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課本最根本 留意時事相關題[@more@]
掌握歷史科的複習要領,創造最大的得分關鍵?臺北市五常國中曹若梅老師以及景興國中袁筱梅老師一致強調:「掌握重大歷史事件、時代和因果結構,弄清事件來龍去脈,熟記事件中重要人物和影響,就是得分的不二法門。」
●回歸課本最根本 留意時事相關題 曹老師強調,越接近考試日期,越要掌握「回歸課本」的讀書要領,不必去買一堆參考書或測驗卷來寫。曹老師進一步指出,採行「一綱多本」後,雖然沒有標準課本,不同出版商編成的教科書在內容以及編排上呈現「大同小異」現象,但是歷史是有系統、有脈絡的人事物演變過程的紀錄,能編入教材成為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代表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對後世的發展也有直接或間接的決定性,因此,無論哪一種版本,版本中所使用的人名是否不同,都不會影響「重大事件」的「關鍵地位」。只要徹底將歷史上重要的「關鍵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明白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詳細分析它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就可以輕鬆獲得好成績,不必去死背許多專有名詞。 針對出題的比重,曹老師指出,上古史中出題的比例不高,須注意的是和「臺灣」有關的部分。中古史中可分世界史、亞洲史兩大部分。世界史的重點著重歐洲國家;亞洲史的重點是中國大陸,這一時期正值漢唐盛世,它的國勢、文化,以及和經貿交流對亞洲甚至歐洲國家都帶來重大改變,相當重要。近代史須注意臺灣史和中國大陸間的關聯、影響;世界史重點在歐洲海權國家的興起及文藝復興運動對人類文明造成的影響力;現代史重點在於臺灣史和中國史以及世界史之間的關聯性。關於時事考題部分,曹老師提醒考生以時事入題,而非時事本身的人時地。例如四月初過世的教宗,這麼重大的國際新聞所牽引出的考題,可能是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或中國明末清初來華的天主教教士所帶來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製作關鍵大事年表 答題前先畫關鍵字 複習的方法,袁老師建議「動動手」,製作「關鍵大事年表」,例如要記住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內憂外患、社會變遷和國際關係,從鴉片戰爭到中日戰爭這一連串混亂的歷史過程;就是一邊讀一邊動手畫出清楚的歷史事件年表,幫助自己釐清臺灣史和中國大陸史,以及世界史之間的錯綜關聯和互動。 對於基測答題時得分的技巧,曹老師指出,題目有越來越長的趨勢,而考生的閱讀能力則逐年下降,曹老師諄諄叮嚀,一定要「耐心看完考題,並用鉛筆畫出題目中的關鍵字詞,看清楚題目問些什麼再回答」。對於「跳脫章節與冊別」的靈活式概念性出題方式,學生經常不容易從題目中直接看出答案,這時回答的技巧,如果是單純事件,先弄清因果關係和順序再回答;如果是複雜的關聯性事件,則嘗試回想它在課本上的授課先後;通常先發生的事件會排在前面先教,作為判別的方法。例如「先有文藝復興或先有地理大發現」,課程中文藝復興在前面,後面才是地理大發現,因為在歷史因果上,是文藝復興對地理大發現有著關聯性的影響。
基測即將登場,面對和生活最為貼近的公民科內容廣泛,如何掌握得高分呢?臺北市敦化國中老師黃麗美以及臺北市中正國中老師吳美慧表示,考題大多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主軸,只要讀通一個版本,建立清楚的觀念就可以得到好成績。
●每天複習一小節 選項對錯要了解 吳老師說,法律、政治、經濟是歷屆基測出題率最高的三個主題,平均一個主題會出現三到四題。黃老師補充七年級範圍的自我、生命、兩性、家庭、學校、社區、社會;九年級範圍的文化交流、科技倫理、全球關連等主題單元都要兼顧。吳老師表示,全球關連是新考題,其中國際組織、大眾媒體、環境是近年來重視的主題,同學可以和時事結合,不但可以加深記憶,也能夠活用所學。
應考前夕,吳老師建議考生跟著學校的複習進度,讀通學校所用的教科書版本,不須強求艱澀的內容。複習安排,不妨從第一冊到第六冊,每天閱讀一小節,大約四十天內可以完成重點複習;最後十天再做模擬試題,並參考歷屆考題以及教育部公布的範例試題,就可以從容應試。黃老師說:「考前可以練習基測中心所公布的試題範例熟悉題型,平時複習考考題也要確實訂正,每個答案選項都要明白它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黃老師表示,基測試題多以國中學生生活情境和生活經驗為主軸,考題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背誦,而是要了解每一個現象的因果關係、活用知識,考題生活化是基測的趨勢。吳老師提醒名詞應用是經常出現的考題,同學不能死背名詞的字義,而是能從題目情境判斷闡述何種理論,例如市場價格的漲跌是運用「供需法則」的原理。
●圖表題比例增加 耐心閱題很重要 基測題型偏重理解、詮釋、比較、應用和分析,黃老師表示,圖表題比重會增加,尤其是經濟單元。吳老師則預估圖表題約有三到四題,考題會比較靈活,例如提供一個網站頁面,請同學判斷是哪一個政府機關的網站,同學要從頁面尋找相關資訊,除了平日要培養正確的觀念,細心也是拿高分的要件之一。 黃老師叮嚀,因為試題敘述較長,較複雜,因此作答時語文、理解能力往往是解題的重要關鍵。吳老師提供一個小祕訣,考生要特別注意「選項前的最後一段話」,往往是關鍵所在,並且要耐住性子將題目從頭到尾看過一遍,以免落入題目的陷阱。黃老師說:「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字,然後回想相關的學習內容,再從答案選項中找出最佳的答案,切忌亂猜。」 公民科的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從政治、社會到兩性都是它的範疇,所以每天發生的時事也可能是考題。 不過,吳老師提醒考生不用過度擔憂時事題,只要養成閱報習慣,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足夠了。 黃老師也表示:「時事只是試題的素材,藉由時事的取材,讓試題更生活化,使社會科學習更貼近於日常生活。但是學生在作答時,仍要回歸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社會科相關知識和能力。」用時事印證課本所學,融會貫通後,無論考題如何變化都能輕鬆面對。
今年基測地理科出題方式和往年相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還是考觀念、少記憶。臺北市敦化國中老師李鳳華和臺北市古亭國中老師劉敏慧一致表示:「不用擔心。」 李老師說,現在一綱多本,大家念的內容不盡相同,記憶題反而會因此減少。劉老師指出,考題是從生活周遭取材,不過同學不必刻意去強記時事,因為不會考時事的內容,而是以時事為架構出題。
●大標和副標不忽略 環境議題必須掌握 雖然基測是考觀念,不考記憶,但是觀念究竟怎麼考?李老師舉例說:「孫悟空及其師弟們,保護唐三藏前往天竺取經,途中土地公警告他們,會有妖怪從正北方襲擊……。請問孫悟空一行人在向正西方前進的途中,最應該加強哪一個方向的戒備?」答案是右方。因為朝正西方前進時,正北方是右方。李老師說,像這一題就是考方位判讀的觀念,從題目描述可以看出命題內容和版本的素材無關,而是以學生有沒有方位概念為命題重點。 既然基測以考觀念為主,那麼什麼觀念最重要?李老師說,因為每個版本的單元編排不同,所以課文的大標題和副標題就是重要觀念;而介紹地理基礎觀念的通論地理,則是「重點中的重點」。 劉老師也說,通論地理的觀念很重要,大部分可以應用在區域地理上面。舉例來說,臺灣的地形是以高山為主,加上形狀狹長,容易形成陡峭的河川,河川坡陡流急,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水量變化大,尤其是南部的河川。 另外,李老師表示,臺灣、中國及世界的各種環境議題也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像是臺灣的土石流、地層下陷;中國的沙漠化、沙塵暴;世界的水資源缺乏、溫室效應等,這幾年都出現相關考題。圖表也不能忽略,像等高線圖、氣候圖、折線圖等觀念。
●大課文複習搭配地圖和圖表 答題運用刪去法和找關鍵字 在有限的時間裡,複習要找對方法,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劉老師建議,同學可以循序漸進,按照冊數複習,在複習區域地理時,把先前讀過的通論地理相關內容一起閱讀,將觀念統整起來。 李老師表示,因為基測以考觀念為主,所以同學只要熟讀一個版本就可以,複習時掌握通論地理和原理原則,並且配合圖表讀課文,同時還要了解圖表如何繪製、判讀。在世界地理部分,最好放一張世界地圖,和課文搭配著看。 基測許多題目的描述方式,可能是同學從來沒有見過的,因此李老師建議同學,考前多看報紙,培養自己的閱讀、判讀能力。 劉老師還提出複習時間安排的參考,例如可以規畫每個星期讀一冊,兩位老師同時提醒考生,考試時千萬不要緊張,慢慢的把題目看完,記得圖表題一定可以從圖表中找到答案;基測是考基本能力,告訴自己:「我相信自己一定都會的。」 除了建立自信心外,也要加以運用答題技巧。李老師建議同學用「刪去法」找出答案。劉老師建議找出關鍵字,再用關鍵字推測可能的位置、地點。遇到一時無法判別的題目先跳過,最後別忘了預留十分鐘的時間,檢查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