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推行三國演義這本書,如初生之犢不畏虎,不知這本書的”難”,不過,我還是決定一試。當時參考了王修亮老師的建議:很多學生喜歡三國,於是老師就給他們讀三國,其實三國演義並不適合用來探討君臣、兄弟、父子倫理的價值觀學習,而且裡頭的人物神格化了,所以在處理這部份要特別小心。
推行三國時,我把重點放在放在學習歷史知識、三國文學、藝術欣賞、及語能力表達、電腦應用五方面。這本書進行時是選定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進行全班共讀,只讀了上集,下集並沒有進行導讀,我想整個過程還有許多疏漏,不吝指教。
這是學生的手稿,雖然看起來不精美,不過花了小組不少時間才整理完成。有了這張手稿,學生必須練習說話的技巧,如何把這故事大綱說得流暢又生動。
每人每一章節,將大綱的手稿完成後,就可以進行說活動了。現在是以分組進行的方式說給其他同學聽,講完同學可以對這組的人進行發問討論。
進行三國時代的詩詞曲大搜集,每組選最耳熟能詳的幾首與大家分享。
我們找到的詩詞曲量很多、由每組分別搜集,再由每人挑一首,親自撰打完成學習單,張貼於教室佈告欄。不止找到詩詞曲,我們也找到了很多成語、俗語的典故…不勝枚舉,以下提供幾個參考。
吳下阿蒙
阿蒙,指三國名將呂蒙。原習武略,後聽從孫權勸說,篤學不倦,幾年之後,學識英博。見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後以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淺陋。晉書˙卷一二七˙慕容德載記:垂謂之曰:汝器識長進,非復吳下阿蒙也。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部˙賓白:常有當儉不儉,因留餘幅以俟剪裁,遂不覺流為散漫者,自今觀之,皆吳下阿蒙手筆也。
望梅止渴
曹操率兵行軍至途中,士兵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前有梅林,梅子又酸又甜,誘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國魏曹髦在位時,大將軍司馬昭蓄意篡奪帝位,專擅國政,自為相國,後髦封昭為晉公,加九錫,昭佯辭不受。曹髦憤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見三國志
危急存亡之秋
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兩張是誰?答案:都是劉備。我喜歡這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速寫。(哲銘、政緯)
左邊是張飛、大部份的張飛(博傑)都正面,只有這張是側面。右邊是曹操(慶峰)。
關公(晉鴻)和貂蟬(珮玟)的圖像。
教師心得分享
1、說書活動每個學生有機會訓練口語表達,全班坐在一起聽同學說故事,彼此進步更多。然而,東方出版社這套三國演義不是非常容易閱讀的書,學生因對三國時代的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第一章由老師示範,第二章開始由學生開始分組說書。可是施行下來,發現三分之一的學生迷失在一堆人名和地名中,所以,在說書的過程,剛開始都須要老師做很多補充,直到中段開始,學生才漸入佳境,掌握說話的重點。所以下次推三國演義時,最好是由老師先對三國時代背景做建構活動,指定幾個故事讓同學說書,而找幾個較容易的版本推行:如「貂蟬獻菙卓」「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連環船」、「過五關斬六將」…,再適時的將中間的章節串連,這會比較容易推行。
2、三國時代詩詞文相當豐富,有幾首詩跟學校目前推行的唐詩古文背誦相符,許多學生發現有些詩他們以前就背過了,增添了幾分熟悉。另有學生發現流行歌手伊能靜念奴嬌的歌詞正是引用蘇軾的詞,而且這歌因歌手發音錯誤,把綸「ㄍㄨㄢ」唸成「ㄌㄨㄣˊ」的這則新聞恰巧加深學生對蘇軾的念奴嬌加深印象。
3、畫三國時代人物
這個活動讓學生上網去查尋相關人物的畫像,要求學生盡量找簡單線條的畫像,不要找太現代感的漫畫或CUTE版圖片,素描力求簡潔快速。過程中,我們發現網站上有許多圖片並不是我們想要的,藉此機會教育讓學生知道網路上的資訊很豐富,但同樣的錯誤的訊息也很多,學習過濾資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