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皮隆(Shai Piron)是一個不一樣的教育部長,律師出身,同時也是猶太教士。他是由新成立的第二大黨「未來黨」推出擔任部長,推動新的教育改革。
他不諱言,猶太人就是一個討厭和諧的族群。與日本強調禮節、和諧的文化相比,猶太人更喜歡直接衝突。
他們敢於問問題、喜歡對話和爭辯。皮隆因此更大膽推動新的制度──讓學生高中畢業後,到社區服務一年,同時去壯遊、去流浪。
他企盼,以色列的年輕世代,用自己的力量,去尋找自己的靈魂、人生的願景。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在全球化和網路使人人都連結的時代,教育的目的改變了嗎?哪些變,哪些不變?
答: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教育制度。從知識到提問,從記憶到了解,從教材到對話,從老師到社群。
學校不一樣了,學習不一樣了,學的東西也不一樣了。新學校需要新目標、新願景,新學生需要不同的夢。所以現在以色列要改變,要有意義的學習。
問: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
答:分三點。要會思考。當你學歷史時,不只要了解,也要有問題。第二,要能感覺到歷史,了解它對你的生命,對你來說是什麼?第三,要參與這個運動,要從你的椅子上站起來,用行動改變社會。
另一種意義,是拿過去的歷史和現在,來思考未來。當過去和未來坐在一起,那就是有意義的學習。
問:以色列特別注重歷史,為什麼歷史那麼重要?
答:就像酒一樣,愈是陳年,酒愈好。歷史也一樣。
海中的植物,根都很淺,土地上的樹,根都很粗壯。當你的根很深,你就會在這裡,說:「我在這裡,這是我的家。」特別是在中東這樣糟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小孩有深厚的根。
問:未來年輕一代,需要什麼能力?
答:會想、會感覺、會有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