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照鏡子的黃尾鴝

這篇報紙的報導真是太有意思了。當然也要歸功於這位嘉義的國小老師,捕捉了這麼有趣的畫面。

大自然的景象真是美好。

[@more@]【文/陳永順】

愛拍鳥類生態照片的嘉義市興安國小老師蘇義發,日前到八掌溪畔拍照時,發現一隻黃尾鴝在一輛轎車上足足演了半個鐘頭「顧影自憐」秀,神情豐富極了。他以數位相機連拍一百多張,「愛照鏡子的黃尾鴝」貼上學校網站後,學生們大呼:太有趣了!

黃尾鴝站到轎車左側的後視鏡上四處張望,突然發現車窗玻璃上的影子很眼熟,那ㄟ安呢,怎麼前面一隻、旁邊一隻,都和我長得一模一樣?(圖一)這傢伙竟然盯著我猛看,很白目ㄡ(圖二),竟敢侵犯我的地盤,啄你、踢你,識相的,趕快滾!(圖三)那隻夾著尾巴跑了,怎麼這裡還有一隻?還不走是不是?看我凌空飛踢的超高功夫!(圖四)唉,辛苦老半天,趕不走,算了,你不走,我走! 【2004/12/30 聯合報】

星雲大師說法(1)

第一場講座

佛教生命學 星雲大師:生命無常 共生吉祥

生命無常好美,它帶來變化,變化就有希望;生命各種存在,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無法獨自生存…


台北訊

國際佛光會創會會長星雲大師昨天晚上以「佛教的生命學」為題,昨天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開第一場佛學講座。他說,生命無常,但無常好美,它帶來變化,變化就有希望,只要大家對自己有信心,無常也蘊涵力量。

昨天的講座是三場中的首場,今天、明天晚上將續講「佛教的生死學」、「佛教的生活學」,每晚十時「人間衛視」將播出講座實況。

星雲大師自民國六十七年起,與大眾相約,年年於國父紀念館說法,至今已廿六年。

昨天傍晚,已有信眾由外縣市趕來聽法,也有上班族拎著電腦、公事包排隊入場。還有來不及索票的老人家心急地在場外等待空位,最後全場座無虛席,許多年輕民眾讓位給老菩薩,自願坐在走道上聽大師說法。

主辦單位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表示,估計昨天的聽眾約逾三千人。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委趙麗雲,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會長身分,上台帶領聽眾唱誦「三寶頌」,收攝塵心,並感謝天地因緣,聽聞佛法。

趙麗雲是星雲大師弟子,她說,台灣近年自殺率攀高,現在平均每小時有二點七四人自殺,對生命的輕忽、不愛惜,已讓人擔心;大師的生命學講座,正是對症下藥。

星雲大師首次以「佛教的生命學」為題演講,他認為,一般人只是活著,對生命究竟缺乏思考與了解,但他並不想講座流於抽象,於是特別請他的台語翻譯者慈惠法師以提問方式,問出一般人對生命的疑惑,再由大師以各項譬喻與佛法、個人體悟回答。

慈惠法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一般人對生命常有的迷惘,包括:生命由何而來?生命有何意義?要如何維持生命?各種不同生命要如何共處?地球上生命和自然又有何關連

?科技的進步又對生命帶來何種衝擊與改變?

星雲大師指出,生命到底是由何而來,就佛教觀點看,生命是無始無終的,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期的開始;生命的表現也不能只看這一期,應該看到過去生。

因此,死亡應該看成是「移民」,這個軀殼壞了,就打包行李,到下一個軀殼去。若要下次住在好的國度,就要今生努力種善因,為移民「投資」,死亡了,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星雲大師說,生命無常,許多人很怕「無常」,但他認為「無常給人很大的希望」,因為好和壞都有無常、都會變化。他過去是個窮小孩,但他勤勞、有愛心、樂於分享,終於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只要對自己不失去信心,任何的改變、無常,都可能帶來希望。

他也認為,人活著,不只是靠食物,而是靠信仰、理想,這些精神糧食才讓人活著有動力。

在世界上的各種生命,都要「共生吉祥」,因為各種存在,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關連的,無法獨自生存,也無法排斥哪一個。

他舉五指比喻,食指認為自己最有權力,老是指著別人;中指長最高,無名指卻是鑽石戒指的歸宿,最是珠光寶氣。最短小的小指不吭氣,等雙手合十,就知道:「我才是五兄弟裡最靠近佛祖的呀!」

【2004-12-25/聯合報/C3版/弘法大會專輯】


佛教生命學

生命是體 生死是相 生活是用

死亡只是這一期生命轉換成另一期生命 因果通達三世 放生不如護生


台北訊

佛教常講,人世間有三個原則,即所謂的體、相、用。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

所謂生命是什麼意思?不光是人有生命,動物、樹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甚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個地球都有生命。

佛教有兩句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流水潺潺,那是佛陀在對我們說法呀!山巒疊翠、花草樹木,都是諸佛如來的法身妙用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生命,可是我們對生命探討的知識卻很缺乏。

生命不僅只於生活中的吃飯、穿衣。在我的了解,人的死亡也是生命中的一個階段,死亡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死亡只是這一期的生命轉換成另一期的生命,就像時鐘,一、二、三、四……走到十二,還要再回過頭來。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另外一期生命繼續開始。

所謂生命的定義,就是用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創造繼起生命的因緣。或者說,這一期的生命,是為了給全人類的生命、大我的生命更多的貢獻。有了這樣的體認,就不會輕易想要自殺了。

在這個世間上,不但吃能維持生命,感情、經濟、娛樂、運動、種種興趣,或者人間各種學習的因緣等等,也是維持生命的方法;有的人以生兒育女、世代交替繼承生命成長的事業

;有的人以信仰維持生命;有的人以廣結善緣、給大家方便來擴大生命。

生命的延續,像忍耐的力量、思想上的智慧、希望裡的目標、各種的意見看法、天地之間許多福祉的滋潤,也會增加生命的內容、生命的力量。

為什麼生命的命運不一樣呢?有的人官位本來不是他的,但是運氣好就成為他的了;有的人本來可以發一筆財,卻煮熟的鴨子飛了,變成什麼都沒有了,人的生命裡面究竟是有一個東西在控制我們嗎?

我想,沒有什麼佛祖、菩薩、神明來控制我們的生命,能控制我們的機遇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因緣果報了。有人說:「我吃素、拜佛,為什麼錢財卻給人倒閉、給人騙了呢?佛祖怎麼都沒有來幫助我?吃素怎麼沒有功德呢?」這不要怪佛祖,佛祖不是你的會計師,也不是為你算帳的,他管不了你那麼多的事,許多事是自己的因緣果報所造成。

世間上有很多好人,但是命運不好,這是過去負的債,不是因為今生信佛、信神了,就不用還錢啊!因果是通達三世的,不能光看一世、看表面,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如何與其他生命共同存在,如何和諧相處呢?有人常問我:「我和那許多苦難的人沒有什麼關係,如何生起慈悲心來幫助他們呢?」

我說:「你要能人我互調,假如我是他,那我要怎麼辦?」慈悲心就容易生起了。

提到愛護生命,最近報紙一再討論放生問題,由於大家不愛護生命,放生已成放死。比如有人說:「明天我八十歲生日,我要放生,你幫我抓點魚來放生啊!」「我明天七十歲,你幫我買點鳥、蝴蝶來放生。」結果魚、鳥,還沒放生就死了;甚至有人到南美洲買了食人魚回到台灣放生,對生態完全不了解,雖名為放生卻是放死啊!所以今天的社會,放生不如護生,放生不如放人,放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004-12-25/聯合報/A12版/弘法大會專輯】

科技與佛教生命觀

安樂死 應由最愛他的人決定

基因改造、生命複製 要有條件配合 倡導火葬 因水火可使萬物乾淨


台北訊

佛教對生命的看法,在新科技發展後,也有新的思考。比如說安樂死、基因改造、生命的複製等等,如何判斷,更需要智慧。

對於安樂死,我沒有贊成或不贊成,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由最愛他的人決定。

說到基因改造,本來這個世界就要改造,追求更優秀的生命,但是這也要有許多配合條件,不是沒有止境地人造生命。

關於器官移植,過去佛陀為了救度眾生,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是偉大的犧牲,所以現在的器官移植是件好事。我也曾經立了遺囑,死了以後要把器官捐給社會上有用的人。

但是現在想到,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器官都敗壞、老朽了,就說眼睛,眼睛都快看不到了,還能夠捐給誰?誰會要你的眼睛?當然生命能存在是件好事,假如青壯年的時候遇上不好的因緣,出了意外,那麼,器官給別人使用、讓別人存在,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至於講到生命的複製,其實不能說是生命的複製,比方說,科學家用基因複製牛、複製羊,但並不是將生命的因緣劈開,再變出一隻牛、一隻羊,這隻羊的心思、機緣也不會跟原來那隻羊一樣。所以不管生命怎麼改造,生命的因緣還是不一樣。

佛教倡導人死以後火葬,有的人或許會覺得捨不得,一個活跳跳的人前天才死,今天就火葬;其實就是黃金也需要火煉,水火可以使萬物乾淨。

人生生也艱難,死也不易呀。

【2004-12-25/聯合報/A12版/弘法大會專輯】


小故事

兩鬼爭屍─身體和生命,兩回事

身體好比旅社 生命寄居其中 生命來處是輪迴 緣起緣滅 真心本性不變


台北訊

佛經裡有一個故事,能讓我們懂得生命究竟是怎麼回事。

話說一個出外旅行的人,途中錯過了旅店,怎麼辦呢?後來發現一座土地廟,就暫住這裡一宿吧!旅人住在土地廟裡,睡得很不安穩,半夜來了一個小鬼,扛了一個屍體進來,「哎呀!糟糕,今天遇到鬼了!」他嚇得直發抖,正感到恐怖的時候,一個高大的鬼隨後跟進。一個鬼已經很害怕了,又來一個鬼,這下……

大鬼直問小鬼說:「你把我的屍體揹來這裡做什麼呢?」小鬼說:「哪裡是你的,這屍體明明是我的呀!」這個旅人躲在神龕下面,聽到二個鬼在爭執、吵架,更加害怕。

後來旅人被小鬼發現:「喲!這裡還有一個人睡在這裡,喂!喂!喂!出來、出來,不要怕,替我們證明一下,這個屍體到底是誰的?」旅人心想,看起來今天是難逃劫數了,說是大鬼的、說是小鬼的,都難逃一劫了,人之將死,就說個實話吧!

他就說了:「我看到小鬼揹著這個屍體進來。」大鬼一聽很生氣,把旅人的右膀子拔斷,吃下去。小鬼一想,「哎呀!糟糕!這個人幫我說話呀!他右邊的膀子被大鬼吃了。啊!沒關係,把屍體右邊的膀子拔下來接上去。」大鬼更生氣,把這人的左膀子也拔了,小鬼又把屍體左邊的膀子拔下來,接到人的身上去,到最後這個人全身上下都被大鬼吃了,小鬼也把屍體所有的部分都接到人的身上。

吵完架,兩個鬼拂袖而去,留下了這個人,「喲!這個身體不是我的,這是剛剛那個屍體的呀!怎麼接給我了?」他看看自己,感到茫然,說道:「我是誰?」他也悟到一個道理,什麼道理?身體不是我的,但是生命有一個自主的精神體,這又是另外一番意義了。

我們從兩鬼爭屍的故事裡看到,身體和生命是兩回事,身體好比是旅社,生命則寄居在旅社裡,等到太陽一出,付了帳、上路了,這個軀殼就不是我們的了。

身體不代表生命,生命的本體有另外的來處,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這個來處就是生死輪迴,用佛教的意義來說,就是緣起緣滅,就是真常唯心,儘管世界怎麼變化、時空怎麼變化,人的真心本性都是不變的。

【2004-12-25/聯合報/A12版/弘法大會專輯】


[@more@]

南亞震災,我們能幫什麼忙

看到新聞中的殘破影像及災民傷亡,雖是發生在外國,看得心情沈重,也感到無常的無奈。

天地的不仁,我們無法違逆,不過我們人類卻可以靠互助與愛來安頓心靈。

過去外國來幫我們,現在也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看到報紙有來自紅十字會及展望會的募款,這都是知名的慈善團體,大家可以共襄盛舉。

底下引述報紙的新聞:


[@more@]「我能幫什麼?」 台灣救援啟動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

為幫助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災民,台灣的民間團體展開人道救援行動,今天陸續出動物資和救援人力趕赴南亞,希望把921地震時,台灣曾收到的全球關懷,回饋給這次受創的南亞地區,很多台灣人也在第一時間發揮愛心,急著詢問:「我可以幫什麼忙?」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今天趕運300個睡袋與帳篷前往印尼,紅十字會秘書長郝龍斌表示,921大地震時,國際紅十字會向世界各國一共募得新台幣16億元,全部投入台灣災區重建工作;這次國際紅十字會又發起全球募款,初步目標為新台幣兩億元,他希望台灣民眾發揮愛心,踴躍捐款,回饋國際。

台灣世界展望會資源發展處處長郭秀齡感動地說,昨天有很多民眾主動找上展望會,希望能去災區當義工也有廠商委託展望會將大量的裹屍袋運去災區;甚至還有民眾自動自發地匯集礦泉水,希望能盡一分心力。

郭秀齡指出,為了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用途,該會決定以提供捐款在當地購買物資的方式救援,減少運費的支出,目前也緊急撥調印度與斯里蘭卡各800萬台幣的援助,估計光是明年支援重建印尼、印度、斯里蘭卡三地的費用,就高達4000萬台幣,希望民眾伸出援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郵政劃撥帳號14341596;或華南銀行和平分行帳戶121-10-0072227,戶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並請註明印尼震災捐款。

台灣世界展望會郵政捐款帳號為15752467,戶名為台灣世界展望會,並請註明「飢餓三十國際緊急救援—南亞地震海嘯救援」。

【2004/12/28 聯合晚報】

介紹宜蘭的閩南語七字仔

從阿孝老師的札記中看到這篇「媽媽自學記」,其中提到了阿孝老師的父親用閩南語所寫的宜蘭的介紹,真真不錯,因此將它轉引到此。

全文請見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4/12/post_8.html

請聽宜蘭的地號,要唸地名是真多。政府整頓嫌囉嗦,山打磅空橋過河,百姓合作萬項好,出門大路平波波。

先講大里到蘇澳,龍船比賽冬山河,宜蘭名產金棗糕,大里天公福氣多。烏石漁港別位無,梗枋閣來是外澳,咬金三年做皇帝,伊無愛做換別個。

大溪查某做漁販,海景最美看北關,北關山頂設海防。外澳一間金斗公,古早巡按來暗訪,下馬先拜才應當。

火車閣行是龜山,狄青比武王天化,包公假鬼審郭槐,開蘭先鋒吳沙公,西天取經唐三藏,甲伊做陣孫悟空。

紅銅出在水湳洞,烏油土碳出瑞芳,台灣九份出金礦,福成邊仔是金面, 三尊佛祖尚大身,九碗出來水雞湯,慶祝親家歲壽長,日日利益吃袂斷,年年暙錢買田園。

關聖帝君大坑罟,頭城每年在搶孤,頂埔閣來是下埔,老爸做工致艱苦,囝敢講伊長工奴。三界公廟置坡口,二城閣來是礁溪,林尾查某置挽茶,礁溪文明出溫泉,九玄天公鵝頭山,有情無義滿天下,有恩報恩無幾個,我勸幾句留後世。

四城閣來宜蘭街,城爺出生二月初,機場設在攻防地,員山入去大湖底,槍櫃閣來是深溝,大窟對面車路頭。池府王公置頂埔,弄獅玉田是媽祖,美城邊仔十三股,大窟一間女媧娘,娘娘神威很靈聖,議員每屆選二名,改勸世人大家聽,莫非也是八字命。

永鎮閣來是過嶺,太子爺公真出名,公館帝爺香火旺。無線電腳壯圍庄,壯圍街仔有夜場,世間難求財子壽,都愛開化免憂愁。古結以前大敢城,勸你朋友和弟兄,艱苦的人卡長命,虎死留皮人留名。南興新南四結尾,溪底蔥蒜甲西瓜,美福叫做茄苳林,日本時代叫到今,化田金錢粿袋底,姓陳長腳伊一個,真心替人置走崇,代誌創好煞無功,別人卡精咱卡憨,做乎天看嗎無妨。

漢朝高祖斬白蛇,移山倒海樊梨花,二結真興王公廟,四結金身福德公,北成閣來是羅東,廣興過去是大埔,叭哩沙二萬五,紅柴林瓊腳蔀,九古空仔萬人塔。三星舊名叭哩沙,牛鬥對面清水湖,利澤名產做鴨賞,做人項項要主張,紂王無道選妲己,娶入朝中變狐狸。

二結紙廠置做紙,五結閣來冬瓜山,蘇澳天然出冷泉,道德二字做天看。南方澳有金媽祖,抓魚受風閣受雨,全靠媽祖置保護。

介紹宜蘭到遮止,祝你平安甲順序,健康富貴萬萬年,健康富貴萬萬年,多謝各位!

Jiafeng原貼於http://140.111.66.31/ilan/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11&blogId=1

[@more@]

讀書箴言

這是我去參加慈濟功德會在台北舉辦的歲末祝福,拿到的一紙箴言,刊於此,和眾人分享。(請廣流傳) [@more@]

一、過去不讀書 現在已經輸 現在不讀書 將來還會輸

二、不能不讀書 不要怕讀書 讀書無捷徑 只有下功夫

三、讀書要及時 不能再誤時 現在就開始 永遠不嫌遲

四、有錢多買書 有閒多讀書 現在多讀書 將來不會輸

五、讀書能努力 越讀越有趣 讀書一有趣 就會更努力

六、讀書像練功 不能不用功 若想要成功 一定要用功

七、讀書能用功 道理容易通 道理一旦通 讀書就輕鬆

八、讀書讀得好 工作就好找 工作找得好 生活會更好

[蔣家相關]蔣家三代男丁 一一殞落榮總

蔣家一朝權傾天下,身後的落寞形成強烈對比。

[@more@]


2004.12.16  中國時報

蔣家三代男丁 一一殞落榮總

黃庭郁/台北報導

    蔣方良病逝,蔣家第二代也隨之凋零殆盡。與蔣家淵源深厚的台北榮總短短近三十年間送走蔣家三代、六人;專為蔣家人特別設置的思源樓一一七病房不只是蔣方良自己的人生終點,更是她先後痛失孝武與孝勇兩個兒子,無法逃開的傷心地。

    蔣家與台北榮總淵源深厚,民國四十八年台北榮總創院,當時的退輔會主委就是故總統蔣經國;從創院之始,台北榮總就肩負總統醫療重擔,改建前的中正大樓五棟三樓「六病房」為總統專屬病房。民國六十四年蔣中正病逝榮總,總統及貴賓才能使用的「六病房」也在民國七十七年因院內改建而成為歷史名詞。改建期間,台北榮總另在思源樓開闢一間特等病房,專給蔣家人使用,也就是後來先後送走孝武、孝勇與蔣方良的一一七病房。民國七十八年新大樓落成,二十二樓設置全新的總統病房,但早一年病逝家中的蔣經國沒有用到,後來幾任總統包括李登輝、陳水扁的醫療也改由臺大醫院主導而用不上。台北榮總的總統病房從落成到現在,都不曾有現任總統住過。

    回顧蔣家三代一一殞落,幾乎都以榮總為終點。蔣經國長子孝文七十八年因鼻咽癌病逝台北榮總加護病房;民國八十年七月,次子孝武因急性心衰竭病逝台北榮總一一七病房,三子孝勇在民國八十五年因食道癌同樣病逝一一七病房。同年二月,章孝慈中風病逝榮總。民國八十六年,蔣緯國也病逝台北榮總,遺體存放的冰櫃甚至與蔣經國是同一個。

    

蔣方良女士過世

以下是中時電子報主編臺報告的內容「為何難得蔣方良」、「方良女士,別回頭」、「」

[@more@]


為何難得蔣方良?


黃哲斌 報告時間:2004/12/15 16:23:42

一度插管治療,與肺疾奮戰兩個多月,蔣方良走了。從來不曾握有權力、從來不是一位熠熠發亮的公眾人物;夾在宋美齡與曾文惠、吳淑珍之間,她毋寧更像一位「缺席的第一夫人」,然而,錯置於這個時代,她的缺席,更見證一種令人尊敬、令人動容的存在。

有個知名的故事,來自烏拉山區、在工廠裡結識蔣經國的方良女士,個性原本活潑外向,喜歡跳舞、小酌;國府遷台後,離鄉背井的蔣方良,偶時喜歡找幾位相熟的官太太到家中打牌,等到蔣經國漸掌實權,擔心蔣方良的打牌習慣,會打開一道政治後門,於是禁絕她這項娛樂。因此,當蔣經國的權力日漸穩固,無疑也在蔣方良的四周,砌築一道隱形的高牆。

可以說,蔣方良的缺席,前半生是政治性的,蔣經國在當年的反共氛圍下,從不樂意公開他的俄籍妻子;後半生則是歷史性的,台灣歷經了一次巨大裂變,蔣氏家族註定要戴上贖罪的棘冠、塗上恥辱的噴漆,原本僻靜的蔣方良,自然更靜默了。

二十年過去了,歲月輕輕清洗沖刷,全台灣幾乎只剩大溪,才找得到蔣介石的銅像;以往我們戲稱千元大鈔為「蔣中正」,現在也改口稱「小朋友」。當此之際,「蔣經國」卻反諷地成為good old days的代名詞,無論是庶子或寡媳,人人搶沾蔣家的隔世迴光,嘈嘈嚷嚷宛似王熙鳳,唯獨這位老太太,蔣氏一族最後的「大家長」,彷彿掉進了時間的夾縫裡,或借用張愛玲的話:像是坐在空蕩蕩的大屋角落,看著外頭熱鬧的塵灰飄落

這些年來,台灣早已不是當年的台灣,俄國也不是當年的俄國。落腳於這個媒體時代,人人爭奪鏡頭、人人搶著攫取哈伯瑪斯所謂的「公眾威望」,連政治者的家人也不甘寂寞,忙著沾親帶故,接收餘廕(陳幸妤與周美青算是極難得的例外);回頭看蔣方良,正因為塵世太嘈雜、算計太精明,更顯得她的沉默守分,從不嚷嚷計較利害名位,正是一種當下缺貨中的美德。

在蔣家權力頂峰之際,蔣方良嫁入政治豪門,卻以她的一生靜默,陪葬於近代史冊的悲劇角落;她的尷尬身分,更讓她在這「身分認同」囂囂嚷嚷的年代,成為一種尖刻的反諷。最讓人不捨的是,她目睹了整個家族的沒落與衰頹,遍嚐了蔣氏三代孤寡、黑髮早逝的哀慟。

末了,她以近一世紀的實踐,守住了蔣經國「蔣家不再過問政治」的承諾;即便拿她與宋美齡相比,我們常常忘記她也曾是「第一夫人」,但她會在意嗎?畢竟,她只是一位西伯利亞的芳華姑娘,一位為著愛情,離鄉背井的善良老婦人: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

【編按】改寫自另篇報告安靜的周末,安靜的蔣方良。關於方良女士的一生,可參見《蔣經國傳》《蔣方良傳》。為誌念她平凡且不平凡的一生,中時電子報敬備《最後的蔣夫人:蔣方良的美麗與哀愁》紀念特輯,內含「方良青春相片簿」,蒐羅七十幾張時代久遠的珍稀老照片,留下她最後的青春身影。


2004.12.16  中國時報

方良女士,別回頭

楊索

    每年冬天,蔣方良女士住進醫院、和病魔抗鬥的消息,總是會出現在新聞版面,那就如季節遞嬗的表徵。昨天,當蔣女士過世的訊息傳來,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上天終於悲憐,帶領她遠離了病痛與坎坷。

    在十多年的記者生涯,我持續性地採訪蔣家新聞,其中包括蔣方良,所以也在遠近不等距離觀察她。我所認識的蔣方良,總是和死亡與病痛綑綁在一起,從民國七十七年蔣經國總統辭世,到接連性的蔣家噩耗,蔣方良做一個白髮母親送走三個兒子。

    在蔣孝文出殯當天,蔣方良的表情是疲憊蒼白的,在蔣孝武的喪事舉行那天,蔣方良抿緊雙唇、大慟之後的面無表情,看來令人心驚。我曾經在一次訪問蔣徐乃錦時,探問蔣方良的內心所思,蔣徐乃錦回答說:「她的痛苦,你要再多四十歲才能理解。」

    蔣方良的一生是委屈的,不僅是對外沒有聲音,即連在家中,她也是十分壓抑的人。在黃大洲擔任台北市長時,黃太太曾經邀請她去翡翠水庫遊玩;蔣經國的官邸舊屬也曾安排她到基隆散心等,這都是她從未去過的地方,但是在蔣孝勇的反對下,以後,她就不曾再出過門。

    在日常生活中,蔣方良是個平凡謙和的人,黃大洲的太太邀她出遊,蔣方良還自備咖啡及三明治午餐。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約在十年前,第一次去七海官邸的非正式採訪,在七海警衛室和資深隨扈閒聊,忽然,門外有敲門聲,結果,竟然是蔣方良親自來找人。

    事實上,從未有人稱呼過蔣方良為「蔣夫人」,蔣方良的官方稱謂是「經國總統夫人」;「蔣夫人」是屬於尊貴的蔣宋美齡女士所擁有。

    蔣方良也有別於台灣其他的三位總統夫人。第一是,蔣方良最沒有爭議性。在蔣介石時代,蔣宋美齡除了是權勢、財富的象徵,周圍還簇擁著以她為首的夫人幫,形成政壇的一股勢力,可以左右政局;在李登輝時代,曾文惠是官場籠絡巴結的對象;到陳水扁時代,吳淑珍聲音比陳水扁還大,總統還要畏她三分。

    第二,和上述三人比較,蔣方良也是物質欲望最低的一個總統夫人。蔣宋美齡行住坐臥都如舊貴族,曾文惠是有名的珠光寶氣,吳淑珍炒股票、買名牌則全國皆知。蔣方良和這三個總統夫人的高規格生活大大不同,可以說,做為蔣經國的太太,只是剝奪了她失去做一個自由人的生存空間。

    如果說,蔣宋美齡是一個有著東方臉孔的西方人(甚至,比西方還西方);那蔣方良就是一個有著西方面孔的東方靈魂。工人階級出身的蔣方良,來到中國,說得一口寧波話比蔣經國還地道,在權貴家庭,她壓縮自我,比中國婦女還要傳統保守。

    蔣家的這兩位女性,幾乎有相反的人生歷程,宋美齡接受美國的貴族教育,寫信演講所用的艱僻英文連美國的知識分子都不懂。蔣宋美齡在去年十月過世時,隔天美國各報都刊出訃聞,其中,紐約時報以將近整版對她做出歷史評價,並尊她為Grande Dame (偉大的女性)。而歷史對蔣方良的記載也許不會多於兩行,並且沒有她自己的聲音。

    宋美齡認同西方價值,她也選擇終老及安葬於紐約,說她是第一代的「香蕉」並不為過。然而,坦白說,她對台灣並沒有什麼感情,一些台灣人對她也沒有什麼好印象。相反的,沉默自抑的蔣方良卻以尋常百姓家的風格,以及承受痛苦的堅毅,獲得台灣民眾的關注與尊敬。這個遠離出生地,沒有再踏回故土的婦人,將葬於台灣土地,你說,她是不是一個台灣人呢?

    蔣方良,一個時代的名字,以她九十歲的人生,經歷了從西方到東方,從中國到台灣的顛沛流離以及個人磨難的一生。我很好奇,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當年,她會願意離開家鄉嗎?那個不回頭的蔣方良,此時靜靜躺下了,再見!蔣方良。 (作者為遠見雜誌副總編輯)


2004.12.16  中國時報

淒涼.無言.第一夫人

王美玉

    在蔣經國權傾一時的時代,認識她的人不多,在沒有蔣經國的現在,知道她的人更少。蔣方良的一生令人同情,她的晚年只有悲哀兩個字可以形容。

    提起蔣方良,一位和蔣家交情深厚的舊屬這麼形容她:「作為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有的是一分缺憾的愛情:作為第一夫人,蔣方良卻無福消受她應有的權勢與地位,作為一個母親,對她而言,更是不可承載的痛。」

    異國之戀 蔣經國她的天與地

    的確,她把蔣經國當做自己的天與地,當初為了追求愛情,離鄉背井,跟著蔣經國到中國,再到台灣,但是蔣經國和章亞若的婚外情,還有章孝嚴兄弟的認祖歸宗爭議,深深的刺傷了她的心:作為第一夫人,她沒有權勢、沒有聲音,不涉入政治的角色,恐怕也是政壇的唯一,不會再有第二人:當然作為一個母親,連續遭遇三次喪子之痛,那種無助的哀戚,真叫她痛澈心扉。

    蔣方良和蔣經國的戀愛故事,是平凡中帶有幾分傳奇。蔣經國在蘇聯最孤苦無依、舉目無親的時候,蔣方良經常對蔣經國伸出援手給予溫情,是蔣經國患難中的知心伴侶。對當年的往事,蔣經國在「我在蘇聯的日子」回憶錄中曾經提到芬娜(蔣方良的俄國名字),是他在烏拉重機械廠唯一的朋友。蔣經國說芬娜是最了解他處境的人,「我每次遭遇困難,她總是會表示同情並加以援手」。

    其實,當年和蔣經國談戀愛、共組小家庭的蔣方良,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她活潑、美麗,而且熱情無比,喜歡騎單車、游泳、溜冰,和蔣經國常常一起邀約年輕的朋友出遊、游泳。

    婚後,兩人過的生活雖然清苦,卻也甜蜜。蔣經國在烏拉重機械廠,從基層技師做起,到工廠車間主任助理,後來升為助理廠長,並且主持「重工業日報」的編輯工作,工作相當順遂。只是這段日子並不長,因為蔣經國的特殊身分,他的命運還是操控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人和中共人員的手中。蔣經國的一舉一動完全被控制、監視,他老是被「檢舉」思想有問題,並曾經被革職送到西伯利亞勞改,由特務二十四小時監視,生活陷入困局。蔣經國對於這段刻骨銘心的日子曾經表示,「這段艱苦的日子一共維持了六個月,我們全家三口只有依賴我太太在工廠做工的微薄工資過活」。

    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蔣方良的一生,蔣介石決定把在蘇俄當人質的蔣經國找回來。一九三七年在親友的淚水和祝福聲中,蔣方良跟著蔣經國,揮別她的姊姊和故鄉,搭乘火車再轉輪船一路由蘇聯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她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就是永遠,再也沒有機會看故鄉一眼。

    一腳栽進侯門,蔣方良還真不能適應,她要學的實在太多,最迫切的就是學中國話。不論環境對她是多麼的生疏,仍然無法改變她熱情、活潑的個性。雖然是外國媳婦,卻深得蔣經國的母親毛福梅的疼愛。當年小兩口返回中國時,毛夫人特別要人幫蔣經國趕製長袍馬褂,幫媳婦做旗袍,再為他們舉行了一場中國式的婚禮,以彌補兩人在蘇聯那個貧苦的環境中結婚時,沒有一個像樣婚禮和親人的祝福。

    賢良慈孝 蔣介石的芳娘賢媳

    年輕的蔣方良對中國的繁文縟節是一竅不通,蔣介石帶蔣經國夫婦和孫兒、孫女到白岩山魚麟秈去祭掃蔣母王太夫人的墓,他囑咐兒孫「多磕幾個頭」,但是蔣方良並不了解中國人的習俗,只在墓前鞠一個躬,蔣介石當時很不高興,直斥兒媳「不懂禮節」,蔣方良尷尬不已,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讓公公這麼不高興。咬緊牙關,改造自己,事實證明她並沒有讓公婆失望。蔣方良五十歲生日,蔣介石特別親筆寫了「賢良慈孝」四個字,送給她。她總算成為蔣介石滿意的媳婦。

    蔣方良年輕時是很陽光型的人,尤其她在贛南和蔣經國同甘共苦、夫唱婦隨的日子,和來台後的低調完全不一樣。但是她最大的憾事,蔣經國和章亞若的一段情也是在贛南發生的。這段蔣經國生前都不願吐實的「婚外情」,曾經衝擊蔣方良晚年生活。在贛南蔣經國夫婦的家裡,經常是高朋滿座,當時蔣方良已經可以用寧波話和人交談,她熱情的招待每一位受邀到她家的青年人,為他們準備飲料和食物,有時也坐下來和他們交談,滿足青年人對她這位來自蘇聯的專員太太的好奇心。當年蔣經國開辦保育院,院長就是蔣方良。在贛南,她不僅是扮演蔣家媳婦的角色,也是蔣經國事業上的重要夥伴。

    但隨著蔣經國在政治上的成就,蔣方良卻逐漸退出他的圈子。原因是蔣經國權力愈來愈大後,決定改變和太太共同參與政治事業的做法,他不讓女人過問政治,辦公室的大小事,都不讓蔣方良插手。當時常常有官太太不知情,託蔣方良幫她們的丈夫說項,蔣方良表示那是先生的事,她管不著,後來官太太們才慢慢了解,原來這位第一夫人的權力是那麼的小。

    善意隱瞞 晚年傷的更深更重

    至於缺憾的愛情,接近蔣家人士說,蔣方良對蔣經國的愛是無怨無悔,即使她知道蔣經國的外遇,也不會影響她對蔣經國的信賴與看法。蔣方良到底對章亞若的事情知道多少呢?蔣孝勇生前曾經說,以前在贛南蔣經國經常帶部屬和年輕的朋友回家,聽說章亞若也曾經到過他家,以蔣方良在贛南對蔣經國工作的投入她應該是認識章亞若。只是夫婦兩人都不說,即使到了晚年兩個人相互扶持、依靠,也絕口不提這段往事,隱瞞她至晚年。

    蔣孝勇說,蔣方良可能早在當年就知道章亞若和蔣經國的這段婚外情,但是她不知道章亞若還生下一對雙胞胎,以致幾年前當章孝嚴兄弟是否認祖歸宗的新聞在媒體上炒得很熱時,蔣方良看到媒體的報導很不能接受的問她的兒子:「孝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有人要來蔣家認祖歸宗。蔣方良很不能接受這件事。蔣家四兄弟蔣孝武、蔣孝勇、章孝嚴、章孝慈之間的關係,曾經好不容易有進一步的改善,不過基於保護母親的立場,蔣家兄弟要求章氏兄弟在蔣方良在世前不要再提認祖歸宗的事。

    善意的隱瞞,仍無法避免讓蔣方良受到傷害,因為她一輩子跟著蔣經國,蔣經國是她的整個世界,但是一直到蔣經國過世,都沒有向她吐露原來在蔣家之外他還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蔣家人說,那一陣子蔣方良內心受傷很重。

    蔣家的男人以政治事業為重,蔣方良作為蔣介石的媳婦、蔣經國的太太,她有大半的時候必須扮演一個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的單純家庭主婦,必要時卻要作為一位遇事一肩挑的勇敢女性。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完全聽從先生對她的安排。例如一九四九年大陸山河變色,情勢危急,很多人紛紛撤退到台灣來,為了擔心妻子的安危,蔣經國也不能例外的安排蔣方良帶著四個孩子先到台灣。這時候的蔣方良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她自己肩負起照顧一家大小的責任,並且在台灣等待蔣家男人的最後消息。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蔣介石、蔣經國父子自大陸撤退到達台灣,蔣方良一顆懸在半空中的心才安定下來。

    孤獨晚年 歷經喪子悲悽無奈

    來到台灣後,蔣方良雖然在官邸有傭人,但她還是喜歡自己動手操持家務、燒菜。住在長安東路時,因為房子是緊鄰鐵道邊,火車聲音很吵,煤煙灰塵也特別重,蔣方良經常要清洗窗簾,所以鄰人常常可以看到蔣家的媳婦,就像在溪口一樣,她用腳踩洗厚重的窗簾。同時,在後院養雞,把雞蛋給丈夫和小孩補充營養。不過,隨著蔣經國權力一天比一天大,他們從長安東路搬到大直七海官邸,蔣經國逐步走上權力高峰,他們的家從此也蒙上了神祕的面紗。

    在大直七海官邸是一座深深庭院,不像在長安東路,鄰人有時可以看到蔣方良操持家務的身影,七海官邸是一個戒備森嚴的地方,男主人權力愈來愈大,女主人愈來愈沉默、沒有聲音。不像以前可以看到他們夫婦帶著孩子逛街,偶爾夫婦兩人在官邸內庭院散步,也是在重重圍籬的隔離下,外面根本難窺究竟。七海從此鎖住了蔣方良,她像離群索居一樣過著自己的下半輩子。尤其晚年三個兒子相繼過世,唯一的一個女兒旅居美國,蔣方良一再經歷喪子的椎心之痛,她曾經形容到榮總那一段路途是,難捱的傷心之路,沒有第一夫人的榮耀和光鮮,流露出的是一位孤獨母親的淒涼與無奈。


2004.12.17  中國時報

失語.失所.失鄉

平路

    聽說過她,我們一向不認識她。從門縫裡、從侍衛口中,我們想像著她:想像過這位說一口寧波話的俄國老嬤嬤。透過徐乃錦與陳香梅……等極少數人的傳譯,那是過濾又過濾的潔淨資訊,我們不可能拼湊出真實的她。

    她溫順嗎?勇敢嗎?堅毅嗎?那個叫做芬娜.伊巴提瓦.瓦哈瑞娃的少女,像你我一樣,也有過因為愛情而改變一生的十八歲,但這份浪漫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波折命運?我們見過她年輕少婦的影像,中央社曾經發布孩子簇擁的相片。我們仍不知道她的家居實況,何況快樂的母親常是不快樂妻子的表象。

    去過她家的人總留下印象,那裡不是錦衣玉食的府邸,而是殘餚剩菜破沙發的儉省家居。素樸到了禁欲,這是蔣經國對自家人的苛求。男人外有權力國度可以馳騁,而持家的婦人,才是「新生活運動」訓育的對象。

    連續做母親的經驗,幫助她適應了異地的新生活吧,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在寵溺的孩子身上,母親總能夠找到救贖,用來解決Phallus的焦慮。但是對她這樣的女人,依然借助於精神分析嗎?在東正教與布爾希維克革命所糅雜的文化裡長大,我們對她的背景一無所知,連她西伯利亞山村上的童年系譜都無從想像。

    我們只知道那些年烈火蒸騰、宮廷鬥爭中,「夫人派」與「太子派」較勁甚是劇烈。她有怎麼樣的恐懼?她有怎麼樣的閉鎖?還是她無辜地完全置身事外。那時候「夫人派」又稱「官邸派」,「官邸」可不是指她的「七海官邸」。宋美齡在世的日子,她不可以稱「蔣夫人」,甚至不稱「夫人」,更不是「第一夫人」。人家說,她不會英文,她也缺乏「夫人」那種應對的風華。總之,蔣宋美齡身上的美國遺痕,是資產;而蔣方良身上的俄國血統,純然是負債。

    她藏著、她躲著,不在公開場合出現,總好像身上有見不得人的東西。但人們仍然在耳語裡紛傳:蔣家,藏著一個老毛子。蔣家,躲著一個大鼻子。那是反共抗俄的年代,俄國是罪惡殘暴的聯想詞,她任何時候露面,對丈夫都是不安全的訊號。

    等到蔣經國權力穩固,蔣方良的生活已習慣清冷。她習慣於絕緣的環境,與聲音絕緣、與一切絕緣。

    再後來,我們看見的是老年的孀婦。從大直驅車到榮總,每一次都是一樣的噩耗,男人們死了,不是戰死疆場,而是困處海島、纏綿病榻的死法。一門數寡,她是領銜的一位。

    結束前仍然有溫情流露的時刻:蔣經國搭電梯,看望同在另一層病房的方良,相顧無言,那是夫妻生死訣別的經典鏡頭。

    都是無言。頭寮靈前,輪椅上的她也是默默地坐著。

    失語、沒有聲音,在喧囂的台灣,變成她讓人記得的獨特品質。頭寮輪椅上的孤寂背影,算是她留在人們心中的清楚影像。

    其實人們也事不關己,反正她與這裡的社會脈動完全無涉。今天台灣有太多急迫的事需要處理,何況她的異類身分也是難題:作為第一代的外籍配偶,失語又失鄉,在我們愛拚才會贏的生猛台灣,她像一名罹患失憶症的無主老人。

    當這位無言婦人默默退場,一時卻充滿了溢美的聲音。有人稱她足堪婦女典範,有人讚她代表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但她該被後人記得的不是道德的面向,而是身上的錯置與失所。

    道德的面向關乎一己的選擇,但她一向無從選擇。

    譬如說,跟她有切身關係的問題上,她可以說「不」嗎?她可以多說一句話嗎?請問,丈夫的出軌,她能如何反應?庶出的孩子要認祖歸宗,她又如何表態?正如同當年反共抗俄的國策,她又能如何回答?後來則是她要回老家、她不要回老家,問題是她怎麼回家?她要怎樣回到從前?失去了跟過往的聯繫、找不到那一頁歸鄉地圖,象徵地說,也就徹底放棄了自己。

    刑期而無刑,嫁進權勢之家,她此生像是不可能遇赦的囚犯。外人不認識她,她也無能揭露她自己,她不說話,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她從來沒有呈現自己的習慣,更沒有表達意思的管道!生前沒有自由意志,諷刺地是,今天人們突然以集體意志標舉她:或稱她是充滿美德的中國婦女,或讚她是自願放棄原鄉的正港台灣人。某一天在某種社會運動的教材中,說不定她會變成歸化而再生的覺醒婦女。把失語當作堅貞,將噤聲當作她所選擇的自我奉獻,恐怕是我們社會對女性長久以來的誤解。

    奇詭的是,愈是失語而無從辯解,從生前到死後,這奉獻愈是顯得堅貞不二。亦因為這樣奉獻得徹底的女人,人們想到蔣家,在爭議性之外,心中多出幾許滄桑的暖意。(作者為作家,現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蔣方良走了
王榮霖 報告時間:2004/12/15 15:51:33


故總統蔣經國的遺孀、蔣方良女士,在和病魔纏鬥2個多月後,今天離開了人間,享年九十歲。 一時之間,黨政要員紛致哀悼,傳統中國女性美德的褒詞此起彼落,而媒體更推出早已待命的大篇幅專輯及報導,該怎麼解讀這件事?

有兩個面向可以用來思考蔣方良的去世。首先,一項歷史記憶的重建工程又開始了,中國與台灣間的脈絡再度連上了。媒體對於蔣方良女士一生鉅細糜遺的大篇幅報導,透過電視,廣播,報紙及網路等媒介,等於把那個早已遠去、面貌模糊的戰爭歲月,又一幕幕地帶回人們眼前,讓不少只記得台灣有這麼一位俄籍蔣夫人的新新人類,驀然間對她有較多的認識,再一次地把現在與過去巧妙地連結起來。

另一方面,蔣方良女士的去世,象徵著蔣家世代的正式落幕,「蔣夫人」頓成歷史名詞,而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平凡女子,因自由戀愛而嫁入蔣家後,一生隨丈夫四處流轉,一生儉樸、行事低調、不與聞政治、沒有權勢,到了晚年,更是至親先後離去,飽受孤寂及病痛之苦,這是幸或不幸?蔣中正曾用「賢良慈孝」贈蔣方良,這是說明了她一生的風範,或者是她一生的愁苦?

容顏已遠: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應美方之邀赴美訪問,蔣方良和女兒蔣孝章在機場送行(余忍/1965年09月19日)

如沒有意外,蔣方良女士應該會與她的丈夫蔣經國合葬在五指山,這回,他們是永遠地在一起了;五指山,是一個清冷的所在,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每年東北季風時節,山上朔風野大,扎人肌膚,而當雨季來臨時,山頂雲霧繚繞,如夢如幻。

有一回,我開車上山遇大霧迷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一路開進五指山軍人公墓,整齊劃一的將校士官兵墓碑,一個一個地自身旁穿過,腦海中閃現一幕幕悠遠的畫面:

 戰爭與和平的糾結,砲火中人們的離散與哀鳴,而住在這裡的人,都是戰功彪炳的英雄,每個人身上都藏著近百年來中國及台灣的憂患,如今全都靜靜地躺在風雲變幻的台灣山間。

時間的大潮,自然的律動,把一個一個的歷史人物都捲走了,最後的蔣夫人蔣方良女士今天走了,蔣家在近代中國扮演的角色,至此告一段落;槍砲聲遠了,草原的春色遠了,冰封大地的故鄉遠了,五指山的雲霧等著蔣方良,作為一個女人、一位領袖的妻子,她的身後藏著無盡的悲歡,幸或不幸?這已不重要了,唐詩人朱慶餘的「題王侯廢宅」一詩,千百年來,道盡人間無限愁思:

古巷戟門誰舊宅,早曾聞說屬官家,

更無新燕來築巢, 唯有閑人去看花。

空廄欲摧塵滿櫪,小池初涸草侵沙。

繁華事歇皆如此,立馬踟躕看日斜。

【九十年滄桑 蔣方良女士病逝榮總】


孔廟裡拜的是誰

摘錄自台灣立報電子報93/12/15[@more@]【記者平烈浩台北報導】孔廟是儒家文化的具體表徵,山東曲阜孔廟是中國最大亦最古老的
孔廟,由孔子故居演變而來,歷經二千年來的擴建,形成壯麗宏偉規模,更為各地孔廟建築
模仿藍圖。

台灣的孔廟大大小小約30餘座,其中以台南市的孔廟最為壯觀,最具代表性,故至今仍留有
「全臺首學」之匾額。不過,你知道「孔廟」除了主祀孔子外,還配祀何方神聖嗎?

拿台北孔廟來說,大成殿主祀孔子,配祀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
子)及十二哲(子損、子耕、子雍、子予、子貢、子求、子路、子游、子夏、子張、子若及
子熹)、東西兩廡供奉著孔子傑出的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貢獻的先儒先賢共154位、崇聖祠
奉祀著孔子的五代祖先、旁邊還配祀孔子的兄長、四配之父與先儒先賢之父等。

總而言之,孔廟所供奉的是先聖先賢或先儒的父輩神位,真是徹底實踐禮運大同篇裡所說的
「天下為『公』」。

[笑話]數學和邏輯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電子報93/12/12[@more@]有兩位修女,一位叫數學修女,另一位叫邏輯修女。天已經快黑了,她們剛從鎮上回來,離修道院還有很遠的路程。

  數學:妳有沒有注意到,後面有個男人已經跟蹤我們有38分鐘又20秒了,不知道他想要做什麼?
  邏輯:這很合理,他想侵犯我們。
  數學:天哪!依這樣的速度,他會在15分鐘之內抓到我們的,我們該怎麼辦?
  邏輯:唯一合理的方法當然是走快一點。

  於是二人幾乎小跑步起來。

  數學:好像沒用呀!
  邏輯:當然沒用,那個男人也很合理的越走越快。
  數學:那我們該怎麼辦?在這樣的速度下,他還有1分鐘就能抓到我們了。
    邏輯:唯一合理的方法就是我們分開逃,妳走那邊,我走這邊,他不可能兩個都抓。

  結果男人繼續跟蹤邏輯修女。數學修女平安地到達修道院,但很擔心邏輯修女會不會出事,正要出門去尋,就看到邏輯修女進了門口。

  數學:都過了20分鐘零5秒了,妳終於回來啦!感謝主!快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
  邏輯:發生了唯一合理的事,那個男人不能兩個都跟蹤,所以他就來追我。
  數學:對,這我在20分鐘又15秒之前就知道了,但後來發生什麼事?
  邏輯:發生了唯一合理的事,我使盡全力的跑,他也使盡全力在後面追。
  數學:然後呢?
  邏輯:發生了唯一合理的事,他抓到我了。
  數學:天哪!那妳怎麼辦?
  邏輯:我做了唯一合理的事,把裙子拉起來。
  數學:天哪,邏輯修女!那個男人呢?
  邏輯:他也做了唯一合理的事,他把褲子拉了下去。
  數學:我的天哪!那後來呢?
  邏輯:不是很合理嗎,數學修女,一個把裙子拉起來的修女,一定跑得比一個把褲子拉下去的男人快得多!

  剛才在亂想的你,趕快說兩聲:阿們!

他山之石:找對方法 數學不可怕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電子報93/12/15

[@more@]【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如果有空實地走訪各級學校,別忘了問問學生們,最討厭的科目是
哪一個?十之八九你得到的回答會是數學。到底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英國的數學教師葛
瑞.路易斯提出很有趣的見解:盡量豐富小孩在生活中的體驗,讓他們在面對數學理論時也
能與生活連結,而更能明瞭其意義。

與生活結合

數學為什麼這麼難?學生又為什麼聞之色變?一個原因是學校的教法不外乎就是讓小孩乖乖
坐在教室,跟著老師一起讀課本、算習題,完全和生活脫節。另一個原因是學校課程一方面
野心過大,希望給學生一堆在他們生活中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抽象概念,不管是代數、三角、
還是幾何;一方面學校往往又輕易就放棄學習成效不佳的孩子,貼上「頑劣」的標籤後棄之
不顧,導致許多學童在學校待上好些年,卻還不會加減,也算不出乘除。

學校總是按制訂好的課程大綱按表操課,全然不顧兒童的發展需求;老師們也只是忙著把根
本不可能搞懂的觀念灌進學生腦中,不給學童時間去探索這些概念又是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運作。看看當下的父母有多少人感到沒有辦法教導他們的孩子數學,你就知道我們的數
學教育有多失敗。今日的家長應該全都受過起碼9年的數學教育,如果這樣的教育有效,那
麼人人都應該對數學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教育小孩應該也不會感到太過吃力才對。但這並非
事實。當年被數學老師、數學課本荼毒過的家長們,只要有能力,便一窩蜂的將小孩送進補
習班,生怕孩子重蹈自己當年的覆轍。

發展孩子興趣

葛瑞,路易斯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自然發展對
數學的興趣,不要讓這最有趣的智力活動變成孩子恐懼、負擔。不過到底該怎麼做呢?路易
斯建議父母,讓小孩在家中盡可能參與越多的實際活動越好。

比方說踏青或是健行。到郊外遊玩,對孩子來說是非常豐富的教育經驗,讓他們用五官、用想
像力去體會自然環境中多樣的數學關係。兒童花越多時間觀察、體驗大自然,長大後就越能了
解和評斷各種理論及學說。

種花種草也是很好的活動,牽涉到各種數學概念,從規劃花床、數種子、測量植物間的距離、
從日曆推算日夜的消長、月相變化,還要設計需要的設施。園藝可以說是應用數學的極致,
在最複雜的大機器─大自然工作,但是就連最害怕數學的學生,也不會排斥拿起鏟子、拍鬆
泥土。

各種棋盤遊戲、紙牌遊戲、擲骰子和謎語、拼圖都是經由日常經驗來發展兒童數學理解力的
理想媒介。你不必也不該教小孩統計、邏輯或是或然率,讓他們從遊戲中慢慢體認到這些法
則最為理想。

應用數學好教材

各種手工藝則最適合用來向小孩說明數學在科學及工程上的應用。簡單的才藝,像是縫紉或
折紙,都需要相當複雜的數學計算,卻不會輕易把孩子嚇倒,因為它們不同於數學考試,不
是把小孩放在特定情境下,要求他解答問題,再公佈答案。做手工的過程中,如果計算出了
錯,孩子可能得重溯他前面的步驟,找出錯誤,再重新來過-這正是學習數學最理想的態度。

烹飪也很有幫助。下廚經驗可以讓小孩學會比例、容量、分數、小數、不同的度量衡和溫度
系統等等。對許多人來說,這是認識數學概念最簡單也是最自然的方法。

金錢是真實世界的數學和理論數學間最完美的連結。銀行戶頭的赤字、跨行匯款、擺動的匯
率、通貨膨脹、信用卡、循環利率,全都是從純數學中衍生出來的概念。如果給他們機會學
習,兒童掌握金錢的複雜概念的速度可能會快得令你吃驚。

電腦也是學習的利器。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學電腦最好的方式並非花錢去上電腦課,而是
自己在家中摸索。

如果孩子有想用電腦完成的目標,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能把電腦的性能發揮到極致,並且
從中瞭解到電腦程式的概念和做為其基礎的數學觀念。

塗鴉學習幾何

心算也很重要。這個意思並不是叫你趕忙將孩子送進珠心算班,其實爸媽和孩子輪流問對方
加減的答案,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樂趣。孩子常常在面對寫在紙上的加減法時,開始出現困
難。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算數,而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給他們的問題往往會太難。算數應該是
為了練習這種技能,而不是為了得到新的技能,所以程度應該設定在讓孩子能夠正確回答出
所有的問題。

美術也不可忽視。數學包含數字的研究,透過算數來進行;也包含空間的研究,透過幾何來
進行。

想讓孩子對幾何有點感覺,讓他盡情的畫畫塗鴉就是最好方法。師長甚至不用急著用幾何觀
點來解說圖畫,讓孩子花點時間學學怎麼畫畫就很夠了。

在現代社會中,只要能給孩子這些體驗,家長們就等於給孩子們打了很堅實的數學基礎。想
教會你的孩子,爸爸媽媽不需要是數學家或數學老師,也不用花大錢把孩子送進「保證班」,
只要提供機會,讓他們自然學習發展,孩子們就能在數學的奇妙世界中悠然自得。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