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生,也上大夜班」有感

這篇文章有點長,純屬個人意見,不見得符合所有家長的教育觀,但,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歡迎大家思考後,發表您的看法。

先讀一則最近的新聞

小學生也上「大夜班」?

2009/10/25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小學生上大夜班?」不要懷疑,這是逐漸普遍的社會現象。兒童福利聯盟今天公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台灣近75%的三、四年級小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安親班或補習班。這些孩子中,周一到周五天天去報到的比率有近六成,一成的孩子每晚都要待到晚間9時才可「下班」。

安親班、補習班 成孩子夢魘

但孩子喜歡這樣的安排嗎?調查發現,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表示,不喜歡放學後還要去安親班或補習班報到,不喜歡的原因包括課業壓力大、老師會打人等。

台灣小學生超長「功時」 (用功時數),是調查中最令人驚訝的部分。調查發現,65%的受訪小學生,能在晚上8時前離開安親班或補習班。但有41%的孩子,加上到學校上課,每天有將近12小時待在外面,甚至有11%的孩子,常在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到晚上9時以後才能回家。

41萬中年級生 放學後補習班報到

這項調查在今年6月5日到6月26日間,抽樣調查北、中、南、東七個縣市,隨機抽樣14所國小三、四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1336份問卷,回收954份。當時的小三、小四學生人數約55.7萬人,推估放學後到安親班、補習班學生約41萬人。

下課得補習 不能和家人吃晚餐

根據調查,有七成小三、小四孩子,因為下課補習不能和家人共進晚餐,一成孩子常因趕著上課而無暇吃晚餐。今年4月,北縣就有一名小四生,因課業壓力過大及長期沒吃晚餐,罹患十二指腸潰瘍。

兒盟表示,有三成孩子上的安親班、補習班未立案,近四成感覺接送車擁擠,近一成在地下室上課,孩子上夜班如同在「玩命」。

「政府家長齊用心,課後照顧才安心!」兒盟調查發現兒童課後照顧,存在著「時間長」、「課業壓力大」、「環境不安全」三大問題。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提出呼籲,要求政府與家長共同把關,以免讓安親班或補習班,成為孩子的夢魘。

王育敏表示,孩子放學後長時間待在安親班、補習班,因此有必要為孩子找個可以讓傾訴煩惱的地方。

近來補習班意外事件頻傳,兒盟呼籲政府加速修訂「補習及進修教育法」,針對許多枉顧兒童權益、以補習班之名行安親班之實的違法業者,積極查處,並定期稽查各安親班、補習班的立案狀況、師資與設施設備等,給家長和孩子都能安心的課後照顧與學習空間。

[@more@]

開學之初調查,全班 33 人,上安親班、課後補習的人數約七成,與這次新聞調查相符。補習班使用體罰當作成績不良的處罰約佔安親班人數的三分之一。

補習有錯嗎?我在2004年的文章就提到台灣的學習風氣,喜歡讓孩子很快速的學習到知識,不顧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於是,補習班的大補藥就成為學子們學習的最佳補品。補習班(更正確的說是以升學為目的之補習班)更把教學法中的「講述式教學法」和「精熟學習」發揮到極致。

不可否認的,補習班的教學很有用。問題是如果孩子的學習方法只剩下「精熟學習」是否太可惜?

而補習班也有其苦衷。

家長花錢送孩子到補習班學習,如果孩子的成績沒有進步,家長會很現實的轉補習班,換別家試試。補習班受家長和經營的壓力,不得不給孩子過多的測驗卷、評量;規定孩子成績不到幾分要打幾下。不可否認的,這不是最佳的教法,卻是最有效的威脅法之一。孩子因為受到威脅而不得不唸書,成績也的確會因此而提高。

問題在於,如果孩子的學習在於「被大人威脅」,當孩子考試考差了,孩子在意的是什麼?

是會被打幾下呢?還是,這題為什麼會錯?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考試考差了,腦海裡冒出的想法是第一種「會被打幾下」,恭喜你,你的威脅、體罰成功了,孩子害怕考差,所以努力考好。一旦考不好,便趴在桌上哭泣,大喊:「我完蛋了,回家會被打死。」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考試考差了,腦海裡冒出的想法是第二種「這題為什麼會錯?」那我們還要多努力讓孩子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學會的成就感」,讓孩子了解到考試考好,最好的鼓勵和體驗是「學會一件事」。

最後,一句話和所有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分享:「您的態度,決定孩子學習的高度」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