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對周圍環境提昇敏感度,於是申請縣內自然教育中心
「教室裡的好奇腦」環境教育推廣活動,期盼透過「小達爾文的探險旅程」一書
,以教室裡的閱讀活動引發孩子探索週邊自然環境的好奇心,
並進行實務觀察與記錄,鼓勵學生細心發掘自身所處的環境,
進而成為關心生活環境的種子,對於生命能擁有熱度。
「教室裡的好奇腦」活動,從學生週邊的生活環境出發,
設計三大多元主題,包含「植物調查員」、「小生物大哉問」
及「水的探險」,正當苦思需使用以那個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時,
班上孩子掃校園外掃區時,急忙跑來說:「老師學校桑葚樹長滿滿的桑葚耶!
可以拔來吃嗎?」孩子們一邊拔著桑葚一邊往嘴裡塞,
還說在校園裡還可以吃到現摘水果,最青啦!此契機創造機會給孩子
探訪校園植物尋找有趣的生命力。
在過程中,老師請孩子分組去尋找校園中,擁有最特別校
園植物的地方,再讓孩子去訪問老師,經過志勳老師提點,
發現在校園角落資源回收室旁,有菩提樹落葉,每年此時,
菩提葉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樹下留下一堆像絲一般的樹葉靜靜躺
在地上等待有緣人發掘,二話不說帶著孩子前往觀察,
承佑說:「以前低年級在這玩,居然沒發現。」個個點頭如搗蒜,
接著請孩子低下頭去將其小心的拾起觀賞,正當話說畢,
峻安馬上說:「老師,樹葉被我弄斷了也碎了。」花了一些時間與孩子討論
菩提樹落葉,為何綠葉變成白絲,再來請孩子小心撿拾,準備畫腐朽為神奇。
利用藝術與人文課程時,邀請素月老師協助我們完成「菩提葉拼拼樂」,
讓孩子將撿到的落葉安排到圖畫紙上,建構成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
為了豐富版面老師還帶來染劑,實地操作給孩子看,當葉脈泡在不同顏料水裡,
葉脈起什麼變化,帶領孩子從生活中觀察到自然科學「毛細現象」。接著讓孩子塗塗貼貼畫畫,一符符有創意的畫作一一現身。
像旻洋將枯葉剪成大小片的三角形,神奇創造出宜蘭地標:「龜山島」
、柏毅則是搭配水彩產出「春天的微笑」還直說:「真是個特別的經驗,
因以植物作為主軸創作是我第一次的體驗,很美好,讓我覺得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容輕視的。」
家綺在創作前則說想要畫媽媽,把像蕾絲般的落葉貼成媽媽的裙子,當作母親節卡片,
送給她辛苦又偉大的媽媽。名葳則說:「感謝大自然賦予菩提樹生命,讓我們可以運用他的落葉,展現我的創意及成果。」
教育是潛移默化,老師所撒的任何一棵種子都不知在何時會開花結果,
但從一次次體驗活動及討論過程,個人認為孩子對生命概念會越來越強韌且堅強,
對周遭環境也會因一點小動作而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