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史前時代
臺灣以有無文字紀錄作為「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區分,但並不表示史前時代不具歷史哦!我們可以藉由他們留存下來的器物和遺址,推測當時的生活情況。
根據研究,臺灣有許多史前時代的遺址,其中以長濱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十三行文化較具代表性。
長濱文化:
- 是臺灣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
- 遺址是在臺東縣長濱鄉數個海蝕洞中發現。
- 他們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
圓山文化:
- 以大量的貝塚最為著名。
- 臺北盆地在當時應為一鹹淡水交雜的湖泊。
- 當時的人們應已會飼養家畜,並以撈貝、漁獵、農耕為生。
卑南文化:
- 最著名的是石棺。
- 石棺與房屋的方位都朝向附近最高的山,代表具有某種信仰。
- 有在死者頭部覆蓋「覆臉陶」的習俗。
- 喜歡佩帶玉製裝飾品,製作玉器的技術也很高明,但製法至今仍是個謎。
十三行文化:
- 是目前唯一確定具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煉鐵技術可能是漢人傳授)
- 遺物中發現中國錢幣,可知當時有與中國漢人進行貿易的情形。
- 由柱洞遺址可推測出他們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築(架高)可避免潮濕。
有關臺灣史前文化的學習參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