們非常有參與感!)
4. 各班派一位代表齊將總報告書成呈給總務主任。
5. 總務主任閱畢,在回饋欄上寫下對小調查員們的評語,並將報告書複印一份做為維修參考依據,較為嚴重的生鏽部分其實已編列經費準備進行整修工程了!
6. 我將主任的評語唸給同學們聽,嘉許大家的用心,從孩子們的神氣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哇!我們的建議學校真的採納了耶!老師是來真的!」
【優秀作品入選,依來稿時間順序排列】
1.鳳儀(南投草屯商工 )
高職商科課程裡有行銷或者有關商業經營的課程,老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學校裡的合作社內上課,「合作社」是學生常常出入的地方,也因為習慣而忽略許多東西,但經過老師稍加說明或實體操作後,反而會讓學生更快明瞭或記憶課本所教授的東西。
例如:可以讓學生自己將產品上架,瞭解貨品如何排放,如何分類,會讓購買者清楚明瞭。可以讓學生為合作社設計出一套行銷廣告的企劃,或設計一些促銷手法。也可以透過合作社內的產品讓學生實地瞭解各廠商產品的組合廣度與深度。
如果是國小的學生,也可以透過老師的設計活動,運用數學裡面的加減乘除的方式,透過在合作社模稜買賣的方式,讓小朋友們對數字的敏感度提高。
2.小珍珍( 高雄市立前金幼稚園)
活動名稱:尋找前幼的寶藏
年齡:大班(已在本園上學一年了)
活動靈感:尋寶遊戲
道具:校園各景點之圖片(照片或繪圖)、信封袋、禮盒(可當場享用的更佳)
前置作業:將各景點圖片裝入信封袋放置於校園隱密處(如盆栽、樹叢中、遊樂器材,需留意別被當成垃圾處理掉。)
活動方式:
1、 老師展示收到一封署名給本班的信,內容卻是一個圖片(如升旗台)。引導小朋友討論,對於此信件的看法或想法(大班孩子會作尋寶的聯想),再帶領全班一起去該處尋找線索。
2、 找到第二個信封者,可打開看內容、說出圖示內容,並擔任小隊長帶領全班到圖示之處。(隊伍才不會混亂)
3、 依次類推,倒數第二個的線索圖示為教室中某角落;最後一張圖示即為禮盒的包裝或符號,找到者待大家集合畢,再當場揭曉、分享。
4、 後續活動,當然需要全班再次回顧所有的線索:圖示順序、是誰找到的、寶藏是什麼…。也可以畫下來當成活動紀錄,四開、八開或四格漫畫的方式,配上活動照片就是很好的學習檔案了。
3.issen(台中縣國小 )
走到校園教學,我深深覺得,只要能細心的尋找,校園裡可以利用的資源實在很
多。
一、校園裡的寫作:
我發現似乎多數的孩子都不大喜歡寫作文,常常都是缺乏靈感,這時除了老師適時
的引導之外,環境的營造也很重要。曾經,我出了一道接寫作文,題目是:「和( )
一起飛」,為了增強孩子對飛的體驗,我邀請孩子們到樹下,觀察樹上的鳥兒,體
驗風的感覺,然後席地而坐,就在樹下寫起作文。這對孩子似乎是很新奇的經驗,
一邊欣賞校園風景,一邊寫作,看不到孩子對著稿紙發呆,結果寫出來的東西,確
實很有感覺,甚至有小朋友說:「我覺得在樹下比較寫的出來耶!」
二、自然觀察:
拿空白的數學作業簿,當做「自然觀察簿」,邀請孩子多多觀察校園裡的自然生物,
畫在作業簿裡,當做觀察紀錄,不但可以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還能讓孩子與校園
更加親近喔!
4.台北縣的小茉莉(樹林市彭福國小)
學校的操場角落有一處酒甕迷宮,是當時樹林酒廠要搬遷時送給學校的傳統酒甕,學校把這些酒甕做成了一個迷宮,讓孩子可以在裡面玩耍。不過由於迷宮過於簡單,對孩子的吸引力只維持了一下下,因此我透過活動的安排,讓孩子們重溫舊夢,也讓他們的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呢!
首先,我利用課堂和學生討論「迷宮兩節遊」的活動,每一組孩子發揮想像力,把他們熟悉的迷宮想成一個新的地點,可以招募別的同學前來參觀的地點,賦予這個迷宮新的玩法。例如有一組的孩子將迷宮佈置成好朋友的考驗關卡,來參加這個遊戲的兩個孩子只要通過迷宮的考驗,就可以領到「好朋友證書」,而一個人也可以和不同的對象重複參加。一時之間,把這個校園內熟悉的舊角落,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孩子們會去那兒玩,也會幫忙維護它。
除此之外,學校特殊的「欒樹」也是很棒的「戶外教學」景色。每年欒樹盛開時,總會找個時間帶孩子到校園內參觀,雖然我並不是教自然科的老師,但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欣賞眼光,更可以透過這些活動的進行,讓孩子們學習如何自治,如何在團體間守秩序,該安靜時安靜,可以盡情發洩時,盡情發揮自己的體力或是想像力,同時也培養師生的情誼。我大都利用每天掃完地後的最後一節課,帶孩子到戶外走走,除了鍛鍊眼睛、鍛鍊身體,也鍛鍊孩子們最豐富的笑聲和創意。
5.曾秀雲(高雄市 )
1. 校園內有一座三級古蹟─『崇聖祠』,是高雄市孔廟前身,更是學生學習鄉土,認識高雄文史的好所在。置身其中,想像先人在此吟詩作對、祭孔大典八佾舞表演、家長學生朝聖景況,如歷歷在目;在他身後有一排碑林,碑文記載著古先帝或大臣之下馬碑。孩子們拓印著斑駁碑文,試圖尋找碑文中的主角人物及到訪之年代史事。
2. 大榕樹─與中華民國一起誕生的老樹。碩大的身軀,大大的樹蔭,涼風吹來,夏季裡是全校最涼爽之處,上任何課都好。數學長度的丈量、校內寫生、團康活動、還有前陣子榕樹爺爺有蟲害,樹醫生為他作醫治及保養工作,全校發起祈福活動將祈福卡、彩蛋懸掛在他的樹枝上,來場生命教育課程。
3. 學校還有老樹印度黃檀、泮月池〈水生生物〉、資源回收場及落葉掩埋場、殘障坡道〈身心體驗〉,都是上自然與科技、生活及綜合課程的好地點。甚至還有一座孝親亭,亭內彩繪著24孝故事,也是和學生說故事的佳所。
4. 校園處處有學習,需要我們多發揮想像與用心發現,相信師生學習生活更多采。
6. 李怡慧( 彰化縣大城國小 )
「小朋友,外面排隊了!」「YA!」每當我們小朋友聽到我說這句話,他們總是會興奮不已,有的人帶帽子,有的人帶水,他們正期待老師給他們一個驚奇。走!讓我們一起去做校園探索吧!﹝以下是我曾經做過的校園內的戶外教學活動。﹞
1. 利用校園內的大幅壁畫做教學:
例如:利用「交通安全」的壁畫,讓小朋友像在看漫畫一樣的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利用「野生動物」的壁畫,讓小朋友蒐集動物的資料,說說看你在哪裡看過這些動物?動物有什麼特徵或什麼特別的習性?再請小朋友模仿壁畫中動物的動作,最後我會幫小朋友和自己喜歡的動物壁畫合照。
對於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壁畫」對他們很有吸引力。老師也可以讓他們看圖說故事,這不但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說話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2. 利用校園內的「青青香草原」、「假山」、「忘憂池」做教學:
可以讓小朋友認識校園的常見植物,生活中的香草植物和水生動植物,而且因為這些生物看得到、摸得到,所以可以加深小朋友的印象。
3. 校園環境和課程結合:
例如:我們曾教過「沙灘遊戲」這首歌,當時我就帶小朋友到平常不用的跳遠場地堆沙堡,讓小朋友真正體會到沙灘遊戲的樂趣。又例如:國語課教到「扮家家」,我就帶小朋友到操場邊的木麻黃樹下,檢拾木麻黃的葉子當麵線、種子當貢丸,大夥發揮創意玩起了扮家家。
4. 自編教材配合校園資源:
例如:我們學校今年決定將木棉樹砍下來做成椅子和涼亭,所以我趁著木棉樹要砍之前帶小朋友去撿木棉,端午節我去買一些中國風的布料和其他材料,還有小朋友撿的木棉,教每個人做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香包。又例如:我教小朋友用色紙和竹筷子做成小旗子,再配合學習單,讓小朋友分組去做校園探索的活動。
總之,老師一定要先了解學校的校園環境才能充分運用校園資源。「校園教學」真的很有趣,各位老師可以試試看!
7.格培(彰化縣 )
校園內許多地點,都是最佳的戶外教學地點,特別是教室的周圍就有許多教學的好場所。目前所任教的班級為一年級,教室在一樓,兩邊都有花圃與草地,在這片草地與花圃就可以實施統整教學。
首先,小一新生剛進入學校裡,認識校園環境是適應學校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在生活與綜合活動的課程設計中,可以先由觀察與認識教室週遭的環境,來幫助小一新生自己學會辨認就讀班級的所在位置,教導孩子辨認教室周圍特定的目標(例如:班牌的認識、教室左邊有橘色的遊樂設施,右邊有草地、花台、大王椰子樹……等),讓他們學會如何找到自己的教室所在。
其次在觀察教室週遭環境時,可以配合數學課程中的數字教學,學習0到10的數字與數數(例如:數數看教室附近有多少棵椰子樹、有幾個遊樂設施器材……等);同時藉由認識環境的活動中,進行注音符號教學與拼音練習(例如:拼、讀椰子樹、樹葉、螞蟻、花朵……等)。
此外,在認識教室週遭的環境過程中,亦可配合認識動、植物的生活課程,加深加廣的認識校園裡的生物,例如:觀察這一區域中有哪些動物、植物,認識動物及昆蟲,學習分辨昆蟲與動物的區別、了解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最後,可讓小朋友劃分花圃、草地,學習對環境的維護與照顧,以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責任感。所以,透過主題課程統整活動,可以豐富一個簡單的認識教室週遭環境的課程內容。
8.peggy(台中縣國小)
最近班上在玩【當校長】的活動,活動地點是校門、中走廊、以及各樓梯口或轉角,方式是向每個路過的人說一聲「早安!」、「你好!」、「小朋友慢慢走,不要奔跑喔!」……,時間則是從早上到校至放學為止的任何休息時間任選一時段。
構想起因是新生入學時,學生們看見校長、主任、老師們在校門口排成一排彎腰鞠躬歡迎新生,覺得師長們平時高高在上的形象似乎親和許多,所以他們偶爾會在下課時模仿、玩扮演校長遊戲。前陣子做繪本【花婆婆】導讀時,詢問他們現在能做什麼事,讓校園更美麗,學生自己提出扮演【當校長】的活動,讓師長及學生一進校門就有驚喜,創造一天美好的心;下課時也讓每個路過的師長或學生都有欣喜、而能以更愉快的心情迎接下一節課。因為獲得全班熱烈響應,於是就此拍板定案。
實施了近兩週,學生變得有禮貌許多,也發現平時導護老師的工作既瑣碎又複雜,也慢慢貼心了,常常聽到他們告誡違規的人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愛遲到的小朋友也慢慢能準時上學了,免得聽到同班學生跟他說:「你早,明天要早點起床哦!」。
雖然並不是全班在同一地點、同時間一起做這件事,但教學活動是無時無刻的,將教學活動延伸到全天的每一個時段、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不但能創造更大效益,學生也能在輕鬆自然的情境下成長。
9.曾如敏(台北市立西湖國中 )
約六年前的暑假,在永和國中教國三英文複習課程時,靈機一動,將學生帶往音樂教室上課。筆者利用所受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註一),將音樂融入英文第一、二冊中。
由筆者或琴藝佳的學生彈奏耳熟能詳的中、日、台、英文歌,甚至是世界名曲,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空港(日文歌曲,音發KUKO,機場之意)、思慕的人、Unchained Melody, Without You或少女的祈禱等。配合達氏較學法,運用耳朵和身體來感受、體驗,發展學生的節奏能力和音樂素養,以促成伸展身體與節奏的即興創作能力(謝鴻鳴,民83:4-6)。例如:四拍歌曲,筆者設計讓學生以擊掌拍手或各自轉圓圈,邊跟隨拍子邊唸英文句子或單字,等到樂句結束時,二人互相對拍或各自拍自己的大腿。例如:彈奏台語歌曲—傷心酒店、邊唸英文單字:”open, please,picture, spell,door”等,可利用一拍來唸一個單字,二人齊唸一個生字後,二人面對面互拍一次對方的手(即某人右手對拍對方的左手),或各自拍自己的大腿:或分為A、B二組,A組先唸一句課文,例如: “This is a park,” 再換
B組唸下一句: “There are trees, flowers, and birds in the park.”若音樂停止時,則全部學生都要停止唸。有時學生靜心聆聽,等音樂停止時,二人為一組的成員便互問英文單字或一人先唸句子,另一人跟在其後重複唸該句,宛如音樂中的輪唱,在達氏教學法中即所謂的『中斷卡農』。等到樂句再次彈奏時,學生就停止,他們在互問時,需分心傾聽何時音樂會想起。如此一邊要唸自己的句子,一邊又要注意聽音樂的拍子、起止,或等待另一組同學唸,一心二用及訓練記憶力乃是卡農的特色之一。
學生非得要專心一致,否則難以做到。這對學生來說不但好玩,又可訓練身心統合的協調能力,寓教於樂,將英語學習的成果深深烙印到學生心中(註二。)
後來調校,也用於西湖國中,並撰文榮獲中華民國創意協會徵文英文類佳作獎,並至香港數個大學交流。後來因為此文而二度獲邀至台北縣二個國中演講並分享英文創意教學。此乃拜筆者靈機一動,帶學生至寬敞的音樂教室上英文課,打破傳統的教室上課方式,並將多年學琴心得,透過謝鴻鳴老師所教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將英文與音樂融合為一體,發揮至淋漓盡致,師生同歡;再者筆今年在考碩士班口試時,秀了一段此特殊教學法(另一為本人擁有八歲級蛙泳全國冠軍及游泳教練證、救生證,並能教英、日文和體育),而被某位評審委員說本校需要如此優秀的學生,因而考取政治大學台灣研究碩士班(全程以英語授課並有十餘位外籍生)。以上皆因校園內的戶外教學—“校園上課,我有創意”
之賜。
註一:謝鴻鳴老師乃首位獲得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國際兒童暨成人全程教師文憑的華裔人士,而且達氏教學法乃與奧福、高大宜並列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
註二:自中華民國創意協會徵文曾如敏論文摘錄,並參考台灣師範大學教系碩士論文:曾郁敏之國小音樂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及謝鴻鳴老師提供之資料(含國立師大附中黃淑芬老師及鴻鳴達克羅士學會曾先生及大邱、小邱小姐協助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