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去參加研習時,看到遠芬老師對於孩子拿到國語課本的模樣敘述地的活靈活現,看著孩子拿到課本膜拜的樣子,我著實好羨慕,於是想今年開學也來設計各欲擒故縱的招式~暫時不發國語課本,於是選擇先預測課文活動,但是~要我們的孩子寫14課的預測(歐~MY GOD)不可能,於是我~~~~簡化了他(一人挑一課來預測即可),我先把課本的主題秀在螢幕上。
本學期的國語題目
課本標題放到螢幕上,讓小朋友自己挑,每個人挑一課寫
寫作前先與孩子溝通,不管是寫甚麼文體,時時提醒自己回去看題目,就不容易離題。至於如何把整個概念完整化,則是靠平常閱讀功力,及創造力了~
讓孩子看好課本的目次,挑好題目後,讓孩子們進行個別創作,請孩子自行挑選適用所選擇到的題目,以故事體或記敘文體或說明文方式進行寫作,每人可以為自己創造15分鐘的課文內容,寫在小白板上。過程中,沒人把頭抬起來看,因為前後左右的人大家都寫不一樣的內容,大家振筆急速,害怕我的餔餔聲響起,就得要停筆。
事後請他們把成果一一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課文還是蠻完整的喔!
這位作者緊張到大喊糟糕寫不下,我只好回她說背後還可以繼續寫,她才說喔~天啊~
當餔餔聲一響起,孩子們的小白板貼在黑板上,迫不及待的要我發下課本,每個人急著看自己的課文內容是怎麼敘述的,作者的思考邏輯有哪些?一翻開課本,孩子就說耐庵ㄋ,沒有一個字一樣,且課文怎麼那麼長,還沒有注音耶!(有趣的反應)但也同時跟孩子們預知未來我們就是要讀長的文字且深的內容,準備接招。
最後再以一張學習單(說實在我其實蠻反對學習單這個東西,因為會壞了孩子的胃口,除非必要不然絕不輕易拿出,或許是物以稀為貴,哈哈哈哈)比較自己親手寫的課本及作家寫的內容,以課文結構方式(四年級已經完整的處理過三次文章結構摘大意)來處理,並比較兩種寫作手法的優缺點。
當我看到孩子對於自己寫的課文的預測,發現之前對中年級實施閱讀理解策略裡的文章結構摘大意,居然產生了成效~大部分孩子可以根據老師給的上位概念將文章細節分析出來,更可比較作家與自己的差異。
孩子自己分析出他所缺乏的寫作元素
說明文體也整理的很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