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說得真是一針見血,大家遇到事情都認為教育是其中重要的解決方向,所以也養成一個壞習慣,反正只要推給教育單位,要教育機構納入課程中就好像沒有責任了。所以老師們很該死,要承擔這一切。如果那隻鹹豬手再不拿出去,我們這些老師真像是被性侵害的婦女,被害還要被怪不檢點。真是可怪極了。[@more@]教育桃花源 可喜?可悲?
![]()
孫善豪/政大政治系副教授、張君勱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教改的巨浪,一波高似一波。最新的浪頭,現在,是要減少文言文了。
在主事者看來,這是改革的義正辭嚴的大方向;在憂心者看來,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陰謀。兩相僵持,莫衷一是。
但或許還有另一個向度,是大家都忽略的,就是:「學校教育」並不等於「教育」;反之,學習,也不等於「在學校的學習」。
人是學習的動物,這是終身學習概念的基礎。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隨時隨地的。反之,教育也是永無止境、隨時隨地的。
這種終身教育/學習,分很多層次。最低的,是從最切身的周遭環境的學習;最高的,則是直接以最抽象的形式學習諸如E=MC2之類。之間,還分為許許多多的層次。而每個層次,又各有它們的學習與教育機制。
例如,如果你年滿二十,而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秦始皇、林肯、甘地何許人也
;不知道甚麼是DNA;不知道甚麼是分子、原子…,那麼,是你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如果你年滿二十,而不知道日本是內閣制,不知道美國現任總統是布希,不知道屏東在台南的南邊,那麼,是你的「媒體教育」出了問題。而如果你年滿二十,住在金門,卻不知道風獅爺;住在花蓮,卻不知道阿美族;住在基隆,卻不知道基隆是海港,那麼,對不起,就是你「自己的學習」有問題了!
我們的教改的主事者,似乎一直都忘了:他們所管轄的領域,其實只是學校教育的部分,而非教育本身。反而,他們似乎總是自我膨脹,以致彷彿出了學校,即毫無教育與學習可言。正因如此,所以他們總是想把所有的教育、把教育的所有層次,全都一古腦兒地擠壓塞入「學校教育」這個範疇裡。結果,所有本來不需要在學校教育裡被教、被學的東西(例如可以從媽媽就學到的母語,例如在課餘就可以從任何旅遊資訊學到的台灣地理歷史…等等),現在都要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環了———甚至是被當作同心圓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學習內容了!而原本該在學校裡學的,卻沒有時間學了。
這絕非正常的教育,而是教育的窄化、是學校教育的失職怠惰!如果學校裡教的,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不是讓我們的孩子在面對整個世界時可以與人溝通的知識,反而只是我們在家裡關起門來就可以告訴他們的,那麼我們何必要有學校?何必要有教育局、教育部?
有個笑話:聯合國曾對全世界的小朋友發出一份問卷:「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缺乏糧食,請問對此,你個人意見如何?」結果,歐洲的小朋友不懂甚麼叫「缺乏」;非洲的小朋友不懂甚麼叫「糧食」;亞洲的小朋友不懂甚麼叫「個人意見」;而美國的小朋友則不懂甚麼叫「世界許多國家」。
台灣,在一切都向美國看齊的同時,也要向這種可笑的「本土化」看齊嗎?
學校之所以可貴,正在於它可以讓人「家國天下」、可以讓人「放眼蒼穹」、可以讓人直接面對宇宙(上下四方、古往今來)。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對自己家的一氏一姓如數家珍、瞭若指掌,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麼,這種「桃花源」,究竟是可喜,還是可悲?
【2004/12/02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