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孟璋】原文網址連結: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354/post/9203/82853
常常,有家長會擔憂孩子的學習問題,深怕孩子跟不上,於是除了安親班、補習班之外,家裡還常常加開爸爸家教班或媽媽家教班。雖然國小的課程內容對於讀過幾年書的家長而言,指導起來不成問題,但卻常會因此而演變成親子衝突的戲碼。不是家長罵孩子太笨,怎麼教都教不會;就是家長的教法比較傳統,孩子不想學;或是孩子經過一天的疲勞轟炸下來,已經對學習感到厭煩了,需要休息一下,根本聽不進家長的任何指導。於是,親子衝突愈演愈烈,最後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
只是,換個角度想想,親子關係需要做到這樣?孩子學習的責任需要由父母來承擔嗎?
有幾個觀點,提供家長思考。
首先,孩子課業的學習,是誰的責任?是家長的嗎?還是應該由學校老師跟孩子自己來共同承擔?我們常說:易子而教,就是因為自己教自己的孩子,容易失去客觀與理性,較容易感情用事。交給老師來教,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而家長也樂得閒在一旁,避開這場學習戰爭。當然,這並不表示老師一定能把孩子教好。因為這其中還存在有孩子的學習動機、意願與能力的問題,並非單方面努力所能促成。(若家長自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堅持自己來教,可能要承擔更激烈的親子衝突,在此不表。)
其次,不會就補的觀念,真的是正確的嗎?從安親班、補習班到家教,這樣的疲勞轟炸之下,真能把不會的孩子教會嗎?還是只是增加他的挫折感與排斥?這些課業學習有落差的孩子,真的要每天跟他不喜歡的、不擅長的功課拔河嗎?還是我們能為他找到一個出口呢?
再者,學習,只有教科書嗎?還是舉凡生活皆學習呢?身為家長的您,除了課業指導之外,難道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教給孩子了?還是你的專長、人際、成長故事,都值得與孩子分享,作為他的借鏡呢?
如果您了解也認同我提出的這幾個觀點,或許您會問:那要如何安排親子共同的時間呢?其實很簡單,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跟孩子玩、陪孩子聊天。
跟孩子玩,可以從各種輔助遊戲器材(坊間各種遊戲皆可),了解孩子的能力,發掘孩子的專長,甚至可從中引導,找出他的優勢智慧,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家長也更可以知道如何幫助孩子。
陪孩子聊天,可以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麼,交往的是哪些朋友,以及他的價值觀、人生觀。家長可以藉此適當引導,導正孩子的觀念,或是更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代溝產生。
誠如我之前所說,孩子的童年不能等。在孩子童年倒數的時刻,親子關係的建立與鞏固更是刻不容緩。您要繼續等待嗎?還是仍舊要用普世價值來看待您的孩子,強求他做不到的事,卻忽略了他特殊的能力與價值,以及他對家庭關愛與支持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