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為: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北京的漢文史資料庫網址為http://www.hanculture.com/。[@more@]
兩岸漢文史資料庫 火線交鋒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
兩岸什麼都要爭,現在連漢文史資料庫也展開激烈競逐。北京文信傳文史研究院、大陸出版界及文化團體等單位組成的漢文化資訊聯盟,花了近五年時間完成「漢文史資料庫」,日前正式上線,免費開放民眾查詢,希望以科學立場來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
事實上,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這項工作,而且功能更強、資料更多,還逐年更新擴增。中研院更設計檢索功能和查詢系統,讓使用者透過最方便的方式,一窺古代生活與文化。
大陸的漢文史資料庫計畫涵蓋先秦時代至清道光20年(1840年)以前的所有重要文獻,並以經、史、子、集的原則來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而到目前止已收錄逾1億1千萬字、6698卷古典文獻和6萬8429幅圖片,對於古文獻之考証及學術研究有莫大的貢獻。
而中研院「漢籍全文資料庫」則早在1984年開始建構,迄今已20個年頭。收錄先秦至清末,書目共110種、近三億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文古籍資料庫。除了經史子集外,也有台灣方志、佛經、閩南語歌本等資料庫。預計明年上線的,還有「宋人傳記資料索隱」等20餘種書籍,約5500多萬字,以後每年將以四千萬字的速度,擴建資料庫。
漢籍全文資料庫使用的古籍版本,主要以繕本書為主,同時將多個版本納入,讓使用者可以進行不同版本的比較。並改變其他的資料庫以「頁」為單位的作法,以文章的「段」為單位顯示,配合研究者最需要的注疏、校勘,提高研究的便利性。
使用關鍵字查詢時,除了可以全部經典大規模的查詢外,更可以針對個別的古籍查詢,節省查詢時間與複雜性。另外,資料庫更與人名、朝代資料庫結合,使用者可以對作者,或是書中提到的人物,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如果是地名,更可以用中研院開發的GIS系統,在地圖上標示出相對位置,讓使用者明白地理關係,甚至是孔子的周遊路線。
另外,資料庫還有一項檢索功能,就是以單字或詞語查詢,除了古代人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之外,還可以統計某些詞彙出現的頻率,對於研究某個朝代習慣用語、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幫助。
中研院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為: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北京的漢文史資料庫網址為http://www.hanculture.com/。
中研院的漢籍全文資料庫除了台灣自己使用外,美國哈佛、史丹佛、匹茲堡;日本東京、京都;德國海德堡、英國牛津,以及以色列、捷克等國的大專院校,都已經向中研院購買整套資料庫,以平均一個字1.5元台幣、全部三億字的價格計算,全套購買要4.5億元,為國庫增加不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