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科的「建構式」革命?

【2004/11/26 聯合報】[@more@]

國文科的「建構式」革命?


涂釋仁/景美女中國文科教師(台北市)

位於第一線的高中國文教師,並不是對九十五學年度實施的高中課程暫行綱要「沒有任何強烈反對質疑聲」,更非一片和諧、萬眾一心。

學校於去年八月要推派代表參加「北區高級中學國文課程綱要修訂公聽會」時,放在國文老師桌上的,只有三張從網站上下載的草案。那三張資料透露:語體文將佔全部選文的百分之五十五;取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取消國學概要、應用文與文法修辭等舊有的選修課;新增的選修課是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論孟選讀與語文表達及應用;綱要附上了文言文選文四十篇。

去參加公聽會的老師回來說,那像是個宣達團,會中雖然也有老師質疑文言文比例偏低與選修課大幅變動的問題,但現在知道原來這些聲音被當作可忽略的、不夠「強烈」的質疑。老師們大多冷漠以對的原因是:歷來的教改、入學考試方式、課程設計等變革,那一次不是由上而下層層交辦?那一次不是由指導者為底下數以百萬計的老師和學生規畫出「正確」的方向?

我們的質疑不論表達得是否強烈,但絕對是很大的:

一、取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乃因「絕大多數老師根本不教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讓學生自己看」,不知道有無客觀數據可以提出?就筆者所待過的數個學校來看,還沒見過任何一位國文老師這樣做。相信絕大多數想在這個混亂的世代中為傳統文化延續生命的國文老師,看了這句話真是會心裡淌血。

更謂「新綱要硬性規定每冊都必須有一課(文化經典教材),強制老師一定要上,根本沒減少。」「文化經典教材」除論、孟外指的是韓、墨、老、莊,現今的各版課本本就有收錄,可是原來的文化教材中論、孟被嚴重壓縮,學、庸被完全剔除,如何能說「根本沒減少」?

二、暫行綱要中文言文若加上文化經典教材,其與語體文的比例約是一比一。可是再加上每學期兩學分的選修課後,因為選修課中的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與語文表達及應用是以語體文為主要內容,假若以上課時數來換算,語體文的學習在未來與文言文相較為二比一。有沒有那一位指導者可以肯定告訴我們這不會是發生在國文科的「建構式」革命?

三、加強本土意識已是當務之急,所以有區域文學選讀。這是一門「以學校所在區域為主之文學選讀的科目」,要「呈現文學在地性,激發學生對鄉土的認知與感情」,教材內容為「視學校所在地酌選當地優秀的作家作品」。規畫者有這樣可以把台灣細分再細分的大台灣意識當然是不錯,可是這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文學課程,是否適合應該以經典來奠基、以範文為學習對象的高中生呢?

四、公布文言文選文四十篇等於在走回頭路。從八十九年開始高中國文課本呈現的多樣面貌與豐富內容已然萎縮,四十篇選文將讓各家出版社謹守分寸,不敢踰越。而六冊課本最多也只能選廿五課左右的文言文,於是未來全台灣的國文老師勢必得忙著找時間補上課。開放課本熱鬧了幾年又幾乎繞回原點,再加上有一些課文還得經過部長的欽點才能入選,不禁想請問同行們,你們是否都平心靜氣呢?

【2004/11/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