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類

水生植物的四大家族

台灣產有三百餘種水生植物,它們的生育環境與生長形態並不相同,一般可依葉片與水面的相對位置及生活習性,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沉水性

這類植物完全沉浸在水中,沒有水上形態,它們多生長在水較深的地 方,根長在土裡,葉片通常呈線形、帶狀或絲狀。大部分的種類會在繁殖期將花挺出水面,以便授粉,少數如茨藻科植物,則一生完全在水中度過,就連開花也不例外。

有一小部分的沉水植物,如金魚藻或黃花狸藻等,它們的根無定著性,會隨波飄浮,因此有人將之歸類在飄浮性植物中。

挺水性

這類植物通常生長在水邊或水位較淺的地方。和沉水性植物一樣,它 們的根也長在土裡,但葉片或莖卻挺出水面。

然而,有一些挺水植物也能在水面下長沉水葉,不過形狀與水面上的 葉片不太一樣。像這樣能適應水面上與水面下兩種生活,且葉形變化甚大者,我們稱之為「兩棲性植物」,如無柄花石龍尾或圓葉節節菜等。

至於挺水性植物的花,多數在水面上開放,少數則在水中以「閉鎖授 粉」的方式,完成繁衍的使命。典型的挺水植物有野慈菇、鴨舌草等。

浮葉性

這類型的水生植物大多生活在深水域環境中。它們的根莖或球莖固定 在水底的泥土裡,葉片由長長的葉柄支撐著,平貼在水面,葉片通常呈寬大的圓形或橢圓形。和挺水植物一樣,浮葉性植物也會長出沉水葉。代表性植物有台灣萍蓬草、眼子菜及小莕菜。

飄浮性

這類植物的根沒有固定在土裡,植物體會隨著水流四處飄行,而且通常體型較小、繁殖力驚人。典型的飄浮性植物有青萍、槐葉蘋等。

以上資料來自林春吉/台灣水生植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