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云:「坐而言 不如起而行」日前社會科領域談到多元的生活方式,
為帶領學生認識不同族群生活方式,加上本屆家長有新移民媽媽、原住民媽媽,
於是結合家長力量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多元美食節」,
家長們以各族群美食為出發、學生則結合藝術與人文課
學習表演客家歌及原住民唱跳方式呈現,用美食及唱歌跳舞的方式
呈現各族群的生活模式,對於國小階段學童是在貼切不過。
為了讓孩子學習能用文字紀錄活動過程,事前以「大千世界妙事多」
引導學生對於5W1H先有認識,播放各國有趣圖片,再搭配遊戲找出5W1H,
最後開一場模擬記者會請小朋友針對該圖片用5W1H方式問問題,引導學生化身成為記者,
在多元美食節當天要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家長將多元的美食一一紀錄下來,
事先也與家長溝通,當天孩子會以記者身份提出問題,旻洋媽媽說:「那要準備準備了!」
令人期待日子來臨,一早在家長拎著大包小包的食物及器具
還有遠從花蓮來的柏毅外公外婆風塵僕僕帶著原住民美食及服飾揭開序幕,
孩子們馬上用最熱情的歌聲及舞蹈呈現出原住民的熱情及客家人的樸實,
以此展現對多元美食節的誠意。看完精彩表演後,
大人們摩拳擦掌的準備了多種類美食:
有原住民美食「香蕉糕」、「竹筒飯」;
日本「壽司」;台式蘿蔔糕;
美式代表食物「百匯沙拉」、「玉米濃湯」;
越南美食「青春捲」、「越式咖哩米粉」
,孩子們則穿梭在各組多元美食中體驗及瞭解該種族飲食習慣,
中間還穿插說明越南服飾的穿著及文化。
柏毅外公則詳細說明香蕉糕其實是在結婚時才會準備的食物,
作法則是先將香蕉蒸熟弄成泥和著糯米,利用香蕉葉包起拿去蒸熟,
當新人吃到表示可以感情好,再者竹筒飯所用的竹筒則為一年生的桂竹筍,
承佑問到:「要怎麼才能吃到裡面的東西?」阿公說要用敲的,
馬上看到小朋友拿著竹筒飯在牆上猛敲,阿公則指導大家正確的竹筒飯敲法,
過程趣味橫生。
接著是承祐媽媽示範「青春捲」包法,有孩子就問媽媽說:「這是不是吃了會變青春阿?
那我要帶回去給我阿嬤吃。」大家聽得笑呵呵,
媽媽回應說:「他是叫春捲,但因裡面包了很多青菜,所以取名為『青春捲』。」
再來最受孩子青睞的「花枝壽司」是由祐寧的廚師爸爸帶來的,
孩子看著新鮮的花枝中塞了滿壽司飯,當它一端上桌,孩子們馬上驚呼連連,
孩子分享說從沒出過這樣的壽司,真是太美味了!
還有韋辰的阿嬤則說為了吃得更健康帶來自製的沙拉醬
和著馬鈴薯、蛋、小黃瓜最後還包著土司,真是好吃又不會胖,符合健康概念。
子齊阿嬤則準備了充滿美式風味的玉米濃湯,重點是用素的材料喔!
喝起來也是香濃可口。
還有台式料理代表旻洋媽媽商請外婆準備好吃的蘿蔔糕,
到校煎給大家品嚐陣陣香味撲鼻而來,認真的媽媽還一邊介紹此食物的來源及典故,
看著孩子努力紀錄想必收穫良多。
當家長忙著張羅美食同時,孩子們拿著筆及學習單追著大人問問題,
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真有記者feel,
每個孩子都很積極準備為這活動寫下有趣的內容,
感覺很棒,當一道道美食端上桌後,看著孩子渴望的眼神,
知道此活動對於孩子的生活經驗必會增添一筆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