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0.8六年級談到颱風的命名,上翰林文教網找了一篇補充知識印給學生。如果只是印給他們,感覺只是我單一的傳授知識,為了了解閱讀後的成效,老師問了幾個問題:

Q1、    請出兩個簡單的問題,是文章中就找的到答案的題目:(什麼、哪裡、何時)

Q2、    請出兩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需要看懂整篇文章才答得出來的題目:(如果、為什麼、如何)

Q3、    請畫出此篇文章的重點加圖

Q4、    請為此篇文章沒有名字,請你為這篇文章命名:

我只給他們十分鐘的時間閱讀,請他們回答問題。我說這不是考試不計分,可以討論、可以用注音、不管如何,盡可能地回答。但是學生拿到這篇文章時手足無措,好緊張啊!大家各自奮鬥,不見他們討論,到了下課時間一半的人交來了,但是有些人還捨不得下課, 還有些人跟我說他寫不完


(一)這4張圖告訴我,應該釐清學生生觀念,解釋龍捲風跟颱風的生成環境



(二)能畫出颱風符號跟位置已經很厲害了,第一張圖有一點問題,我們可以討論為何大部分侵襲台灣的颱風路徑是東南向西北?



(三)從下2張跟上4張圖,我們可以討論颱風符號的設計,輕、中、強度颱風表示方法。


(四)平時極少參與討論的學生畫出的圖令人驚艷,相互學習,學生吸取的知識更多。


(五)學生提問的層次,可以理解他對此篇文章的了解程度,有幾個同學能問出老師想問的問題,但是大多在停在第一層次

(1)第一層次的問題學生了解段落大意,但不見得了解主旨



(2)第二層次問題具有挑戰性,且學生已掌握此篇文章主旨




教學省思:老師將帶領看看別人的回答、圖,最後大家再讀一次。我想我們的學生的確缺乏這種訓練,所已完成度並非百分百,但是多元的資料已經足以老師對於「1-3颱風與防災」單元教學做診斷分析。討論前,全班24人,文章的命名大致分以下四種層次,或許它只對老師或少數人有意義

(1) 不敢丟球型


(2)亂丟球型


(3)擦邊球型


(4)正中目標型


在討論後,這篇文章會對我們24+1人有意義,因為它的價值在~我們從彼此的鏡子看到不同角度。

結論:下次再多找些炸彈文章丟給你們六年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