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罵戰 綠軍獲勝

【2004/11/26 聯合報】[@more@]

這場罵戰 綠軍獲勝


羅智強/中華演說與辯論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選戰方酣,罵聲隆隆,筆者倒是看戲的心情看這場「罵戰」。如果這罵戰是場比賽,而我是評審的話,我想,我會評綠軍獲勝,因為藍軍實在不如。

例如不久前,陳水扁總統言道:「連戰心中有怨有恨。」筆者即想,連戰一定說:「我沒有!」果不其然,連先生的第一時間就是否認;陳總統指稱,若干將領煽動他人搞「辭職政變」,相關當事人,也是表示陳總統說的不是事實,請陳總統拿出證據。

面對攻詰,否認是直覺反應,但卻通常不是個好反應。當陳總統對在野黨提出負性評價時,乃立足於主動攻擊地位,其所欲獲致的戰術成果有兩個層次:最好的情況是,讓選民確信在野黨有其所指稱的負性評價存在;退而求其次,預設情況會變成無從對證、各說各話的羅生門,則至少會讓選民在對手的頭上打上問號,畢竟人們對聽聞的風聲訊息,多半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否認,在戰術上,最多只能免掉第一個層次的情形,但選民還是會在在野黨的頭上加問號。於是陳總統罵得愈多,在野黨否認得愈多,選民在在野黨頭上加的問號也愈多。終有一天,在野黨會被這些問號給壓死。

面對「一招否認闖天下」的在野黨,讓陳總統飽吃甜頭。無怪乎陳總統會愈罵愈高興,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豈有不作之理?

那麼,如何反制陳總統的言語攻勢呢?比較好的方式是「語彙重定義式的承認」。這種回應有兩個操作重點。一、對批評方的攻詰,先予「承認」。二、對批評詞彙進行具有反擊效果的重定義。

以「有怨有恨」為例,大可回說:「若陳總統指的是他操弄選舉、不明不白當選的這件事,我當然有怨恨,我怨的是台灣民主之死,恨的是人民被無恥政客玩弄。」即對「怨恨」一詞進行帶有反擊效果的重定義,並承認之,會比氣呼呼地否認要有效果。

以「辭職政變」為例,相關當事人亦可說:「辭職,這不是每個人的基本自由嗎?更何況,若不是統帥本身差勁無比,誰願放棄生活依賴的五斗米掛冠求去?陳總統不檢討自己的無能,卻去怪不肯折節卑附的求去清官,也太沒風度了吧!」即對「辭職」一事,不急於否定,反以批評者用的詞彙,進行重定義後,駁擊批評者,才是上策。

【2004/11/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