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月圓人團圓

 

中秋節的由來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這詩句中說的「中秋」,指的就是婦孺皆知的中秋節。在我國,一年之中與歲時有關的節日非常多,而「中秋節」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詩意的節日。中秋節還有「八月半」、「團圓節」、「月夕待」一些別名。因為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稱「八月半」。因為中秋節人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夜飲玩月的習俗,又有媳婦歸省至此日必還家的俗規,且以圓月為象徵,稱中秋為團圓節。又因為傳說唐明皇在這一天夜遊月宮,便稱中秋為月夕。至於什麼時候才開始有中秋節,文獻上找不出答案。古時專門記述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中唯獨沒有關於中秋的記事。就連唐代成書的初學記中也不見關於「中秋節」的文字。

  關於中秋節的來由,前人大致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中秋與秋社有關。周雲錦何湘妃合撰的〔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說:「或許是因為我國是個農業國家,家事和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播種的時候,就祀土地神祈求豐收,而在收成時也祀土地神報告豐收,答謝神祇的護佑。前者叫做『春祈』,後者叫做『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節,就是『秋報』的遺俗,經過後人踵事增華而漸漸盛大起來。」

  另一種說法認為中秋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今人徐傑舜陳順宣合著的〔中國的風俗〕一書中說:「中秋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代對月的原始信仰有聯繫。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女媧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禮記˙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記述。之前的禮儀中,就已經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國都西郊月壇祭月的規定,北京的月壇,就是皇帝祭月的場所。從唐詩寫中秋的詩中,已看到當時已經把嫦娥奔月神話故事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到朝,節日活動已很盛大,南宋杭州因為中秋賞月,『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節慶資訊站

月亮的神話傳說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受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我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優美的性格。中秋節為月神生日,臺灣並沒有專祀月神的廟,都配祀在太陽公廟裡。臺北內湖「太陽公廟」,八月十五日信徒們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眾:有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焚香燒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團圓的氣氛中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就是所謂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甘受其統治,愛國之士紛紛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人看了大吃一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朝就推翻了。

 

以上資料來自南一出版社中年級節慶教案萬花筒

 

欣賞

幾米–月亮忘記了

https://youtube.com/watch?v=pfY5j-NPWBU

 

作業練習 

  閱讀完上面的文章,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你知不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呢?請以50個字回答。

2.你們家是怎麼慶祝中秋節的呢?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3.童詩欣賞

月亮、地球、太陽

月亮是一個善良的孩子

為了不讓地球孤單一人

便邀請太陽大哥

陪著地球

一起玩遊戲

一起跳舞

【仿作】                                

    月亮

月亮是【                   

為了不讓【                

便邀請【                  

陪著                    

一起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