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思考:
這課改編自西遊記中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橋段,也因為他們熟悉劇本操作模式,希望能有所變化,因此讓孩子運用紙影戲呈現這課精彩畫面,當成閱讀文本的開端,以戲劇揣摩劇中人物角色心情轉化,感受文本內涵,再引孩子想像劇中主角遇到事情困難點,以穿越時空方式提出協助,希望提升讀寫能力。再以課文結構讓孩子們分析文本內容,解析課文大意及聚焦主旨,從有趣的故事中體會人生的道理,實踐到孩子未來的生命。
二、教學內容:
~第一節~
推測人物個性
教學目標
1.透過自製紙影戲歌舞劇,理解角色的內在情緒。
2.以個性卡分析主角的特色。
3.能理解運用個性卡來選擇角色為寫作預備。
壹、引起動機:
自製紙影戲歌舞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
1.撥放影片觀賞
2.現場各組唸讀其中一個角色,分組進行。
貳、發展活動:討論劇中人物個性,發現問題
1.以個性卡分析角色。
2.兩兩一組進行個性分析。
3.發表各組的成果。
參、綜合活動:說明寫給○○的一封信
1.請選一個主角穿越時空給一封信。
2.寫作前思考:請先選定的主角,先將故事事件連結
主角個性?(如:豬悟能一聽到孫悟空要去借芭蕉
扇,馬上開心地鼓勵他去,表示是個被動的人。)
3.請針對主角的特性介紹現在21世紀的好物給他,
幫助他解決困難前往西方取經?
4.給予主角回饋及感謝從他身上學到的事情?
~第二節~
讀寫合一:給OO的一封信
教學目標
1.能選出一位主角,依照老師給的思考點,完成一封信。
2.能正確地寫出一封信。
壹、引起動機:
1.欣賞穿越時空劇~「來自星星的你」偶像劇片段。
2.發表上節課所思考的成果,分享。
貳、發展、綜合活動:進行寫作時間
~第三、四節~
摘取課文大意
教學目標
1.透過「選邊站」的提問,了解課文架構。
2.運用情節階梯法,用文字呈現課文架構。
3.能利用連接詞完整陳述課文大意。
壹、準備活動
一、選邊站:
(1)「假如你是鐵扇公主,你願意借芭蕉扇給孫悟空
嗎?」贊成的站老師右邊,不贊成站左邊,並說
明理由。
(2)孫悟空連續兩次借芭蕉扇,最後鐵扇公主都回到
洞裡,鐵扇公主的心情是否相同?
相同的站老師右邊,不相同站左邊,並說明理由。
(不同。第一次是得意,因為孫悟空被他搧到千里之外;第二次是慌張,因為孫悟空吃了定風丹而紋風不動。)
(3)假如你是孫悟空,要怎麼跟鐵扇公主商量? 請說
明理由。
貳、發展活動
(一)運用情節階梯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一幕 問題vs解決
師:為什麼孫悟空要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
生:因為火燄山太熱,阻擋唐三藏一行人往西方取
經。孫悟空聽說芭蕉扇可以搧熄火焰,所以向
鐵扇公主借芭蕉扇。
第二幕 問題vs解決
師:孫悟空第一次借芭蕉扇碰到什麼問題?
生:鐵扇公主不借他,因為他害鐵扇公主母子不得相見,
被鐵扇公主搧到千里之外。
師:孫悟空想了什麼辦法解決?
生:他遇到靈吉菩薩,送他一顆定風丹。
師:孫悟空第二次借芭蕉扇又碰到什麼問題?
生:鐵扇公主搧不動他,生氣地離開。
第三幕 問題vs解決
師:孫悟空第三次借芭蕉扇用了什麼方法?
生:孫悟空變成小蟲藏在茶水中,讓鐵扇公主肚子
疼到躺在地上,但是拿到的是假扇子。
第四幕 問題vs解決
師:孫悟空發現拿到了假的芭蕉扇,又用了什麼方
法?
生:孫悟空變成牛魔王的樣子,讓鐵扇公主信以為
真,最後拿到的真扇子。
二、教導善用連接詞
善用連接詞「因為、所以、於是、接著 再來、並且、結果、但是」,將課本內容按照階梯從第一到四幕將大意完整說出。
*老師示範第一幕,運用連接詞整併句子。
師:如何將階梯法中的第一次借芭蕉扇的過程,答
案合併?從課文中可以知道芭蕉扇是什麼樣
的扇子?為什麼孫悟空要跟鐵扇公主借扇子
?
生:唐三藏四個人要通過火焰山,聽說鐵扇公主有
可以搧熄火焰山的扇子,要找鐵扇公主借。
師:有發現到讀起來不太卡卡,不太順暢。如果加上連接詞,效果會不一樣喔!(老師展示各種不同連結詞,請孩子挑選目前放在該句子最適合的)
*學生兩兩共作完成其他幾段。
合併成本課大意:
唐三藏師徒四人到火焰山下,因為火焰山很炎熱,阻擋了他們前往西方取經的道路。孫悟空經過了三次借扇子的過程,最後終於借到芭蕉扇。
參、綜合活動:課文內容深究
師: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請問他和鐵扇公主的互動過程是如何?請小組在小白板上討論書寫。
生:【參考答案】。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互動過程 | 鐵扇公主搧走孫悟空à靈吉菩薩送孫悟空一顆定風丹 | 鐵扇公主無法搧走孫悟空à孫悟空變成小蟲倒茶水中à鐵扇公主給他假扇子 | 孫悟空化身牛魔王à騙到真的芭蕉扇 |
結果 | 失敗 | 失敗 | 成功 |
*師:從課文中的介紹,可以知道作者十分有想像力。請從課文中找出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生:故事中有很多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像是:變成小蟲和牛魔王,一把扇子可以搧熄火焰、生風、下雨等法力。【參考答案】
~第五節~
詞彙教學
教學目標
1.能利用自問自答,圈選不懂的詞彙。
2.利用詞素覺識、由文推詞義和工具書了解難詞。
3.透過分組討論,將已學過的語詞完成語詞填空。
壹、準備活動
一、教師帶領學生圈出難詞:
默讀課文後,先帶領學生圈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再將學生不懂的詞彙整理在黑板。對於學生圈出詞彙,可詢問其他同學,是否有人已經了解並能協助說明,若學生已能自行補充說明的詞彙,則不再進一步解釋
,並提醒學生將已能理解的詞彙擦去問號,接下來只討論學生目前無法自行理解的詞彙。
二、教師分類難詞:
根據理解方式的不同 將學生不懂的詞彙分成三類
。
(一) 利用部件辨識推測詞意。
(二) 利用拆開分解來推測詞意。
(三) 由上下文推詞義的詞彙。
(四) 以上述兩種方式尚不能理解的詞彙則請學生查閱字典。
三、複習舊經驗:
學生在四三年級上學期時已學會查字典及「拆詞」的方法,教師先請學生回想之前拆詞(運用詞素覺識來分析)的經驗,接著從圈出的詞彙中,找出可用的析詞釋義來分析意義的詞彙—現身進行示範,接著再讓學生練習分析現身的意思。
(一)教師示範縮衣節食的分析步驟:
1、拆詞:拆成「現」「身」。
2、分析:「現」是出現的意思。「身」是身體。
3、推論:「現身」是意思是「出現、露面」。
(二)學生分組討論詞彙理解方式
1.請學生依照上述的步驟分組練習如何用拆詞來分析「相見」、「必經」、「口訣」,並向同學說明分析的結果。
2.部件辨識推測詞意:「搧」,部首是手部,部件是
扇,所以是推測用手對扇子去做動作。
3.上下文推測詞意:「紋風不動」。孫悟空(紋風不動):「哈哈!這下搧不動了吧?」
(三)評估與討論
1、教師將學生推估詞意的方法呈現出來,請學生
分享這些詞彙的解決方法。
2、遇到同一種詞彙有兩種以上的解決方法,請學
生討論哪一種方法是比較好、比較有效率?
五、玩「一字不漏」遊戲
(一)教師將文本中學生不懂的詞彙可能有:相見、
必經、口訣、搧、紋風不動…,列出寫在黑
板上或以詞卡表示。
(二)教師提供以下語境,利用自製回饋系統,由老師將題目念出,各組搶答,並要老師所念的句子完整重現,請學生討論並運用策略將適當的語詞填入:
1、儘管外面吵翻了天,他在房間,仍然 。(紋風不動)
2、只要背好 ,這個題目就不難解決了。(口訣)
3、他已經認錯了,大家就 吧!(息怒)
4、這條蜿蜒的小路是通往神秘湖的 之路。(必經)
5、一到夏天,外婆最喜歡坐在庭院一邊 風乘涼,一邊和鄰居聊天。(搧)
6、神話中的牛郎與織女,一年只有一天可以在鵲橋上 。(相見)
三、綜合活動:
1.指導習作並帶回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