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公投

聯合報民意論壇【2004/11/26 聯合報】[@more@]

聯合筆記》問題不在公投


王文玲

廁所雖非登廟堂大雅之事,卻是民生大事;陳定南部長經管法務之餘,兼重廁所,也算貼近民間。只不過,管廁所管到「顧人怨」,必須動用公投測試民意,最後卻又臨時喊停打住,反因「表面公投」的陰謀論惹了一身腥,就太划不來了。

照理說,堂堂部長之尊,願意代下屬構想廁所的位置、建材,如此的體貼,法務部員工應該感激涕零才對。豈料,內部反對意見四起,還被陳定南指為「有內奸」。

究其原因,除了廁所才經「重金」打造,短期即再改建不無浪費公帑之嫌外,更主要的是,整個決策過程反映陳定南聽不進人勸,固執於自認專業的「我執」。如果堅持的事是法務大政方針,大家也沒話講;但堅持的事細微到部門口的踏墊、廁所遷建,才讓人覺得難以忍受。

陳定南「執著」的事,後來又反悔改向的例子不少。終結綠島監獄,曾是陳定南敲鑼打鼓宣揚的政策,後因面對延長重刑犯刑期的既定修法現實,只好又裁示維持。類似的情況,外役監也面臨「撤而又復」的歷程。日前陳定南印製五十萬份宣傳他在真調會釋憲案發言的特刊,才受到議論;又發生廁所公投迅速喊停,成為鮮活例證。

這些反覆的折騰,耗損人力、金錢也罷,只是陳定南常略己之過而厲言責人,無論花店插的花、建築師用的建料,陳定南都有獨到之見,並依部長之權作終局裁示。然而權力可以封盤下決定,卻封不了眾口眾心,才會有廁所公投的暗流作為地下民意的出口。

不論廁所公投的結果如何,陳定南應該看到的是醞釀公投的前置心路歷程,真正「放心」聽聽專業的評估和員工的心聲,讓多元意見能夠流通,不要一味的孤芳自賞。

權力的背後可以是獨裁,也可以是謙卑。最怕的,是自以為謙卑的獨裁,以為尊重了民意,其實是拿著民意上粧作樣。

公投不是解決歧見的便門,更不是挽救錯誤決策的危機處理策略。沒有聽取民意的真心,公投可以因問卷設計不良即宣告作廢,這不是把民主形式完全工具化了嗎?真的,問題不在公投,而在公投背後尊重民意的真心。

【2004/11/26 聯合報】

這場罵戰 綠軍獲勝

【2004/11/26 聯合報】[@more@]

這場罵戰 綠軍獲勝


羅智強/中華演說與辯論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選戰方酣,罵聲隆隆,筆者倒是看戲的心情看這場「罵戰」。如果這罵戰是場比賽,而我是評審的話,我想,我會評綠軍獲勝,因為藍軍實在不如。

例如不久前,陳水扁總統言道:「連戰心中有怨有恨。」筆者即想,連戰一定說:「我沒有!」果不其然,連先生的第一時間就是否認;陳總統指稱,若干將領煽動他人搞「辭職政變」,相關當事人,也是表示陳總統說的不是事實,請陳總統拿出證據。

面對攻詰,否認是直覺反應,但卻通常不是個好反應。當陳總統對在野黨提出負性評價時,乃立足於主動攻擊地位,其所欲獲致的戰術成果有兩個層次:最好的情況是,讓選民確信在野黨有其所指稱的負性評價存在;退而求其次,預設情況會變成無從對證、各說各話的羅生門,則至少會讓選民在對手的頭上打上問號,畢竟人們對聽聞的風聲訊息,多半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否認,在戰術上,最多只能免掉第一個層次的情形,但選民還是會在在野黨的頭上加問號。於是陳總統罵得愈多,在野黨否認得愈多,選民在在野黨頭上加的問號也愈多。終有一天,在野黨會被這些問號給壓死。

面對「一招否認闖天下」的在野黨,讓陳總統飽吃甜頭。無怪乎陳總統會愈罵愈高興,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豈有不作之理?

那麼,如何反制陳總統的言語攻勢呢?比較好的方式是「語彙重定義式的承認」。這種回應有兩個操作重點。一、對批評方的攻詰,先予「承認」。二、對批評詞彙進行具有反擊效果的重定義。

以「有怨有恨」為例,大可回說:「若陳總統指的是他操弄選舉、不明不白當選的這件事,我當然有怨恨,我怨的是台灣民主之死,恨的是人民被無恥政客玩弄。」即對「怨恨」一詞進行帶有反擊效果的重定義,並承認之,會比氣呼呼地否認要有效果。

以「辭職政變」為例,相關當事人亦可說:「辭職,這不是每個人的基本自由嗎?更何況,若不是統帥本身差勁無比,誰願放棄生活依賴的五斗米掛冠求去?陳總統不檢討自己的無能,卻去怪不肯折節卑附的求去清官,也太沒風度了吧!」即對「辭職」一事,不急於否定,反以批評者用的詞彙,進行重定義後,駁擊批評者,才是上策。

【2004/11/26 聯合報】

上網看路況 還可查捷徑

上網看路況 還可查捷徑

記者陳怡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即日起推出「全國路況資訊中心」網站,不僅提供民眾各地的即時路況與地圖,民眾還可跨縣巿選定起迄地點,查詢最短的行駛路徑。

運研所運資組長吳玉珍表示,全國路況資訊最細已標示到街道、巷弄,並附註單行道或禁止左右轉等標示,避免民眾迷路或繞道。

「全國路況資訊中心(e-traffic.iot.gov.tw)」可由運研所的「交通服務e網通(e-iot.iot.gov.tw)」入口網站查詢。

在查詢最短路徑部分,民眾可選擇依特殊地標地物、交叉路口或直接在電子地圖上標示起迄點方式,由電腦先排除發生路況或交通瓶頸的地點,再算出最快抵達目的地的路線。

【 2004-11-24 / 聯合報 / A10版 / 綜合 】

[@more@]

翰林國中國文93版八上參考書疑義

雷小姐您好:
  再次打擾。
  我校目前已教完八上的第七課畫狗點睛,使用題庫進行學生的考試。其中題庫本的第147頁,題目編號11863有疑義。
  題文如後:「本文(按:指畫狗點睛一文)是站在何種觀點來寫作?(A)主觀(B)旁觀(C)被動(D)旁觀、被動。
  答案為(A)
  在宋裕老師所編著的翰林版教學式標準講義國中國文二上第105頁,「章法分析」:
  1.本文是篇夾敘夾議的論說文。以第一人稱手法,來闡述藝術創作過程的艱辛。
        4.本文是「雙峰式」主角,一是畫家,另外是聖伯納犬。作者只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寫作。
         如此是有矛盾的,題庫及章法分析的第一點我覺得是對的,本文是作者自己以畫家朋友畫聖伯納犬的經過,來闡釋創作艱辛的道理。
  我個人是覺得「第一人稱」與「主觀者」常是合一看待的。在這種情形下,閱讀這本教學講義的學生,恐怕會產生誤解。怎會又是「主觀」又是「旁觀」的呢?是否有更為精準的說法?這個問題在我現有的翰林版的參考書中(新無敵、超級翰將及這本教學式講義),就只有宋老師提到這點,我也無從旁參再深究一番。我和左近的同科同仁參詳不得,故請釋疑,謝謝。
             慧燈中學教師譚家豐敬啟

[@more@]

下為翰林出版社編輯的回答:
 

譚老師您好:

關於您所提的問題,我們老師的回覆如下:

首先,是教學式講義的「章法分析」

  • 1.「第一人稱」的說法,這是毫無疑問的,文章中作者以「」自稱。

  • 4.的分析是「以本文之內容而言,前半所敘的是畫家,後半所敘的是聖伯納犬,所以雙峰式的主角為「畫家和聖伯納犬」。因此,以上述觀點,作者寫作本文時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闡述故事內容,所以在章法分析中,用「旁觀者的立場來寫作」。

  • 4.點中所引用文學的術語「雙峰式」,易引起不同的見解;而且「第一人稱」與「旁觀者」並陳,也易引起混淆,明年改版,我們會將此句修改為「本文所描述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畫家,一個是聖伯納犬。」

  最後,就題庫光碟的問題,因為題幹太過簡略,敘述不夠明確,才會產生爭議。就目前所附答案為(A)主觀,確有不妥之處,應改為答案(B)旁觀,較為適切。像此類題目,對國中生的助益不太,我們明年改版會避免出這樣的題目。謹此 敬頌

道安

碧惠 敬上11/11

終於重新上線

因為無名小站硬碟有問題,這一週以來,根本無法上站,一些事情無法刊載,現在終於重新上線,龍喵喵小站再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