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

歐玲君與「柯南」兒子的生命戰役

MD0000002818001671_pic.jpg

我的身體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但我的心卻可以幫助別人。我的身體不夠高,我的心卻比誰都高。我的身體沒有翅膀,我的心卻可以到處飛翔。」這是罹患黏多醣症的勇者永強在他生前畫作「我的身心」裡所寫的一段話。

三年前,永強離開人世,他的母親歐玲君勇敢揮別傷痛,積極投入志工的行列,與大家分享永強的生命故事,彷彿帶著一個展翅的小巨人,到處飛翔。「一次次的分享,讓我對永強的思念一層層的卸下,我這才發覺永強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他並沒有離開,他的生命正藉著我的口,散播給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的意義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十五年前的歐玲君,一度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將會永遠是個無憂無慮、令人羨慕的小公主。她在婚後即與丈夫到夏威夷唸書,不料回台灣後,發現寶貝兒子永強罹患罕見疾病黏多醣症。她為此徹夜流淚、求神問卜,最後被丈夫的一句話點醒:「妳是為自己哭?還是為永強哭呢?」 
        就這樣,她驚醒過來,擦乾眼淚,開始陪著永強過「正常」的生活。面對這個沒有藥吃的疾病,歐玲君告訴永強:「沒有藥吃,就不用承受吃藥的苦,不能作復健,就不用忍受復健之苦,不用飲食控制,那就和一般人無異了,所以我們就過平常人的生活吧!

小小哲學家

  永強欣然接受了媽媽的說法,努力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但兩歲之後的他便再也不曾長高,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高及體型與正常的孩子卻愈差愈遠,每個關節更不斷地變形,與眾不同的外貌,想要遮掩都很難。
  然而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卻巧妙地以「柯南」來介紹永強,讓他一夕之間成為全校的風雲人物。永強班上的同學也因此成為最有愛心的小天使,每個人彷彿都背負著神聖的使命感,心甘情願且光榮地為永強服務。
  小二那年,老師曾當著全班同學問永強:「你如何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他竟以超乎成人的成熟口吻說:「我就當成每個人都是關心我的人就好了。」
有一天,永強放學回家,用一貫冷靜又酷酷的語氣說:「媽媽,我知道我出生的目的是什麼了。我出生的目的便是給別人勇氣!」
  正因為身體的不同,永強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都來得成熟,總是說出一些讓人既感動又佩服的話,彷彿上天派來的使者,用他對生命的領悟,告訴世人生命的可貴。

永遠的兄弟

  永強其實還有一個貼心的弟弟,常常有人問歐玲君:「永強生了這個病,妳怎麼還有勇氣生弟弟?」
  「如果早知道,我一定沒有勇氣生第二胎,但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在我肚子裡四、五個月了,只能賭一賭運氣。」沒想到這樣的話,竟然造成弟弟Charlie的誤解。Charlie一年級上藝術課時,老師要他們畫「我在媽媽肚子裡的樣子」,每一個小朋友都畫媽媽的側面圖,肚子是透明的,畫自己躺在媽媽肚子裡的樣子。Charlie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他畫的媽媽是在跑步機上跑步。畫完小baby之後,竟拿起黑色蠟筆將媽媽的肚子用力塗黑,並且喃喃自語地說:「媽媽要把我流掉。」
  還好老師立刻將這件事告訴玲君,她才知道自己的話被孩子誤解了,弟弟以為自己是不被期待地來到這個世界。那晚,歐玲君緊緊抱著Charlie,一直告訴他:「媽媽愛你,媽媽很期待你來到這個世界,只是擔心你和哥哥一樣,媽媽愛你就像愛哥哥一樣。」
  Charlie從小就是一個善解人意又體貼的雙魚座男孩,總是心甘情願幫忙哥哥,大一點的時候,也成了哥哥的最佳玩伴。永強曾在作文裡寫著:「有一天我和弟弟到公園練習腳踏車,弟弟說:『我們已經很厲害了,來比賽吧!』比賽的結果是弟弟贏了,我一點也不難過,我看到弟弟高興,就是我最快樂的一件事。」

永強也曾寫過一首名為〈弟弟〉的詩:

弟弟是我的左右手,
他常幫我做我沒辦法做的事。

弟弟是我的影子,
我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

弟弟是我的白血球,
當有別人取笑我時,
他總是保護我,
不讓我受傷害。

我和弟弟早已約定,
永遠都不分離,
因為我們是永遠的兄弟。

滿載周圍人的愛與關心

  除了家人、老師及同學,歐玲君說:他們的周圍總是充滿著許多人的關心與愛,給他們建議或幫助。當永強的頸椎無法固定自己的頭部時,有人送了一大箱的積木,裡面正好有一塊很適合當永強下巴的靠墊,不軟也不硬;當永強睡不著時,有人建議她用精油幫永強按摩,結果真的奏效了;當她正在苦思該如何帶永強出門時,又有朋友送來了一輛雙胞胎的娃娃車,大小長度竟也剛剛好。永強好開心地說:「媽媽,還好妳以前在學校當愛心媽媽,現在才會有那麼多的人來幫我。」
  正受病魔折磨的永強,心中存有的竟只是感謝而沒有埋怨。有時玲君看著他日漸凋零的身體,便告訴他:「媽媽好捨不得你如此受苦。」永強竟回答:「怎麼會呢?我現在正邁向幸福的第一步呢!妳不覺得愈來愈多人關心我嗎?」永強又說:「我覺得每個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因為我遇到的每個人都對我特別好。」
  見到黏多醣症協會的小病友們去世,之後又有新的小病友,永強說:「人的生命有去就有來。」在他身體日漸衰弱之時,歐玲君無法控制地在孩子面前哭成了淚人兒,永強也安慰她:「人有生老病死,有生就有死,何況妳早就知道我會早一點離開。也許我早點離開會比較快樂。」
  或許是因為大家給永強的關心和愛,他都感受到了,永強才能如此堅強地面對這一切苦難。
  在永強無法出門的日子裡,常有一班班小朋友寫的慰問卡為他打氣,還有些老師和愛心媽媽用永強的故事來做生命教育的題材,這些都使得永強備感溫馨,在離開的前一天還特別交代媽媽,要把所有收到的卡片、紙鶴、天燈、星星都帶走,甚至在他最後插管無法發聲的狀態下,仍努力地用唇語要媽媽轉告大家:「我愛大家!」

不落跑老爸

  在罕病的世界裡,很少媽媽會選擇離開自己的孩子,但在媽媽們照顧這些生病的孩子的同時,爸爸們也要承受不小的經濟壓力、心理壓力,以及外界異樣的眼光,有時又因為妻子將生活重心都轉移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他們。女人較容易向姐妹淘傾訴心事,反觀男性卻不習慣向人傾訴內心脆弱之處;最後,有些爸爸在受不了壓力的情況下選擇離開,將重擔留給媽媽一個人去承擔。因此那些堅守崗位、捍衛家庭完整的爸爸們,更值得大家給予掌聲。
  永強的爸爸也是個「不落跑老爸」,始終扮演著理性、堅強的角色,給予玲君支持的力量;例如,自從Charlie出生後,永強爸爸便提議兩人單獨出國旅行,原本玲君非常掙扎,實在放心不下兩個孩子,但永強爸爸卻認為妻子太累了,需要休息,而且兩人間因孩子而漸漸疏遠,夫妻的感情也需要藉由旅行來修補。
  在永強的患病過程中,永強爸爸也始終不曾掉淚,他第一次流淚是在永強最後一次住院時,永強喊了一聲「爸爸」即陷入昏迷,知道孩子可能不久人世,玲君問先生,是否要拔掉呼吸管讓永強回家?這時永強爸爸滿臉淚水,哽咽地說:「先等幾天好嗎?我還沒有準備好。」
  而喪禮當天,因為在傳統習俗中,白髮人送黑髮人被視為是孩子不孝,於是有個儀式是父母必須去敲打孩子的棺木。永強的爸爸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被要求敲打棺木,手杖高高舉起,輕輕敲向棺木時,這手杖便從他顫抖的手中滑落地上,整個人也立即跌坐在連排座椅上,整排椅子晃動不已,彷彿像是永強爸爸內心的顫抖。鐵漢終於壓抑不了內心的哀傷,而在場的人看到這一幕,也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是愛與溫馨的故事。

  永強走了之後,歐玲君擦乾淚水,並且在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安排,四處演講,分享永強的故事,這對處女座容易緊張且害羞的玲君來說,原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卻因為永強特殊的生命給了她使命感,讓她克服了面對人群的障礙。
很多事情需要經過時間來沉澱,今年玲君決定寫出永強的故事——《四分之三的幸福》,下筆的那一刻,她的靈感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她說:「在我未動筆前,心裡早已設定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是一個獨特、充滿溫馨與感動的故事。」她還說:

我感謝上天給我這份獨特的禮物,
因為永強,我結識了許多特別的人,
因為永強,我做了許多自我挑戰和潛能的激發,
因為永強,我對生命有了不同的見解和眼光,
因為永強,我不再恐懼死亡,
因為永強,我不再害羞付出我的關懷。

  這十年,因為永強,歐玲君的生命變得很不一樣,她也認為永強因為擁有大家對他的愛,才能活得如此不懼且充滿愛心。這更使得歐玲君相信——生命總有盡頭,但愛沒有終點!

本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08/11月號

歐玲君小檔案

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肄業,曾任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專科護理師。
化名Orange媽媽,部落格「化為千風」獲二○○六、二○○七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命記錄類入圍。現為罕見疾病基金會志工,常至學校、機關團體宣導生命教育,今年甫榮獲國家文化總會生命教育推行委員會九十七年度生命教育績優志工。
著有《Orange媽媽:四分之三的幸福》一書。(版稅將全數捐贈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美國總統當選人 歐巴馬 閱讀與學習,扭轉命運

美國總統當選人 歐巴馬 閱讀與學習,扭轉命運

作者:洪家寧 出處:天下雜誌 410期 2008/11
歐巴馬的故事,不斷在全世界複誦。但傳奇絕非偶然,母親如何用愛與紀律來養育小歐巴馬?他自己如何靠閱讀與學習,扭轉劣勢?
黑白混血、單親媽媽、隔代教養、勉強稱得上小康的家境,這些在一般人眼中極可能產生「問題兒童」的背景,卻造就了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歐巴馬。
愛與紀律,磨練心志
走到今天,歐巴馬絕非靠著偶然或幸運,他在自傳《以父之名:歐巴馬的夢想之路》(時報出版)透露,自己有過迷惘、混亂的青澀歲月,酗酒、嗑藥、吸大麻,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根、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但是家庭和學校教育奠定下來的深厚基礎,成為他重獲力量的泉源。
六歲時,歐巴馬隨著二十四歲、改嫁給印尼人的母親安(Ann Dunham),移居到雅加達。
雖然念不起多數外國小孩就讀的國際學校(他先在一所天主教學校就讀兩年,之後轉學到普通公立小學,同學們都是穆斯林),母親為了補強他的課業,每天早上四點鐘就會叫他起床,強迫他吃早餐,接著開始為他上三小時的英文、聽收音機的美國函授課程,接著再去上學。
雖然小歐巴馬和其他孩子一樣,對這樣艱苦的學習極力抵抗,但在母親的耐心與堅持下,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四年,直到十歲歐巴馬回到夏威夷,由外公外婆撫養為止。
多元包容,突破框架
母親對他的教育,也不僅限於課業。這位出身自中西部白人家庭的女性,讓歐巴馬閱讀美國民權運動的書籍、黑人民權鬥士金恩博士的演講稿,告訴他許多跟他同齡的孩子,已經會上街遊行爭取權利,並要他以黑人民權運動家為榜樣,對自己的出身感到光榮,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社會。
母親也用身教來做他最好的榜樣。不僅兩任婚姻對象都非白人,她也身體力行對於不同種族、文化、階級的包容和關懷,親自到印尼鄉間幫助婦女和窮人,雖然當時印尼物質匱乏、貧窮落後,但母親教導他要敞開心胸、甘之如飴,並教育他要唾棄海外美國人常見的傲慢無知、盡快融入當地文化。
在黑、白、穆斯林的多元世界中過著「混搭」的生活,培養他更寬厚的包容力和更廣闊的視野。
雖然母親、外祖父母教導他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信與光榮,但是他的黑皮膚還是讓他在主流世界吃了不少苦頭,他在青少年時期也因此曾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不願去思考「我是誰」的問題。
揮別迷惘,從草根做起
儘管十歲與母親分離、父親也缺席,但外公外婆對他悉心照顧,雖然家境不寬裕,沒念過大學的外祖父母還是把孫子送進當地最好的學校(一千兩百名學生中只有三位黑人),期望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後來也順利進入優秀大學。
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政治系期間,他曾過著「和尚般的」生活,每天多半都待在圖書館埋頭苦讀,但是「我是誰」、「我要做什麼」的問題,依然在他腦中盤旋不去。
直到大學畢業前一年,二十一歲的他,接到父親車禍身亡的消息,彷彿一記重槌,敲開了他心中另一扇門,他對自己的未來規劃,開始和其他同學不同。
當他的黑白朋友們紛紛申請研究所或另謀高就,他腦中只有一個想法,「我要從底層做起,改變現狀,」他相信,「改革不能從上層開始,我要讓所有黑人有力量。」
改變只能靠自己
他放棄在紐約跨國公司的顧問機構擔任研究助理的職位(他還是辦公室唯一的黑人男性),一九八五年,啟程前往芝加哥南區,在貧窮的黑人社區做組織工作,成為社區工作者(community organizer),協助當地居民就業培訓、改善環境等。這些草根經驗成為他日後從政的重要養分,他也曾說,「正是在這些社區中,我獲得了出生以來最好的教育。」
三年後,為了讓自己更了解法律與權力的運作,他進入哈佛法學院就讀。法律系經常在正式課堂外,有小班的討論課,歐巴馬即便已了解上課的內容,但總是準時報到,想再進一步跟老師討論更深入的概念。
入學後第二年,他就獲選為權威的《哈佛法學評論》創刊一○四年來首位黑人社長,管理旗下八十位編輯。一九九一年,他更以「極優等」(Magna Cum Laude)的成績獲得哈佛法學院學位。
哈佛法學院的圖書室裡,還珍藏著他的畢業照;法學院的教授和波士頓市民都以他為榮。
畢業後,他沒有放棄為弱勢打拚的理想,進入一家民權律師事務所工作,並在芝加哥大學教授憲法。
直到一九九六年,在朋友勸說下,三十五歲的他決心投入政治,擔任八年的伊利諾州議會議員,二○○四年登上全國舞台,成為美國史上第五位非裔參議員、全國知名的政治新星。接下來,就是眾所皆知的故事了。
歐巴馬的故事,證明了聰明才智與種族無關,他用努力打敗種種限制,自己為自己帶來希望。

就像他在總統大選民主黨黨內初選時,在總部芝加哥的演講中說,假如我們等待某人或等待未來某刻再做,改變永遠不會到來。我們就是我們在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改變。」

98基本學力測驗宣導相關檔案(興中、五結、利澤、南澳歡迎參考下載)

檔案一 基測相關剪報

檔案二 98基測簡報198基測簡報2 

檔案三 新量尺家長版

檔案四 98年宜蘭區基測答對題數成績試算

98年宜蘭區基測答對題數成績試算,請下載附檔,輸入答對題數,即可知道總分及錄取學校,本程式以九十七年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為試算常模,並不保證100%正確,結果僅供參考。

林義傑的故事值得參考

林義傑 獲讚譽是教育標竿

 楊惠芳/臺北報導
 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公開表揚橫越撒哈拉沙漠的超級馬拉松選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學生林義傑,稱讚他是「教育的一根標竿」,是人生價值的最高榜樣。林義傑說,這次橫越撒哈拉,看到非洲有一個村莊,只要一萬美元捐款,就可以改善水資源,養活全村一整年,讓他忍不住心酸流淚,覺得身在臺灣的我們,有很多自省的空間。
杜正勝表示,林義傑不只表現自己的潛能,更為水資源而跑,讓大家知道地球資源有限,即使平常最容易看到、最不在乎的水,到了撒哈拉沙漠,比黃金還要珍貴。
 熱愛挑戰和冒險的林義傑,用雙腳「跑」出精采的人生。林義傑回憶,在撒哈拉沙漠長跑的前一年,幫忙探路的三名義大利人因誤踩地雷造成兩死一殘廢,所以,他和同伴查理、雷伊都有「萬一」的心理準備。
 在接近埃及邊境時,林義傑為了避開地雷區,多繞行一千公里,總里程從六千五百公里增為七千五百公里。他認為,會跑步不是很重要,但如何在事件中做決定,是否了解自己的身體極限,以及能否堅持下去,才是重要的。
 「人生就像一場不會停止的挑戰賽。」林義傑說,他曾在無垠的沙漠,只憑著指南針,征服十層樓高的沙丘與零下的低溫,甚至忍著六片腳指甲都脫落的痛楚,堅持跑下去。
 對於未來,他預計申請哈佛等名校,攻讀博士。

[@more@]

別讓那隻鳥飛了

各位已 婚的夥伴們可以參考;未婚者就當成常識好了,說不定未來有機會可以驗證。[@more@]>> 別讓那隻鳥飛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
>> 各位已 婚的夥伴們可以參考;未婚者就當成常識好了,說不定未來有機會可以驗

>> 證。
>>
>>
>> 一句微不足道的讚許,
>> 一杯順手遞去的熱茶,
>> 一枝10 塊錢的玫瑰,
>> 這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東西,
>> 具有滋養家庭與感情的神奇力量。
>>
>> 別讓那隻鳥飛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
>>
>> 我和先生結婚 10 周年那天,一位移居加拿大的朋友給我寄來一份禮物→『一張遊戲
>>
>> 光碟』,
>> 名字叫《別讓那只鳥飛了》。
>> 我沒有玩遊戲的習慣,因此就把它當做一份紀念品收藏了起來。
>>
>> 一天, 8歲的兒子在我書房裏亂翻,發現這張遊戲光碟。
>>
>> 玩過之後,兒子對我說:"媽,這裏面有一隻鳥,弄不好就會從窗口裏飛走,一飛
>> 走,遊戲就砸了。"
>> 在兒子的提醒下,我打開了電腦,執行那張光碟。
>>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它是一張針對成人而開發的大型遊戲軟體,總投資 8,500 萬美
>> 元。
>>
>> 遊戲打開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具有皇家風範的豪宅。豪宅裏各項生活設施應有
> 盡
>> 有。
>> 遊戲者進去之後,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在這裏生活。
>> 你想打高爾夫,可以去高爾夫球場;你想看書,可以走進書房;想喝咖啡,可以讓
> 僕
>> 人給你送去;
>> 想舉行舞會,可以邀請包括馬丹娜在內的 100 位世界級影視明星;
>> 想去旅行嗎?車子就在門口;上了車,沿著門口的路,你可以去埃及、法國、中國
> 等
>> 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 假若你有一位情人,還可以秘密地約他出去,到附近的海濱或南美的哥倫比亞大草
>> 原。
>>
>> 總之,在這裏,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怎樣就怎樣。
>>
>> 但與現實不同的是,這棟豪宅裏有一隻鳥在飛,
>> 它嘴巴上叼著一隻籃子,從客廳飛向臥室,又從臥室飛向書房,飛向餐廳,飛向豪
> 宅
>> 的每一房間。
>>
>> 這只鳥有一個特點:
>> 不論你是外出旅行,還是在家讀書,或是在公司處理商務,你都不能忘記往這只鳥
> 的
>> 籃子裏放東西。
>>
>> 假如你忘了,到了一定的時間,它就會從某個視窗裏飛出去,
>>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螢幕上就會出現這一個畫面:
>> 豪宅倒塌,野草叢生;夕陽下,一個孤獨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黑暗中。
>>
>> 那麼,該向那只籃子裡面放些什麼東西,才不會使鳥兒飛走、豪宅倒塌呢?
>>
>> 遊戲裏有一份功能表,那上面有包括金錢、花朵、微笑、哭泣、親吻在內的 152 種
>> 日常用品和日常行為。
>>
>> 它是赫利克斯公司耗時 3 年,從全球 50 萬對金婚老人那裏徵集的,
>> 每一件東西,每一個行為都按照這 50 萬對金婚老人票選得票的多少,
>> 被賦予了不同的時間價值,有的代表一個月,有的只代表 3分鐘。
>> 至於哪種代表一個月,哪種代表 3分鐘,上面沒有明說,
>> 得完全由遊戲者根據自己對它們的認知來判定。
>>
>> 自從打開這個遊戲,我就被它迷住了。
>> 只要有空,我就要玩上一陣。
>> 起初,由於不知該向鳥兒的籃子裏放些什麼,所以那棟豪宅經常被我弄得從螢幕上
> 消
>> 失。
>>
>> 有一次,實在是不知該怎樣侍候它,就隨便挑了一個吻放在籃子裏。
>> 結果大出意外,它讓我大書房裏看了整整一下午的書,
>> 有幾次它甚至還把籃子放在我的書桌上,然後自己跳到裏面打一個盹。
>> 還有一次,我送給它一個親密的擁抱和惜別,就去了墨西哥的古瑪雅城市遺址奇琴
> 伊
>> 察。
>> 這次更出乎我的意料,半個月後,我回來了,
>> 鳥兒不僅沒有飛走,當我到達家門口時,它還熱情地迎接了我。
>>
>>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隻鳥兒呢?
>> 我送它金錢,它只在家裏待 3 分鐘,我送它一枝花朵,它竟可以待上 3 個小時。
>> 後來我終於發現,它是一隻婚姻鳥,並且它有許多不起眼的救星。
>> 一個輕吻,一個微笑,一個擁抱,
>> 一句關切的話語,一份小小的禮物,一段短暫的離別,都可以把它留下。
>>
>> 現在我已能非常熟練地玩這個遊戲,並且越玩越覺得它不再是一個遊戲,
>> 而是 50 萬對金婚老人在婚姻生活中的感悟和發現。
>>
>> 它告訴我,一句微不足道的讚許,一杯順手遞去的熱茶,一枝10塊錢的玫瑰,
>> 這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東西,具有滋養婚姻的神奇力量。
>>
>> 前不久,一位朋友結婚,我把這張光碟送作禮物,轉贈了出去。
>> 我想,我應該讓更多的人從這個遊戲中,悟出婚姻中的一些道理。

對待親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

對待親人,我們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懶得搭理。因為太過熟悉了,而不知珍惜。[@more@]

「你快點行不行!?大男人這麼會磨蹭,像個老婆子!」

便利商店內櫃檯前,婦人對抱著兒子選購飲料的丈夫吼叫,轉過身卻軟了嗓:
「先生,請幫我挑三個茶葉蛋,要入味一點的喔!」類似的情景應該常看見。

比如,丈夫在外活躍又健談,被公司的女同事們封為幽默高手,回到家,卻成了自閉症患者,不是盯著電視,就是看著報紙,對妻子的說話充耳不聞,或斥喝閉嘴。

觀察發現,這樣「裡外不一」的情形在多數人身上、多數家庭裡頭都會發生,或是慣性,或屬偶發,並且被「公然」接受。就像你遇見在爭吵的夫妻,丈夫或妻子轉過臉望見你時,會露出招呼的笑臉,回過頭又繼續爭吵,那麼般地自然。

對待親人,我們卻習慣成自然地不懂禮貌,不會溫柔,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懶得搭理。

因為太過熟悉了,而不知珍惜,這實在是極為錯誤的心態。

對同事和氣,可以增進工作場所的融洽;
對朋友體貼,可以擴展自己的人際;
對上司尊重,可以利益自己前程。

卻不細想:

對親人和氣,可以增進家庭的融洽;
對親人體貼,可以讓關係更親密;
對親人尊重,可以使生活充滿歡喜。

與親人的關係,是這世上最該珍惜的情感!

許多人卻忽略了!

一名死刑犯臨死前說了:「我很敬愛我老爸!可是我從沒對他這樣說,我總是不理他的教訓,在他指責我時瞪著他,跟他耍流氓!我其實很愛他,很感謝他從來沒放棄我,但我這一生,自懂事以來,只在他快要病死的時候抱過他一次,就只那一次,我沒惹他生氣!」

你呢?
總是對老媽嘟嚷肚子餓啦?襪子找不到啦?
總是對老爸呼喊機車壞了?沒零用錢了?
總是對兒女教訓沒個好樣?別給我丟臉?

錯了!趕快,換個口氣、態度表達看看!

絕對會有好的感受與獲得,你的生活將因此更美好;
要自知苦惱,才不會拒苦事;
要自知薄福,才會惜福種福;
要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