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噶瑪蘭讀後心得(莊文宏)

少年噶瑪蘭讀後心得

   「少年噶瑪蘭」這本書在描述的地方,是我的家鄉─宜蘭。故事是在說一個男孩─潘新格,在草嶺古道散步時,因一場暴風雨而回到古代,遇上了博學多問的蕭竹友、做買賣交易的何社商及迷失方向的春天,他們設法把春天送回她的家鄉,途中又有旺叢伯的幫忙,使他們馬上到加禮遠社,族人都很感激他們,並給他們吃的住的。有一天,潘新格和巴布去獵山豬,還拔掉山豬牙做成項鍊送給潘新格,而潘新格發現它不見的項鍊正是這一串。到了最後,他回到了現代,並把山豬牙握的緊緊的,因為正是他美好回憶的紀念品呀!

    噶瑪蘭是宜蘭的舊稱,是原住民的語言再翻譯過來的,如果吳沙沒來這裡開墾的話,就沒有宜蘭的一些地名,像是頭城、二圍、三圍、壯圍等地名,都是這樣來的,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會有肥沃的土地。不過,現在的水泥叢林已取代了樹林,清澈見底的河川也變混濁了。

     我認為本書的主旨是說:我們要接受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像潘新格就不想承認自己是平埔蕃仔,不過現在大家都有可能流有平埔族血統,但沒有再分哪一族了,因為台灣的族群十分多樣,而且平埔族人都已經被漢化了。

    如果我是噶瑪蘭人,我會很反對吳沙帶漢人來這裡開墾,因為漢人都為了填飽肚子,就一直跑到山上捕殺獵物,使得我們的獵物越來越少,有時也會騙取我們的土地,讓他們的勢力範圍變的更加廣大,以防我們偷襲他們,而我也希望我們能將噶瑪蘭族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永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