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動畫大突破 高畫質3D講族語



【記者陳威任採訪報導】在台灣,要以好萊塢的動畫製程,拍出一部有HD畫質的3D動畫長片已經不容易,如果這部片子還要融入科學知識與原住民傳統智慧,劇情故事還要生動活潑,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長期研究原住民科學教育的清大教授傅麗玉,得到國科會科學教育處補助,組成了「飛鼠部落科學卡通:原住民科學教育動畫之研發」計畫團隊,花了將近4年時間,拍出台灣首部原住民科學教育動畫電影,這也是一套以原住民觀點出發的兒童科學教材。
原民觀點的科學教育
清大教授傅麗玉,經公費留學取得國外科學史碩士、科學教育博士,曾任職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也在偏遠學校教過書,1997年首次受邀到部落學校演講的時候,傅麗玉有了與原住民接觸的機會,她發現原住民生活空間與漢人差異相當大,原住民的科學教育其實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觸發她對原住民教育的關注,開始製作原住民學生的科學教育教材。
個人力量終究有限,一個人沒辦法跑遍所有學校教學,再加上過去的教材多半屬於平面教材,偏遠的原住民地區無法廣為散布,她開始思考製作動畫電影。
傅麗玉想,原住民傳統智慧文化多元又豐富,為什麼不能拍出動畫來保留下來呢?於是有了製作動畫片的規劃,影片內容構想源自傅麗玉多年來自己在原住民部落的生活經驗、「飛鼠部落」網站,加上計畫工作團隊的經驗、關心原住民科學教育人士的建議。
「一般研究報告很少人願意讀,但製作成動畫後,可以激起小朋友的興趣。」傅麗玉說,動畫跳脫過去科學教學媒體的形式,透過電腦3D動畫技術,製作一系列劇情動畫影片,用部落的生活經驗作為故事情節,以泰雅族人的傳統智慧,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
課本不等於全部教材
「很多人認為課本就等於教材,但其實只是教材的一部分。」傅麗玉說,隨著生活環境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課程教材及內容都應跟著調整。她表示,例如國小自然課程常要學生以棉花種綠豆,觀察植物生長,原住民學生生活中明明有更多的資源可利用,如果硬要跟著課本教學,反而是本末倒置。
傅麗玉說,泰雅族的傳統智慧中,很多可以與科學教育相互參照。例如動畫內容其中一集,就是介紹泰雅族獵人在夜間狩獵時用來照明的「電土燈」,它的原理就是透過碳化鈣加水之後產生的化學反應,產生光與熱來照明。
「透過電土燈,可以教導原住民學生關於化學變化以及放熱反應等科學知識。」傅麗玉表示,人總是會對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將傳統智慧結合科學教育,可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泰雅族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食物醃苦花魚,其實也隱藏著科學知識。傅麗玉表示,用食鹽醃過的魚,因為食鹽溶解於魚皮表面的水分,形成一層飽和食鹽水,飽和食鹽水滲透壓高於細菌細胞,使得細菌的原形質萎縮,而達到阻止細菌繼續生長的效果,透過醃苦花魚,可以教學生關於食物發酵以及濃度和滲透壓的概念。
「現階段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原住民生活背景有落差,學生一開始就沒有學習興趣,自然學得不好。」傅麗玉說,外界認為原住民在數理表現上不佳,其實原住民學生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不適當的教材以及教學方式。
她希望動畫可以成為適合原住民學生的教材,雖然有別於主流傳統教材,但學習到的概念與內容是相同的,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一般平地學生也可以透過動畫片學習原住民的文化與自然智慧,增進多元文化素養。
目前正著手建立原住民科學教育課程大綱計畫的傅麗玉,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原住民學生可以有一套適合的科學教育課程,讓動畫片作為輔助教材,請來部落耆老當學生的老師,傳承來自祖先與山林的傳統智慧。
資金出現缺口
眼看再4個月的時程,7集共154分鐘的動畫電影將要完成,長期的付出即將收割之際,經費卻出現缺口,計畫主持人傅麗玉相當困擾,甚至考慮賣房子填補資金缺口。
「不是被毀滅,就是浴火重生。」回想起艱辛的製作過程,傅麗玉表示,她終於了解為什麼人家說在台灣拍電影會拍到賣土地、賣房子了。
「光是製作團隊,就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才順利找到適合的對象,不斷換人的結果,除了花時間,也相當燒錢。」傅麗玉說,為了能延續泰雅族祖先的科技智慧,不只要與部落耆老、音樂家、電影工作者及動畫師合作,由於內容與科學教育有關,還要整合科學家、科學教育工作者。
由於動畫內容結合科學知識與原住民傳統智慧,加上全片以泰雅語發音,在製作過程中,不論是配音或是原住民傳統智慧的考究、動畫的人物造型、科學知識等都要反覆查證,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向部落耆老請益。
傅麗玉說,就連知名的原住民學者Barnhardt都說這是高難度的「不可能任務」,但是團隊成員都有共同的夢想,希望能夠完成。