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外海有個龜山島
宜蘭的台語有個特殊腔調「酸酸軟軟,吃飯配滷蛋」
宜蘭的小吃有奇特的風味
有一個人他不是宜蘭人,他出生花蓮,卻比宜蘭人更了解了宜蘭,他就是—李潼老師。
蘭陽平原的歷史文化,被巧妙的串連成故事,假使你看完了「少年噶瑪蘭」這本書,宜蘭你也踏尋一遍了。
1992.05少年噶瑪蘭(天衛文化圖書)
認識李潼老師1953~2004
http://www.jles.ilc.edu.tw/popo/company.html
推行重點:
1、利用每星期一節彈性課實行,共八週98/3/2~4/24。
2、採取師生共讀前,先要求學生回家看兩章節,隔天用發問的方式進行。
3、指導學生自訂題目,只要跟宜蘭有關即可,每位學生都須完成一篇文章。
4、結合藝術與人文課程,製作宜蘭美食海報。
5、觀賞少年噶瑪蘭影片版,討論與書中差異。
「我們的家鄉—宜蘭」
以下提供幾個學生不同寫作方式供大家欣賞
我讀「少年噶瑪蘭」林奕辰
宜蘭的舊地名叫噶瑪蘭,那為什麼叫噶瑪蘭呢?ㄛ─原來是平埔族在念自己的語言,漢人聽成噶瑪蘭,所以住在這裡的平埔族也叫噶瑪蘭族,後來吳沙帶很多人來開墾,平埔族也被漢化了,至今都還沒找到正統的平埔族。
噶瑪蘭族的祭典中大家會圍著祭祀品,一直繞著它跳舞,而我個人覺得,通常都會有一個壞女巫和好女巫,壞女巫一定會想把好女巫殺死,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測。
如果我回到噶瑪蘭,我想當一個平民,因為可以整天都在玩,玩累了就去獵山豬吃或是抓魚吃,想睡覺就隨便找一棵大樹躺在樹上睡覺,什麼事都不用管,這就是我最想過的生活。
從前的噶瑪蘭,雖然已經消失了,可是有很多花草樹木還有很多稀有的小動物以及小昆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提到的一隻蝴蝶,牠有很多顏色,如果我真的在那,我一定會把牠們藏在洞穴裡,再跟我的孫子說藏在哪?將來再把牠們放出來,這樣他們就不會絕種了。
如果我是噶瑪蘭人(黃妍慈)
如果我是噶瑪蘭人,我很不希望 吳沙來開墾宜蘭,就算我們有吃有住,不可以欺騙善良的噶瑪蘭人啊 !就算這裡是一片荒地,只要相親相愛就好了啊!
我們吃的食物有:大人啜飲的小米釀造的「打拉蘇 」、野菜和抽吸闊葉菸草捲成的「淡巴菰」,聽起來好像不好吃,可是對我是很重要的糧食,吃起來可是很美味的喔!有客人來時,都把那一些美味的食物奉獻給客人。我家有兩棟房子,一棟是早先搭建的那一棟木架屋,以軟藤和桂竹為建材,在加禮遠社已顯得與眾不同。另外這一棟房子,格局當然要大一些,我們用習慣使用的芒梗壁面,糊以青草味的牛糞,這棟是我和族人一起蓋的房子,我就在屋頂上,加搭一個有小小窗口的閣樓,這能容納整個族群的人上來遠眺。
你看完我寫的家鄉後,你就知道我的家鄉很美好,有綠油油草地和天然的環境,我不希望有人來破壞,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噶瑪蘭人,你應該也不希望吳沙來開墾吧!
教學省思:
1、這本書開始的情節古今交錯,到了中間的部份才時間才交疊在一起,所以一開始學生看得不是很懂,不過一旦入中段,學生漸入佳境。
2、我們聊,天南地北的聊:聊到搶孤、大里天公廟、草嶺古道、太平山、林場…,這本教科書所講的東西,我們看得到。用八週的彈性時間來推行這本書,夠不夠?不夠!
3、學生一直要求要review以前二年級看過的「少年噶瑪蘭影片版」,剛開始以為是真人上映,沒想到是卡通,而且結局相差十萬八千里。學生愛極了,可惜老師很失望!不過,還好學生先前已看過書,所以不致被影片誤導太多。
——————————————-
給學生悄稍話:
他們愛宜蘭,甚至有可能比你更了解哦!
畫家藍映鼎先生說過:「宜蘭的東西是帶不出去的,因為沒有辦法久放,你要親自來吃才行。」
http://tw.myblog.yahoo.com/jw!OMv6xACTAgNrQ.H_nA37zP9eZlAkHHzY/article?mid=276
建築師黃聲遠,一位美國耶魯大學的建築碩士離開故鄉台北,1994年來到宜蘭蓋「宜蘭厝」http://www.pts.org.tw/~web01/Mag/08.htm
歐洲慢食團,2009年5月來台,指定最後一站要來吃宜蘭的’粗’米粉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u20090513124001
老師提問:
你愛你的家鄉嗎?愛~大聲地說出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